风流母女

时间:2024-10-11 20:56:53编辑:阿星

锡剧的发展前途

你这个白吃
太湖红梅,何日重绽放
——锡剧现状之思考与研究
太湖之滨的江南水乡,山明水秀,物产丰饶,工农业与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捷,文人荟萃,文脉源远流长,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古朴的吴歌、典雅的昆曲,丰富多彩的乡村俚曲,孕育了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江苏省最大的地方戏剧种——锡剧。


被人称誉为“太湖红梅”的锡剧,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三个新兴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之首,公称为“锡老大”。因其产生与流行区域均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各级政府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建国以来锡剧走过了一段令人注目称颂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剧目,例如:《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红楼夜审》、《红花曲》、《红色的种子》、《孟丽君》、《玉蜻蜓》、《寻儿记》、《三夫人》、《海岛女民兵》……。也涌现出了:姚澄、王兰英、沈佩华、梅兰珍、杨企雯、王彬彬、王汉清、吴雅童、刘洪儒、倪同芳、吴小英、王建伟、俞介君、郑桦、徐澄宇、孙中、钱惠荣、许应、田夫等一大批颇有艺术成就和影响的艺术家。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现代传媒手段呈现多元化,对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而锡剧犹如在风急浪涌的太湖之中的一叶小舟在风雨中飘摇,有惊愕!有感叹!有焦虑!也有呼喊!锡剧观众锐减,演出市场萎缩,从业人员思想不稳,一些人员主动改行下海经商……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样面对“戏曲不景气”状况,越剧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继承和发展越剧流派艺术,主动积极培养新生力量。仅一出《五女拜寿》几乎将越剧流派都融入了这出戏中,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深受越剧观众喜爱的青年一代演员。而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安徽黄梅戏在改革的激流中,在戏曲的困境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以改革黄梅戏音乐唱腔,发扬演员优势打开了局面。仅凭安徽电视台每年都拍摄1-2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就扩大了剧种的影响和演员的知名度。


而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最大的地方剧种锡剧,境况又是如何呢?


改革开放以来,凭心而论,锡剧的从业者经过不断的努力,亦出现了如《风流母女》、《当家人》、《阿炳》、《三夫人》、《南归记》等一批具有剧种特色,产生一定影响的好戏。也涌现出了像王建伟、陈云霞、周冬亮、唐振华、万建焕、卞燕敏、李菊、张美华、沈蕙兰等一批后起之秀。


但就剧种的整体发展而言,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主攻方向不明,群体合作不仅无力,而且各自为政各搞各的,且孤芳自赏。剧种内耗严重,明争暗斗,台下演出十分精彩。有了近200余年历史的剧种,至今语言不能统一,舞台上说无锡话、常州话、苏州话、宜兴话、江阴话的都有……如何去谈剧种的发展与振兴呢?可用“尚浮滑而欠质朴,喜花俏而少厚实;靠花样翻新而缺基本功,求少劳而获缺坚韧不拔”(见《百年沪剧话沧桑》)来说明锡剧之现状是比较贴切的。


面对剧种的严峻形势,剧种发源地的无锡市和常州市政府先后成立了“振兴锡剧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振兴锡剧的方案与措施,出台了《政府文学艺术奖励条件》和艺术生产专项资金。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稳定这支锡剧队伍,激活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出人出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个先天不足尚未完全成熟、后天失调,从业队伍素质不高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要在改革浪潮中求生存、求创新、求发展,仍然显得力不从心。一组数字的变化,可见剧种现状一斑。


为了振兴锡剧,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锡剧研究会从1984年至2002年先后会同无锡市人民政府、常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六届“江苏省锡剧节”。


1984年10月第一届锡剧节在无锡市举行。共有三省一市(即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24个锡剧团演出了28台锡剧,可谓五彩缤纷,盛况空前,群英荟萃。


1986年11月第二届锡剧节在常州市举行。有16个锡剧团演出了16台戏。(此时,上海市三个锡剧团,安徽省一个锡剧团应经解散,江苏省35个锡剧团已有19个剧团撤销、保留建制或停止了艺术活动。)


1988年11月第三届锡剧节在苏州市举行。仅有10个锡剧团演出了10台戏。


1993年6月第四届锡剧节在无锡市举行。仅有8个锡剧团演出了8台戏。


1999年4月第五届锡剧节在常州市举行。全省有16个锡剧团,16台戏参加了演出。


2002年6月第六届锡剧节与江苏省第三届滑稽戏节一并在苏州市举行,有11个锡剧团演出了11台戏。


另据江苏省文化厅2004年度全省艺术表演团体的统计,全省尚有在编锡剧团24个。其中8个锡剧团为保留建制,靠财政拨款来养剧团的离退休人员,已停止了一切艺术活动。仍有16个锡剧团坚挺在演出一线。平心而言,这些剧团仅凭每年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每年100——200场的营业性演出投入,从业人员的生活与收入是有足够保障的。仅拿常州市武进区(县级)锡剧团为例,全团在职人数为42人(2004年统计),财政拨款为57万元,全年演出收入为50万元,由政府牵头剧团与武进钢厂联姻,钢厂每年支付剧团50万元,加上区文化局每年排戏费支持15-20万元,全团全年收入共有175万元,平均每年可开支4万多元。若与苏北地区的柳琴戏、淮海戏剧种相比,那锡剧的生存条件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


在推进剧团体制改革、激活人力资源上,锡剧流行地区的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乏有成功例子出现。常州市管辖的金坛市(县级)锡剧团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尝试:一是突破原剧团编制性质,全员解聘,作一次性经济补偿,然后进行剧组聘用制。二是突破原工资结构,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岗位工资+演出场次补贴+效益工资的分配方式。改革后的锡剧团演出场次一路攀升。《少年华罗庚》于2003年荣获江苏省“演出千场奖”。现代大型儿童剧《飞吧,大雁》于2004年4月叩开了参加上海市第五届优秀儿童剧目展演的大门,并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并在“五一”长假与“六一”儿童节《飞》剧两度跨进了上海大剧院。在上海戏剧界引起了轰动。


上述成功的事例确实令人兴奋,但剧种目前的生存现状仍然不容笔者乐观。


一、从城市剧场退至农村广场。
从农村广场撂地演出而发展起来的锡剧,从剧场退至广场,从城市退至农村似乎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有人把这种倒退称作回归而叫好!这个涉及锡剧历史发展的问题,究竟得失如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不是本次会议深入研讨的问题。但就现实而言,这个倒退或叫回归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着剧团与剧场分配关系问题、剧团与剧场管理体制是否合理问题……,但城市的锡剧观众在流失或者叫消失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仅拿江苏省锡剧团为例,如果不是参加什么会(调)演或者什么纪念演出,在南京这么个大都市几乎看不到他们的演出踪影。而听到的是到什么县的庙会,什么节场的演出,说白了就是到农村的广场演出。


城市的锡剧观众流失和老化是剧团演出从城市退至农村的一个根本原因。这当然和剧团演出形式陈旧老套、单调,演出技艺水准不高是密不可分的。与城市观众,特别是与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改变的矛盾有着直接关联。


二、演出攻关和推票制度成为剧团演职人员的第二职业。
在常州、无锡、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剧团靠正常的剧场售票来维持演出已根本不可能。这样演出推票攻关成为了演职员的第二职业。他们既有动力和喜悦,也存在压力和无奈。
说动力:就是推销出去一张票,可获得票值的40%-50%,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故而演职员们调动一切正常与不正常的社会关系,绞尽脑汁去推销戏票而得到的可观回报便是喜悦。据笔者在几个县剧团调查了解到,能靠推销戏票赢利者人数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望票兴叹。
说压力:一些剧团领导为保证剧团的正常收入,将演职员每月工资的差额部分让演职员联系包场和推销戏票收入来自行解决。其中推票之戏外戏异常精彩,不去深入了解是很难想象。亦给个别有钱有势之人有机可乘。一些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各种交易随之而生,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团结也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若长此下去,演职员们能有多少精力去花在专业训练及素质的提高上。


三、外来和尚好念经,剧种主体意识在逐步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名目繁多的各类会(调)演与评奖活动每年多次举行,参与意识和获奖意识在剧团中异常强化。主管领导利用会演获奖来搞自己的政绩工程也是一件不争的事实。故而为一出会演剧目的经费投入,一般是地方财政对剧团全年拨款的一倍或多倍。为获奖各种攻关手段屡屡翻新。戏外之戏精彩,圈内人士一片叹息与无奈。


为了会演获奖,不惜重金聘请名编剧、名导演、名作曲、名舞美设计参加剧目主创班子成为一种时尚,一股外来和尚好念经之风越刮越烈。个中不乏有成功之作。但,大多这些外来的和尚们是在对剧种风格特色、音乐唱腔特色和演员表演个性特色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指挥若定地编、导起来,其结果往往是要么是话剧加唱、要么是形式大于内容,要么让演员脱胎换骨地塑造人物。某团一出投入了一百多万经费的戏,因不适应剧种表现,却在同行们一片责难声中草草收场。一些锡剧老艺术家们感叹道:“这样搞法,定会把锡剧搞成个四不像。把剧种的风格特色、主体意识丢掉!”一个外省导演酒后吐真言:“锡剧生长在经济发达地区,为了会演获奖,主管当局会不惜工本,是咱们发挥想象,施展才华的好时机,这机会要牢牢抓住,旱涝保收!”


“外来和尚”的时兴,剧种自己培养的编剧、导演人才无事可做,改行转业的有之!弃文从商者有之!不少剧团的编剧、导演早已在人员名单中消失。锡剧界的同行们正在大声疾呼:剧种的个性特色是剧种生衍发展的基础。走出困境之主力还是要靠自己。


四、“锡剧清唱组”的兴盛与思考
在专业剧团演出不景气,观众锐减,票房难保的情况下,在江南农村和苏州、无锡、常州城乡结合部,一种半专业性质的“锡剧清唱组”活动异常活跃。一些企业老板和村民委员会举行活动及一些人家的婚、丧、嫁、娶、新房落成、当兵上学,都邀请锡剧清唱组去演出。管吃管住、包烟酒。演唱者每人每天都有50-100元的收入,组长(班头)收入更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苏、锡、常一带城镇乡村活跃着锡剧清唱组在200个以上。不薄的经济收入吸引了一些不景气剧团的演员加入到演唱组中……至今势头不减。清唱组的兴盛,不禁让人思考,这个形式产生在江南农村、成长发展在城市的锡剧,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让人产生了忧虑。清唱组既活跃了锡剧在农村的演出活动,但在演出剧目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剧种同仁的高度重视。如何引导清唱组走向健康正规之路已迫在眉睫。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着手会同有关方面,对锡剧清唱组的产生成因:观众基础、演唱形式、演唱内容等方面作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在完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会对锡剧清唱组的扶植与规范和发展,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使之能得以健康发展。


太湖梅花,何日重绽放?是每一个锡剧从业者和关心、喜爱这个剧种人士关心与企盼的事。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上海艺术研究所、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和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进入新世纪以来就长三角滩簧戏生存发展进行了二次学术研讨会。今年底将在上海市举行第三次长三角滩簧戏学术研讨会。笔者对锡剧的前途充满信心。因为:它毕竟是生长活跃在江苏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厚实的经济基础;至今仍然有一大批关心和喜爱锡剧的观众(清唱组的活跃兴盛是最好的例证);几十年来,党确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艺术成就和影响的各类锡剧人才,且剧种生长在吴语地区文化底蕴厚实的江南水乡……。但锡剧工作者仍然面临新的转折和严峻的考验。剧种至今语言不统一,行当不明确,表演技艺缺乏功力。音乐唱腔的风格化、多样化和流派化的革新和完善等,都是剧种发展不容回避的现实。锡剧艺术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和变化了的观众审美需要,如何继承和发扬剧种的传统艺术特色以及剧团体制改革和管理等问题,尚有待在深入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予以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锡剧艺术将在考验中赢得新的转机和无限生机。太湖红梅一定会重放光彩。(朱国芳)


锡剧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十九世纪末  1.大约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锡常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
  2.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
  3.之后,滩簧戏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称为“对子戏”。
二十世纪初
  4.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
  5.1908年后,滩簧戏进入城市,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开始演出大规模戏。
  6.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
  7.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的“玲玲调”,苏州滩簧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间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8.1935年,江苏严禁滩簧。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9月27日,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称:“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10月5日,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持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二十世纪末期
  9.1952年“常锡文戏”定名为“常锡剧”,
  10.1954 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常锡剧”统称“锡剧”。
  11.锡剧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苏、沪、浙、皖共有锡剧团32个左右。


唐宫艳史:李显韦皇后看上女婿不惜母女床第共欢

导读: 武崇训为安乐公主婿,曾数至唐中宗皇后韦氏床第。韦氏和妃子上官婉儿与大臣武三思私通,中宗却不以为怪。 安乐公主(?~710年)唐中宗女。韦皇后所生,小名裹儿。先嫁武崇训(武三思子),后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中宗时,开府设官,略卖官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曾自请为皇太女。强占民田、民房,大兴工役,生活奢侈。景云元年(710年),与韦皇后等人毒死中宗,不久在李隆基(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 唐中宗李显生有八个女儿,第七女名李裹儿,是中宗被废后,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的。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李裹儿十多岁时,姿性聪慧,容貌美艳,中宗与韦氏对她十分宠爱,自幼听其所欲,无不允许,所以安乐公主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脾气。待中宗被召回到东宫后,武则天看见李裹儿,也格外欣赏她的秀外慧中,遂封为安乐公主。 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年纪比安乐公主大一岁,常在宫中出入。武崇训常在宫中偷香窃玉,和宫女做下许多风流事情,以致外面沸沸扬扬谣传武崇训上烝祖姑母,传在武则天耳中,觉得太不堪了,便把安乐公主指配与武崇训,以平息浮言。临嫁时贵戚显宦,无不往贺。宰相李峤、苏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问等都献入诗文称颂。其实安乐公主与武崇训已在暗中勾搭上了。下嫁以后不出六个月,安乐公主便产下一男婴。 不久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复位,安乐公主渐渐地恃宠而骄,权侵天下。由于中宗长期被废于房州,韦皇后和他共过患难,中宗在房州时曾对她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中宗复位后对韦皇后很放纵。韦氏效仿武则天,当中宗视朝时,也在御座左侧隔幔而坐。桓彦范劝谏中宗说:“牝鸡司晨,有害无利,请皇后专居中宫,勿预外事。”中宗却并不理睬。 武崇训的同族兄弟武延秀姿度闲冶,且在突厥数年,通晓番语胡舞,比武崇训年轻英俊,常进驸马府闲谈。安乐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块儿说笑。武延秀见这安乐公主长得真是天姿国色,便一心一意地在这公主身上用功夫。安乐公主看他既威武又英俊,还寻欢献媚,便也把持不住,二人在背地里结下风流私情,终日在府中打情骂俏,合府上下只有武崇训不知情。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他经常遭受到韦皇后的排斥、太平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戏弄,而自己无权无势,只得忍气吞声,但暗地里却积蓄势力。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李重俊甚为不平,神龙三年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李重俊被杀。 武崇训在李重俊的叛乱中被杀死,安乐公主便乐得与武延秀共叙幽欢,武延秀骤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尽力,沉浸在温柔乡里。渐渐的二人明目张胆起来,公然与夫妇一般同起同卧。中宗闻知,索性将安乐公主许配武延秀。韦氏见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 *** ,后来竟迫令武延秀侍寝,居然母女同欢。 安乐公主与中宗的另一个女儿长宁公主竞相大兴土木,广建宅第,并在装修的奢侈豪华等方面互相攀比,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完全模仿皇宫,甚至精巧程度上超过了皇宫。中宗在金城坊赐宅给安乐公主,穷极壮丽,国库为之空虚。长安有一个昆明池,是西汉武帝时开凿的,安乐公主嫁出宫去,心中常记念昆明池畔的风景,便仗着中宗宠爱,请求把昆明池赏给她,划到驸马府园地中去。中宗拒绝说:“昆明池自从前代以来,从不曾赏人,朕不能违背祖宗成例。况池鱼每年卖得十万贯,宫中花粉之资,全依靠它。今若将这池赏给你,会使妃嫔们失去颜色。” 安乐公主心中十分懊闷,于是自行强夺民田,开凿了一个大池,取名为定昆池,隐隐有超过昆明池的意思。池边草木风景,全照昆明池一样。池中央仿华山堆起一座石山,从山巅飞下一股瀑布倒泻在池水里。另辟一条清溪,用玉石砌岸,两岸琪花瑶草,芬芳馥郁,溪底全用珊瑚宝石筑成,在月光下照着,分外清澈。飞阁步檐,斜桥磴道,衣以锦绣,画以丹青,饰以金银,莹以珠玉。落成的这一天,满园点缀着灯彩。到了夜间,树头灯光闪耀,好似天上繁星。沿池造着许多亭台,招集了许多渔户、猎户住在那里,公主自己也打扮成渔婆猎户的形状,在池上钓鱼或在山上打猎。 安乐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佛寺中,造了一座百宝香炉。炉高三尺,开有四门,架四座小桥,雕刻着花草、飞禽、诸天、伎乐、麒麟、鸾凤、白鹤等,炉身嵌着珍珠、玛瑙、珊瑚、宝石、车磲、琬琰,用钱三万,府库历年储藏为之一尽。她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采百鸟羽毛织成。此裙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其本色,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旁看是另一种,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后来益州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备,神奇而不可思议。 安乐公主开府置官,势倾朝野。她把国家官爵分别标定价格,县长若干,刺史若干,公开兜售,价款缴足,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纳钱三十万,便由公主立降墨敕授官。一时所授官职竟有五六千人。安乐公主常常自写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中宗爱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写些什么,签名了事。因此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常有土豪劣棍,走了安乐公主的门路,忽然诏书下来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门不知,中宗也莫名其妙。 安乐公主自幼儿养在武则天身旁,很羡慕武则天独断朝纲的做法,便异想天开要做皇太女。中宗抚着公主的脖子开玩笑说:“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安乐公主便天天在背地里怂恿韦氏,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韦皇后因中宗体弱多病,便自行开始独断独行,气焰一天盛似一天。而中宗终日躲在宫中,找几个美貌的宫女调笑解闷,所有军国大事,全听韦皇后一个人主持。 一天安乐公主忽发奇想,想起南海泥洹寺里佛像的五绺须,是以东晋谢灵运的真须装的,于是打发黄门官去将佛须一齐割下来,寺僧根本就不敢阻拦。原来晋朝时候的谢灵运须髯很美,他自己也十分珍爱,每晚临睡时候,便用纱囊装起来。后来,谢灵运被杀临刑的时候,便自愿把须髯割下来,施给泥洹寺僧,为装塑佛像之用。那寺中僧人,每见有人来随喜,便得意地将佛须指示与人看,如今见安乐公主把佛须一齐割去,心中万分痛苦。到了端午节,公主妃嫔都聚集在昆明池盛宴斗草。正斗得热闹,安乐公主忽然拿出谢灵运的真须来,众人都万分惊诧。 安乐公主的儿子,只有八岁。一天韦皇后把孩子抱在膝上,下手诏拜为太常卿、镐国公,食邑五百户。中宗见韦皇后擅自做主下旨,不把他放在眼中,当时便拦住韦皇后的手诏说:“且慢下诏!待朕回宫去,再做计较。”韦皇后听了,冷冷地说道:“什么计较不计较?陛下在房州时候,不是说将来一听妾所为吗?为何如今又要来干涉呢?”中宗心中愈觉耐不住了,便一句话不说,传旨起驾回宫。韦皇后早已不把中宗放在眼中,见中宗负气回宫,也毫不惊惧,在安乐公主府中饮酒作乐直到深夜。 不久,许州参军燕钦融上言:“皇后 *** ,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为奸,谋危社稷,应亟加严惩,以防不测。”中宗面召燕钦融诘问。燕钦融以头叩地高声而言,神色毫不屈服,唐中宗默然不语。燕钦融才步出朝门,便由韦皇后的手下宗楚客擅令骑士,把他用锁链拿回,掷于殿庭石上,折断颈项,立时毙命。中宗未免动怒,查问此事为宗楚客指使,不禁恨恨地对那些骑士说:“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听说后十分恐惧,怕皇上会杀了自己,也思来想去,还是入宫告诉韦氏说皇上已有变志。韦氏正因前次中宗负气之事而耿耿于怀,而且韦皇后又私通马秦客、杨均,担心事泄而招大祸;安乐公主则希望韦皇后临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联合起来,计议毒死中宗。韦氏亲自制饼,把毒药放入馅中。待饼已蒸熟,听说中宗在神龙殿查阅奏章,便令宫女携饼去给中宗。中宗最爱食饼,伸手取了便吃,一连吃了八九枚,还说是饼味很佳,不料过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乱滚。内侍急报韦皇后,韦皇后徐徐入殿,假意惊问。中宗已说不出话,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数刻,身子不能动弹,两眼一翻,去了另一个世界。 韦皇后如愿已偿地临朝听政,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宗楚客与武延秀及韦族诸人,共劝韦氏仿效武则天的故事,并除去相王李旦。谁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动手,带领羽林军夜入玄武门,肃清宫掖,尽杀韦姓诸人。韦皇后疑惧之下逃入飞骑营中,有一个飞骑兵将韦皇后斩首,并将其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深居别院,还不知外面的事变,正在对镜描眉,一个少年美貌男子在一旁陪侍着。突听得后面一响,正要回头看,后颈忽觉暴痛,惨呼一声便倒地而死。 《旧唐书》记载:“武崇训为安乐公主婿,即延秀从父兄,数引至主第。延秀久在外域,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做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安乐公主的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但在唐朝宫廷里却很普遍。李唐皇室源自突厥,而非汉族,对此,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之中已有详细论述。正因为出自胡夷,在婚恋问题上,李唐皇室也继承了胡夷之风,显得过于自由乃至放纵。在唐代的宫廷中,后妃、宫女都不回避外臣,甚至可以亲近接交,不拘礼节。比如中宗皇后韦氏和妃子上官婉儿与大臣武三思私通,中宗却不以为怪。洪迈在《容斋三笔》中说:“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讥也。”朱熹也曾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朝公主豪侈、骄纵者有之,专横、 *** 者有之,妒悍、残暴者也有之,公主不修妇礼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并不少见,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唐语林》记载唐宣宗时,还以安乐公主作为反面教材:“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又降御札勖励,其末曰:"苟违吾戒,当有太平、安乐之祸。汝其勉之!"”据《太平广记》:“唐景龙年,安乐公主于洛州道光坊造安乐寺,用钱数百万。童谣曰:"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后诛逆韦,并杀安乐,斩首悬于竿上,改为悖逆庶人。”所谓预兆固不可信,但安乐公主的结局确实是她自己的胡作非为所酿成的。


杜月笙传奇一生,爱上母女三人,是为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杜月笙太有钱了,也就是传说中的有钱任性,是当时上海滩的黑道皇帝,可以说是称霸一方,特别的威风。杜月笙为人是比较张狂的,加上又特别有钱,同时爱上她们母女三个人也很正常。他是旧上海滩的特别有名的“流氓大亨”,黑道皇帝,在上海为霸一方,当时唱戏的母女三人分别是:母亲筱(xiao)兰英、女儿姚玉兰和姚玉英,兰英和玉英的父亲是梆子青衣姚长海。一家人都是唱戏的,真可谓梨园世家。杜月笙是个戏迷,连着三天捧姐俩的场,后来,有一次散场了,杜月笙便想和她们三人一起吃饭,用晚餐后带她们到了杜公馆,并请了几个有钱的非人一起打麻将。她们母女在旁边坐着,赢的钱都给了她们,那天老杜的手气非常好,没多久赢了好几万。真实原因是老杜和这几位夫人说好了,她们输的钱都是杜月笙给的。原来杜月笙想拉近和母女三人的关系,杜月笙看上了母女三人。其母毫不费力的便被拿下了,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加之筱兰英守寡多年。筱兰英其实也是有点迫不及待的。小女儿姚玉英倒是比较费事,因为她的性格刚烈,不过最后母亲在一旁劝着,也就从了杜。杜月笙大小通吃,对她们也比较好,母女三人相处也没事。在她们三人里面,杜月笙还是爱大女儿,后来直接把她娶进门,姚玉兰被杜月笙明媒正娶,做了他的四太太。他这辈子是有五位太太的,可以说真的是不枉此生了。

杜月笙传奇一生,爱上母女三人到底为何?

杜月笙性格怪癖,钟爱戏曲,无论是旧上海滩还是现在,有钱就是任性的确很能够受用。听戏是那个时代上海滩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杜月笙究竟为何爱上了母女三人,这其中和戏曲以及杜月笙的性格脱不了干系。母女三人分别是筱兰英,姚玉兰和姚玉英,她们一家人都来自梨园世家,唱戏极好。与戏曲结缘,在旧上海滩上,杜月笙更是一方称霸,黑道皇帝,声名赫赫。钟爱于听戏的杜月笙在梨园结缘了母女三人,与她们有一段不解情缘。话说杜月笙传闻爱上了母女三人,这其中可能也有一些误会。不过杜月笙喜欢上姚玉兰和姚玉英是极其有可能。姚玉兰那个时候正是20多岁,正值青春里最好的年华,风华正茂,身材和容貌都是最好的时候并且她唱戏更是让人能够陶醉。杜月笙非常容易动心,谁能够对正值年少又有才貌的女孩子不动心呢,更不要说杜月笙这个一方的黑霸了。杜月笙经常为母女三人的戏曲捧场,他在上海滩的名声也是有的,作为弱女子的她们只能对他言听计从。有一天晚上,杜月笙邀请了母女三个人一起去搓麻将,赢了的钱也都给了她们,安排她们住下。对于她们来讲,只能听从和服从他,因为她们得在上海滩生存下去。爱情对于杜月笙来说也许是不存在的,他喜欢就要了过来,因为他的性格是如此,他的地位更是如此。

上一篇:莱阳一中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