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铁头蛇

时间:2024-10-11 21:07:12编辑:阿星

山烙铁头蛇的形态特征

山烙铁头蛇,是一种有明显宽浓郁颊窝的毒蛇。全长50~70cm,头三角形,有长管牙。背面淡褐色,背部及两侧有带紫褐色而不规则的云彩状斑。腹面紫红色,腹鳞两侧有带紫褐色的半月形斑。眼后到口角后方有浓黑褐色条纹。颈部有“v”形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纹。 山烙铁头蛇头部具有一个短吻,稍微超过两倍的眼球的直径的长度。冠是由小的尺度,而不是大的盾牌覆盖,而天秤通常是光滑的,有气无力地覆瓦状排列。吻端较钝,吻鳞宽远超过高,鼻间鳞大,互相接触。头顶具有细鳞,上唇鳞9或10枚,第二上唇鳞构成颊窝的前缘,颊窝与鼻鳞间无细鳞。眼与鼻鳞间有两枚鳞片,左右眼上鳞间有细鳞7或8枚,有时只有6枚。背鳞光滑,但在后部中央数行具有极微弱的起棱,鳞列25、27、(24、28)~23、25(24)~19(21)行。腹鳞雄性137~142,雌性137~146。尾下鳞双列,雄性41~46对,雌性34~39对,肛鳞1枚。

莽山络铁头长什么样呢 ??

中文学名:莽山烙铁头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蝰科 中文属名:莽山烙铁头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Zhaoermia mangshanensis 英文名:目前无内容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Zhao,1990 物种信息:全长可达2m。具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我国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发现于海拔700~1100m的山区林下。6月下旬至7月产卵20~27枚,卵白色,椭圆形,卵径34-38mm×50-66mm,重31~40g。产卵后亲蛇有护卵与孵卵习性。在25°~30℃温度下,60天左右孵出仔蛇,初孵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 注:莽山烙铁头蛇属 原名 Ermia (Zhang, 1993) ,2004年时被 Zhaoermia (Gumprecht and Tillack, 2004)所替代 相关报道可参见2004年第3期《四川动物》 url]莽山,处于中国南岭中段,山高谷深,森林苍郁,由于人迹罕至,这里保持了最原始的生命轮回。在森林的深处,丛林的地上积累着厚厚的枯叶,倒塌枯朽的树干保持着生命终结最后一刻的姿态,成为各种苔藓的乐园。阳光被茂密的树冠遮挡,只能一丝一缕地闪烁着,雾气被山川壑谷涡集,山林一年四季都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莽山气候温暖而潮湿,这种气候和环境最适合蛇类的生存。 现在的莽山是蛇的王国。蛇是地球上一个比人类古老的多的物种。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也就是说,在燕山造山运动中产生的莽山,从诞生起就成为蛇的栖息地。在这莽莽大山中,千百年来还隐藏着一种神秘的巨型毒蛇。 在莽山,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山地民族,瑶族。在从先祖流传下来的歌谣中描述,莽山瑶族是伏羲女蜗的直系后代。伏羲女蜗是人面蛇身的神仙,瑶族人继承了他们人性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蛇性被一种叫做“小青龙”的蛇继承,传说中这种蛇体形巨大,有一条白色的尾巴。瑶族人觉得他们和“小青龙”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是有灵性的,把它奉为图腾,瑶族世代居住在深山溪峒,虽然和他们的兄弟从未谋面,但是瑶族人深信,他们的兄弟和他们共同居住在这茫茫深山中。麻烦采纳,谢谢!


莽山烙铁头蛇的介绍

莽山烙铁头蛇(拉丁学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是中国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种,俗称“小青龙”。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头部为三角形,略大,有颊窝,看上去像是一块烙铁,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类里的最大型蛇种,已经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的活体,最重的为8.5kg。1莽山烙铁头蛇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省的莽山一带。莽山烙铁头蛇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物种。2(概述图参考资料:3)

上一篇:神生真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