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历史

时间:2024-10-12 17:39:51编辑:阿星

俄罗斯的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于起源于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基督教的东部分支)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基辅罗斯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东欧草原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来自于亚洲东部的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 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罗曼诺夫王朝1605年,戈杜诺夫猝死,俄罗斯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帝国时代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 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同年2月俄国废除农奴制。苏联时期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十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后扩至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联邦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有俄罗斯的历史简介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解体前的苏联)社会对苏联70年历史的评价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1月,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众所周知,其结果导致了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并对苏联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1]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点是逐渐抛弃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态度,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历史。[2]
1.二月革命那么,为什么革命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性质上?这是因为,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及孟什维克所代表的企业主和地主试图雄心勃勃地尝试同“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破坏现象”作斗争。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非政府途径克服这些现象。他们内心深处是想恢复原来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观现实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他们也没有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由于存在着群众极为蔑视的“资产者”即有产阶级,所以劳动群众关于平均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各政党的教条主义者(主要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断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机“平稳”发展的机会,而且他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顺应了群众情绪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就不足为奇了[8]。
判断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理论(如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旧俄国从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为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充分证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过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宁看到了旧俄国的落后性,发动十月革命是在一种受围困、受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利用有限资源以克服“落后性”。但不能把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模式化,社会主义发展应该呈现出多种模式,多样化。俄国缺乏民主传统,没有议会、多党制,革命中激进主义占上风,导致后来执政党内缺乏监督机制。俄罗斯学者认为虽然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后果,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2.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
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的评价在俄罗斯学界争论最多、分歧也最大。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联70年历史、特别对斯大林时期进行了全盘否定,苏共28大决议写道:“集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体制现正在被取消。”[10](P88)由此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近年来,特别是普京总统上台后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苏联历史。在一场革命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后,俄罗斯社会失去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团体,群众成了一盘散沙,群众对那些毫无意义的政治斗争已经感到厌倦,强烈希望社会稳定和恢复秩序,甚至产生了对所谓“自由”的厌恶,渴求出现“强力的手腕”。2000年5月7日普京在俄罗斯总统就职仪式上说道:我们不能成为那种不明自己历史的人。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要从历史吸取教训。我们应当始终记住:是谁建立了俄罗斯,是谁捍卫了俄罗斯的尊严,并使俄罗斯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大的国家。[11]2003年1月16日普京出访波兰前对记者说道:“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与斯大林的名字分不开的。”在2000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纪念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建立了纪念碑,上面篆刻了全部在1943年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奖给在卫国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苏军最高指挥官的“胜利”勋章获得者的名单,斯大林排在第一。
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拜谒斯大林陵墓时说道: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上,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他说,斯大林执掌政权后,把俄国从一个分散的国家建成世界上最强大、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在苏联建立起了全部现代的工业,为人类进入宇宙作了最充分的准备和积累,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建立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他说,人们只注意到和指责斯大林破坏法制,搞大清洗,但在斯大林领导下,国家取得了远远超过上述列举的成就。
但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在当时、而且后来也影响了苏联社会发展,在俄罗斯学者看法中也是比较一致的:
(1)意识形态领域的教条主义,导致苏共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如党内一直存在着“左倾顽症”,主要是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不理解工作重心应该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20年代按照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党内分歧,30年代按照“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在国内展开政治清洗。连续不断的社会政治运动严重消耗了苏联党和国家的干部资源和精神资源,摧残了知识分子队伍及其创新思维能力。苏共在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往往提不出正确战略方针,丧失发展机会。如二战后世界科技领域掀起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革命。由于苏联领导人将30年代的斯大林意识形态教条主义化了,甚至认为电子计算机技术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没能跟上时代潮流,这也是造成苏联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布兹加林指出,这个问题过去已经研究很多,但简单地用“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性质去肯定或者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都是难以说清楚的。它既有社会主义性质一面,如社会平等、主人翁精神、集体主义以及在加强社会保障、消除失业、发展教育科技、实现劳动人民非常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一面,也有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东西的一面。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苏联国内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僚阶层和官僚统治。上层官僚不被百姓控制,不服从百姓,实际上政权不是完全属于人民,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没有保障的,造成政权和人民的脱离。[12]
(3)经济体制的问题。斯大林时期单一的经济模式的弊端、经济结构的失衡等问题早已暴露无遗。但近年来学者们注意更多的是进一步探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质,从理论上分析苏联社会在扭曲社会主义本质方面表现出的“超国家主义”、“国家封建主义”、“国家集权主义”等特征,以及如何使人民逐渐丧失对国有企业生产、分配的权力。历届苏联领导人拖延了早就应当实行的改革,使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官僚主义的科技管理体制制约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与美国疯狂的军备竞赛耗尽了早已不堪重负的苏联经济发展潜力,苏联无力长期承担超级大国的重负。
3.对苏联解体后果及影响的评价
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与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都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理所当然引起俄罗斯学界重视。近年来更是出版了这方面的大量论著,以至形成学术热点。同样基于篇幅限制只能简要介绍有关苏联解体的观点。
(1)俄罗斯学者和民众对于苏联解体的评价
苏联解体初期,一些人曾预言:“这是资本主义和民主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将出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将建立一个有新的世界秩序的社会”。[13](P184)当时俄罗斯人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有利于俄罗斯发展。
但在1999年、2000年、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和72.0%。2001年12月10日,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亲政府的“祖国”运动甚至建立公共审判庭,欲审判导致苏联解体的罪犯。
今天大多数俄罗斯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苏联解体不仅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悲剧性阶段,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不好影响。”[14]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强调了以下事实:俄罗斯领土面积缩小,回到彼得大帝以前的状况;俄罗斯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减少,出海口仅仅在亚洲、太平洋才有;在克里米亚半岛和波罗的海丧失了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如塞瓦斯托波尔等。俄罗斯人口也减少了。而且俄罗斯民族被撕裂了,现俄罗斯人有2500万生活在原属于苏联的“外国”。
苏联解体并没有使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民族冲突也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消失。
(2)苏联解体是必然的或者是可以防止的?
认为苏联必然解体的有两种代表性观点。第一,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多民族组成的帝国或迟或早都会因发展缓慢而解体,苏联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帝国解体只不过重复了历史发展类似的规律性现象。这以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为代表。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涅什科认为: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占优势的是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所以苏联这个最后的殖民帝国瓦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15](P14)另一学者索格里认为,类似苏联那样的多民族国家,或迟或早都将解体,不管你是用“铁腕”或是“自由主义”的管理方法。所以苏联解体是历史对1917年革命后苏联产生的一个报复。[16](P100)他们认为苏联帝国的存在主要是靠专制统治维持的,而帝国和政治自由是不相容的。戈尔巴乔夫没能看到这一点,他在宣布实行政治改革时,实际上就宣布了苏联和苏共的死亡。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苏联7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证明已经丧失了发展潜力,所以必然解体,不论有无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都无法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但很多学者认为多民族国家必然解体这种说法并无根据,比如瑞士等联邦制国家以及目前世界上许许多多民族国家都没有解体。根据苏联1986-1987年的形势看,当时是可以签定新的联盟条约的,如果戈尔巴乔夫正确地把握了时机,苏联就可以避免解体的悲剧。
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现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家行政学院教研室主任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在80年代初期,苏联国内的情况很复杂;粮食供应时断时续、经济增长波动、对文化和科技的拨款削减。安德罗波夫已决定实行改革,他本人就亲自参加了改革方案的拟订,包括了在苏联经济体制引进市场机制的内容。所以说在70-80年代之交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甚至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也包含相当成熟的改革的内容。可以说如果能实行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如果柯西金当年能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绝对是另外一个国家,在和西方的对抗中绝不会处于弱势。[17]涅什科教授指出,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苏联和美国一样,在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方面很多居于世界前列,属于经济最强大国家之一,它保证了居民稳定的生活水平,及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15]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1999年、2000年、2001年曾作了几次调查,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均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赞同“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的人仅仅占20.3%、25.4%和30.0%。
(3)谁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既然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那么谁应当对苏联解体负有主要责任?
一般来说,都同意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的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指出,如果没有现实的因素,历史上的问题也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情况。俄罗斯学者比较注意研究1985年至90年代初苏联国内的形势,认为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在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时,当政者对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具体设想。如最先提的是建设更有人性的社会主义,所谓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以后又讲抛弃社会主义原则。政策时时在变化之中,在形成新的政权之前犯了一系列错误。
中央权力的分散、软弱没有给经济发展以保证,政治权力的变化没有带来经济的变化,经济领域实行的价格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没有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9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不稳定与经济不稳定结合起来了。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布罗夫博士对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说:政治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发展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基础,消除了社会有机的、相对无痛苦的发展,失去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可能性,给活着的几代人带来苦难并使未来发展前景十分暗淡。其破坏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使人民形成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在经济改革中造成坚信“市场自由就是一切”,由国家领导经济改革的想法遭到驳斥;在文化方面把市场自由和创作自由等同起来,天真地认为市场能“吸收”最优秀的书籍、影片和科学成果。他们以为只要推行市场和民主,国家几乎就会自动地繁荣,完全没想到在苏联这样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之间可能并且实际上发生了冲突。
俄罗斯学者还有一种看法:由于共产党退出政治舞台而导致苏联解体。根据宪法,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是苏共,它是政治核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苏共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国家管理的原则也是如此。苏共中央决定了苏维埃、共青团、工会及意识形态机构的活动,苏共通过其党员实现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而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巩固国家的核心力量已被抛在一边,90年代初叶利钦下令解散共产党,党的领导没有了,国家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地方政权不再服从中央,加之少数民族自我恢复意识兴起,转变成分裂主义。当中央政权强大时可以抑制分裂,保证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央政权被削弱,意识形态被削弱后,国家统一的基础就没有了。
叶利钦当时掌握了不仅对俄罗斯、也有对全苏联的权力,有力量阻止苏联的崩溃。但有人却使叶利钦相信:只要建立了三个斯拉夫人的、具有主权的邦联国家,其余无路可走的原加盟国家就会加入进来。[17]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
叶利钦在导致一些地区主权化方面是有责任的。如1990年他在鞑靼斯坦说,俄罗斯可以和鞑靼斯坦签订协议,而当时鞑靼斯坦还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州。他认为在俄罗斯可以搞邦联制,可以给加入邦联的地区有能力想象那么多的自主权。[18]这是后来导致车臣、鞑靼斯坦等地区试图分裂的一个原因。
米哈伊诺夫认为苏联解体的悲剧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分化开始的。每一个领导人身后都有一股大的社会势力,这意味着群众也开始分化,形成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首先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斗争。在叶利钦被解除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就可以看到他们所代表的两股力量。政治局内部也开始分化。在政治局中民族主义取代了国际主义的思想,大多数政治局委员趋向于以联邦党代替以前统一集中的党。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支持这种思想的。利加乔夫曾有机会端正国家航向,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党的机构拥护他。如果他能坚定地提出把党的改革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能把苏共团结起来的。但他太拘泥于遵守戈尔巴乔夫的党的纪律,以至在需要改革党、反对戈尔巴乔夫的严酷的斗争中成了自己“正统”的思想方式的牺牲品。雷日科夫也同样如此。这些人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始终没能明白党的改革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2001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调查也肯定了上述观点: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的责任。[


俄罗斯历史上有多少个王朝

俄罗斯历史上有三个王朝。 留利克王朝、卡西姆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 1、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 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里克王朝开始。 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里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七百多年的留里克王朝从此覆灭。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 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 2、卡西姆王朝,1575-1576统治者是卡西姆汗国君主。 西蒙·贝克布拉托维奇的家族世代为莫斯科大公家族的走卒。 沙皇伊凡四世使他被封为“全罗斯大公”(拉拢他对抗克里米亚汗国),不到一年时间让位给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这么做是想表明自己是成吉思汗在欧洲和亚洲的帝国的正统继承人。 让位后被称为特维尔大公。 后来进谢苗诺夫修道院。 3、罗曼诺夫王朝,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是留里克王朝的后裔这两个王朝又融为一体,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罗斯三百多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扩展资料 俄罗斯的早期起源 俄罗斯历史起源于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混血的罗斯人是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共同祖先。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 988年开始,东正教(基督教的东部分支)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 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莫斯科公国等多个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受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 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都自称是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基辅罗斯 6世纪时,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东欧草原地区迁徙。 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 1237年被来自于亚洲东部的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俄罗斯历史上有多少个王朝?俄罗斯有多少年历史?

俄罗斯历史上有多少个王朝?俄罗斯有多少年历史?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0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第一个王朝是留里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里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里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七百多年的留里克王朝从此覆灭。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   第二个是罗曼诺夫王朝,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是留里克王朝的后裔这两个王朝又融为一体,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罗斯三百多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罗斯有多少年历史?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0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关于俄国的历史

沙皇(俄语:царь)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547年到1917年的称呼。 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 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 但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的统治者一直都称为沙皇。 俄语中沙皇(царь)一词中的“沙”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音,царь就是“皇帝”的意思。 中文则半音译半义译,翻译成“沙皇”。 在中世纪的俄国,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指拜占廷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后则指蒙古大汗。 在15世纪,俄国流传一种说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 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 到伊凡四世时期,大公称号显得权力不够大,于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附俄国君主列表 以下是俄国历史上的君主列表。 基辅和诺夫哥罗德大公 莫斯科大公 1276年—1303年,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1303年—1325年,尤里·丹尼洛维奇 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1340年—1353年,谢苗一世 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1359年—1389年,德米特里·顿斯科伊 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 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 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 俄罗斯帝国沙皇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 1584年—1598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 (留里克王朝亡) 1598年—1605年,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1606年,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1613年,空位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1682年,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年—1696年,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共同执政) 1696年—1721年,彼得一世 俄罗斯帝国皇帝和沙皇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 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2年,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62年,彼得三世 (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 1796年—1801年,保罗一世 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罗曼诺夫家族首领(亡国后的流亡者) 1924年—1938年,基里尔·弗拉基米洛维奇大公 1938年—1992年,弗拉基米尔·基里洛维奇大公 1992年至今,玛利亚·弗拉基米洛夫娜女大公 该回答在2006年7月18日由回答者修改过 揪错 ┆ 评论 ┆ 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其他回答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怎样采纳答案 回答:倜傥 级别:大师 2006年7月18日 俄罗斯沙皇 1547年 - 1584年 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伊凡大帝) 1584年 - 1598年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 (尤里克王朝亡) 1598年 - 1605年 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 - 1606年 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 - 1613年 空位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 - 1645年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年 - 1676年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 - 1682年 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年 - 1689年 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1年 彼得一世 俄罗斯皇帝和沙皇 1721年 - 1725年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 - 1741年 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61年 - 1762年 彼得三世 (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 1762年 - 1796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保罗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望对你有用!


历史俄国

请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有何异同?

答: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改革,都是俄国沙皇 *** 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二者的不同点如下表:

类 别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经济前提 手工工场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内 容 加强军事、发展经济为主 ;废除农奴制

作 用 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 质 封建农奴制军事、经济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 农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场,农奴制得到加强; 废除农奴制,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上一篇:中国加工贸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