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的介绍
鼻腔(nasal cavity),为一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在高等脊椎动物为拱状的腔,位于颅底与口腔顶之间,由骨和软骨围成的腔,内面覆有黏膜和皮肤。鼻腔被一纵行的鼻中隔(nasal septum)分为左右两腔,鼻中隔因位置常偏向一侧,所以左、右鼻腔的大小和形态多不对称。鼻腔向前下借鼻孔与外界相通,向后通鼻咽称鼻后孔。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鼻腔中有鼻毛,鼻毛对吸入的空气起过滤作用,可以减少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入。鼻腔粘膜中有嗅细胞和分泌腺体,以及相当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鼻腔可以给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
鼻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鼻前庭 5 固有鼻腔 5.1 鼻中隔 5.2 鼻甲与鼻道 6 鼻黏膜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鼻道 1 拼音 bí dào 2 英文参考 nasal cavit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鼻道(nasal cavity)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见《医学入门》。又称鼻隧[1][2]。鼻道是呼吸出入之通道,即鼻腔[2]。鼻隧为鼻孔内的鼻前庭部分及鼻腔内通道[1]。古人认为观察鼻隧的长度,可测候大肠的情况[1]。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鼻腔(nasal cavity)是呼吸道的起始部,顶部窄,底部宽,为前后狭长的腔隙[3]。鼻腔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借鼻孔(nostril)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鼻咽部[3]。每侧鼻腔又借鼻阈(nasal 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3]。鼻阈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3]。 4 鼻前庭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位于鼻腔内,是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鼻腔借鼻阈(nasal 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两部分[3]。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3]。鼻前庭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3]。可以滞留吸入的尘埃。鼻前庭处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为疖肿的好发部位,且因其缺少皮下组织,故在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3]。 5 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3])是指鼻阈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咽。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 固有鼻腔上壁为筛板,邻颅前窝,下壁借硬腭与口腔相隔,内侧壁为鼻中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中、下三个鼻甲。 5.1 鼻中隔 鼻中隔(nasal septum)位于鼻腔的内侧壁,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被覆黏膜而成[3]。分为骨部、软骨部和膜部,位置通常偏向一侧[3]。偏向左侧者多见。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 *** 均易引起出血,因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故称易出血区(Little area 或 Kiesselbach area)[3]。 5.2 鼻甲与鼻道 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突出的鼻甲(nasal concha),上鼻甲与中鼻甲由筛骨迷路内侧壁向下卷曲的薄骨片覆以黏膜构成,二者之间为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称下鼻道[3]。多数人上鼻甲的后上方有最上鼻甲(supreme nasal concha)[3]。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窝称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3]。切除中鼻甲,在中鼻道中部凹向上方的弧形裂隙称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前端漏斗状管道为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通额窦和前筛窦,上方圆形隆起为筛泡(ethmoidal bulb),其内有中筛窦[3]。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的前上方[3]。 鼻腔 6 鼻黏膜 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 region),富含接受嗅觉 *** 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3]。 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