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委员长

时间:2024-10-16 07:22:45编辑:阿星

蒋介石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客观点子

解析:

蒋的生平大家都很熟悉,出生在浙江溪口一家盐商之家,早期在保定陆军学校求学,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参加孙的革命党,跟随孙闹革命,到自己指挥北伐,北伐成功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再到后来的 *** 剿共,十年徒弟革命战争,直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败后退居台湾到老死他乡.

蒋的前期是对中国有贡献的.从他留学回来参加革命,救孙大帅到被孙信任,是他政治前途的开始,所以蒋总以孙的追随者自居.到后来的创立黄埔军校到最后的北伐的成功.这时期的蒋是中国的英雄,是他结束了军阀混战,至少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上真正从南打到北统一中国的,蒋是历史第一人.

民国初期的中国在蒋的治理下还是可以的,至少经济上开始复苏.新经济运动的实施,使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蒋的错误开始于对 *** 的剿杀,这可以从蒋早期在黄埔时的"中山舰事件"看出.蒋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手腕在 *** 那是濯濯有余,但和毛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他两的斗法,以蒋的失败告终.

蒋从一开始就误解歪解孙的三民主义,而且变本加厉的剿共,说什么攘外必须安内,至死对抗 *** ,只能说他政治觉悟上不如毛.

可以肯定的是蒋是爱国的,当然不是GCG的新中国,而是GMG的中国.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

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蒋介石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这种人的勇气、工作能力、个人意志及其精

力——全部耐力——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种人对他们的时代和后世的不同影响取决于

他们从事活动的政治背景、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以及他们国家的大小、国力或重要性。

历史的偶然使蒋介石不得不和另一个更加独特的人物——

*** 共同统治中国并在这个国家里决一雌雄,这是蒋介石的不幸。

这也就是说,蒋介石缺少那些将军和政治家流芳百世的先决条件——运气。

他的运气糟糕透顶,同样,他的错误也的确是不可估量的。

蒋介石所犯的大部分错误也许是由于他的性格和思想上潜在缺点、以及幼年时期受教育

很少的缘故。

由于教育和信仰的原因,他的思想很保守,但他却认为他自己是个革命者,而革命的含

义包含很重要的几个方面: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外国在华特权;通过重新树立对传统和儒家

思想的尊敬来恢复中国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

尽管他也有社会理想,但与其他目标相比,这些理想被置于次要地位。

他擅于挑动一个人或一派人反对另一个人或另一派人,但他的观点是狭隘的军事观点。


蒋介石是谁?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中正,原名瑞元,浙江奉化人,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家、军事将领,是中华民国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他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北伐、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等历史时期都有重要作用。
1928年,蒋介石统一了当时分裂的中国南北地区,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始实施“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期间,他担任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率领抗击日本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重新爆发,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政府对抗共产党,但在1949年失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败退后,蒋介石将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继续执政,成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实际统治者。他统治台湾期间,实行严格的戒严政策,加强了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的控制。蒋介石于1975年在台北逝世。


将介石是哪年去逝的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被称为知青、中正、介石。[5]浙江奉化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特命将军、中国国民党主席、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中国战区总司令、中华民国大总统。受到孙中山赏识,蒋介石在民国政坛崛起,在孙中山死后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处于军政核心,但其政治手腕和独裁统治也饱受诟病。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了许多重要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士林公馆。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蒋介石的父亲蒋继承了他的祖业,经营盐店。他死于1895年。由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抚养长大,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去学校阅读了历史经典。1903年,他进入奉化的陆锋学校,两年后他去了宁波箭头黄金学校。1906年初就读于中学,4月赴日,入东京清华学堂,结识陈等人,受反清思潮影响。1906年底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国军速成学校学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本,入东京真武学堂,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加入日军第13师团第19联队,任士官生。参加民主革命赢得了孙中山的尊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到上海,受陈委派,率领100多名先驱赴杭参加收复浙江战役。后来,他在陈任上海军第5团团长,任上海军第2师师长,与上海军军长黄复结为拜把兄弟。1912年1月,他受陈派收买歹徒刺杀光复会领袖陶。事件发生后,他避免去日本,并一度运行盛骏杂志。自1913年夏第二次革命以来,他参加了对上海江南制造局的进攻。战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国革命党,后于11月越境日本。年轻的蒋介石年轻的蒋介石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布中国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和哈尔滨,协助陈开展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遇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在山东威县任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袁世凯去世不久,中国革命军解散,蒋住在上海,与青帮头目黄和杜有交往。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出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部主任,半年后任驻福建的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被粤军将领排挤,经常离岗留在上海。曾与、陈、、戴等合作。从事外汇投机。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逃,孙中山投靠永丰舰,蒋赴广州登舰40多天,深得孙信任和器重。蒋写《大总统孙的苦难》,同年10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东路贼战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冯派博士代表团赴苏联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b292df5e0fe99258c37352034a85edf8db1718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40,limit_1/format,f_auto

将介石的亲身父亲是谁

他出生于盐商之家,父母都是再婚

  溪口镇,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千年古镇。东晋王羲之曾隐居于此,东晋元帝连续六次下诏让他回京,他都不舍离去,大诗人李白、杜甫游览至此,也忍不住留下笔墨,赞叹这美丽景色。只是,这份幽静,在1887年10月31日午后被一声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声音来自当地盐商蒋肇聪的玉泰盐铺,里面传来一阵阵欢呼声:“生了!男的!”蒋家人给他取名蒋瑞元,族名周泰。

  蒋家算是溪口镇上数得上的大户,老太爷叫蒋斯千,字玉表。他出生在清朝晚期那个混乱的年代,到了晚年才在溪口镇上开了玉泰盐铺,专门酿酒卖盐,算是为家族奠定了基业。对于自己的祖父,蒋介石评价很高,说他“性慈善,待人以恕,而教子孙则严。衣布茹素,耽好内典(佛经)。”

  蒋斯千年老,生意交给次子蒋肇聪打理。蒋肇聪,字肃庵,小名明火。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蒋肇聪在经商方面颇有天分,盐铺的生意越做越大,在镇上连开了三间店面,光雇的经理、账房、伙计、学徒以及长工就几十人。他做生意很灵活,别人休想在他这里占到半点便宜,因此得到个绰号“埠头黄鳝”。

  只是这个活跃分子在家事上一直不顺畅,先娶了徐氏,没几年去世了,又找了孙氏,又去世了,留下一对儿女无人照料。蒋肇聪郁闷不已的同时,与之不远的葛竹村,一位叫王采玉的年轻媳妇也刚失去丈夫,她擅女工还读过书,只是守寡后对红尘事万念俱寂,竟然带发修行去了。她的堂兄是蒋肇聪店铺里的伙计,想促成这段姻缘,于是几次来做她的思想工作,最终,王采玉返俗嫁到了蒋家,成为玉泰盐铺的第三任老板娘。没多久,她便有了身孕,生下蒋瑞元。之后,蒋瑞元自己改名为中正,字介石。“中正”和“介石”都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蒋介石童年调皮,人称“瑞元无赖” 

  “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搏跳跃,凡水火刀格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先训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这句话出自蒋介石自撰的《先王太夫人事略》,对于童年的自己,他的回答还是很坦诚的。究竟有多顽劣?在李敖的《蒋介石评传》和王俯民的《蒋介石详传》两书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蒋介石4岁那年除夕夜,他看着摆在桌子上的筷子,脑中忽然想到个问题:“如果把筷子伸进嘴巴里,得有多长呢?”于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他真的这么做了,结果便是小脸憋得通红,话也说不出,请来医生才把筷子拔了出来。等到第二天,他又恢复了活泼劲,冲着爷爷大喊:“我能说话,没有哑。”一家人才松了口气。

  7岁那年,他喜欢上了舞枪弄棒,经常把小朋友打伤。有一次他又闯了祸,母亲把他关在房间里想好好教训一顿,机灵的蒋介石躲到了床底下。这时刚好家里来了客人,他趁机逃了出去,母亲追了半天追不上,气得哭了起来。蒋介石回头一看,乖乖地回来了,他可以很顽劣,但最怕母亲掉眼泪。

  还有一次,族人穿着新衣服在祠堂拜祭祖先,祭拜之后排队领芝麻糖饼吃。他为了能多拿几块,竟然躺在地上打起滚来,别人看他脏兮兮的样子避犹不及,他赶紧跑到前面抓起一把糖饼,惹得众人又气又无奈。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当地称那些耍赖撒泼的人叫无赖,于是,童年时期的蒋介石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瑞元无赖”。

  但这个无赖也有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时候,比如他看见男同学欺负女同学,就打抱不平;比如他明明做了好事,却被人冤枉,也不加解释……曾经有位相面先生见到蒋瑞元惊叹:“这个小孩真奇特!”瑞元确实是个奇特的孩子,别看他玩的时候很过火,真正认真起来谁也挡不住。他从小苦读《大学》《中庸》《论语》《春秋左传》《诗经》等,13岁时即以竹作诗:“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通过这些记载能清楚感受到,蒋介石的童年是任性又快乐的,有爷爷的宠爱、有爸妈的疼爱,在他6岁之前妈妈又相继给他添了两个妹妹(其中一个夭折)和一个弟弟,但这快乐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先是1894年爷爷去世,后来1895年爸爸去世,再后来仅四岁的弟弟瑞青也去世了。 梦见大雪,担心母亲身体不好

  母亲,在蒋介石一生中是最关键的!蒋斯千和蒋肇聪去世后,治家理店、抚儿育女的责任全都落到瘦弱的王采玉身上。可辛苦了四年,等到蒋家分家时,她却只分得了自己居住的那栋小楼“丰镐房”,丰和镐取自西周时期的国都丰邑和镐京,带有一定的帝王色彩,蒋介石一直很喜欢这个房名。在他日后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后,更是觉得得到了某种应验,于是将丰镐房扩建成个大宅院,内有大小房屋49间。当然,这是后话了。

  对于这时的王采玉来说,受尽了委屈无处诉说,她只能隐忍着,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不管生活多难都保证儿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蒋介石在《报国与思亲》一文中曾回忆道:“母亲深深地爱抚着我,一直就像看待婴孩一样,而其督教,却比老师还严厉。当我出门或回家,必定要查看我所携带的东西;出外旅行或寄宿必定查问我去哪里;放学归来,必定考验我的课业。母亲迟睡早起,无时无刻不在倾注她的全力,期望我这个失去父亲的孤子长大成人。”

  王采玉面对生活的坚韧不拔,成为蒋介石最好的教本。而他真正的蜕变源于这样一件事:那时已经没落的清朝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剥削,收赋税的人看他们是孀妇孤儿也变本加厉,王采玉据理力争,差役竟然把蒋介石关押起来,什么时候交纳了银两什么时候才释放。这件事让蒋介石彻底看清了晚清朝廷,也明白了以后自己的方向。于是,他剪去辫子,去日本学习军事知识,又加入了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单亲家庭长大的蒋介石,对母亲有一份不寻常的景仰和怀念。1921年5月的一个晚上,身在广州的蒋介石做了个梦,梦里只有“雪满山原,一白无际”,被惊醒后,他心绪不宁,想到前几日母亲生病,难道这个梦预示着母亲病重?于是,第二天他竟从广东长途跋涉返归故里。当时孙中山的北伐之师正困在桂林,各路革命军正前去救援,他却因一个梦而私自离开。也幸亏这份冲动,让他见到了母亲最后一面。

  1922年6月14日,王采玉因心脏病去世,终年58岁。弥留之际,她给蒋介石留下三个心愿: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之所以不与蒋父合葬,在朱小平和吴金良所写的《蒋氏家族全传》一书中这样解释:“因为王采玉不想屈居下位,更不愿自己的儿子日后被人议论为第二房所生。”直到最后一刻,这位母亲还在为儿子的名声清除障碍。


国民党军队里专员是个什么官品

国民党的专员级别在处长之下。民国时期国民党系统里的专员跟特派员差不多,是党部派往地方专门处理某件事的人员。如果专员工作优秀的话就会被晋升为一处的副处长,仅次于处长,所以专员的级别低于处长,要想调取档案,也得经过处长的同意。扩展资料:军队里的专员实际上是相对于另一个概念“行政专员”而生的,如“行政专员”中有人事专员、财政专员等;“军队专员”是担任某项专门职务的人,如新闻专员、纪检专员、监察专员等。例:国防部新闻局上校专员,编辑《新时代》军队刊物。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国民党军队中的“副官”是个什么职务

就是指挥官的秘书,只是这种秘书同样带有军衔而已。一般不同级别的指挥官都会带有“副官”,担任该职务的人多为指挥官的近亲。在军队中除了兵就是指挥官了,一支军队中的指挥官往往也并不是一个人。依据负责工作的不同,指挥官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也都不同。当然了,为了便于对众多指挥官的管理,还会设计配有一名最高指挥官。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的作用,就是综合管理军队所有事务。同时给最高指挥官配有的还有政委,以负责思想政务。

乔石儿子蒋小明的夫人是谁

周进。乔石的妻子郁文原名翁郁文,1926年10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地区的慈溪。郁文的母亲陈若希是陈布雷的五妹。陈家是慈溪名门望族。陈布雷曾加入同盟会,后为蒋介石撰拟《祭告总理文》,一举成名。1935年后,任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主任等要职,长期为蒋介石撰写文告、文件和文章。翁郁文参加革命后将名字去掉了“翁”字。郁文青少年时期受大舅父陈屺怀和大哥翁泽永的影响,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救亡宣传队。1944年秋,年仅18岁的郁文背着行李,穿越日军据点,来到四明山上的鲁迅学院。鲁迅学院是中共浙东区委开办的,主要培养文教、民政和群运方面的干部。郁文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进鲁迅学院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真有如久旱逢甘霖!我多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能否把日本鬼子赶出去?’‘青年人有什么前途?’等等,全都迎刃而解!思想上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两个月后,鲁迅学院支部决定发展表现积极的郁文入党,但由于她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复杂,没有人适合做她的入党介绍人。组织出面,由中共浙东区委委员林克和鲁迅学院院长黄源做她的入党介绍人。区党委批准时指示,因其家庭出身不好,特别将候补期延长为一年(一般是三个月)。三个月之后,鲁迅学院支部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同意郁文提前转正。但是,这一决定未获区委批准。九个月之后,支部第三次通过决议,同意郁文提前转正。这次,区党委批准了支部会议决议。1944年9月15日,郁文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46年5月,郁文担任《联合晚报》的记者,以及《青年知识》半月刊的特约编辑和撰稿人。《联合晚报》实际上是上海地下党支持主办的报纸,经理王纪华、总编辑陈翰伯、主笔冯宾符、编辑郑森禹、姚黎民,都是共产党员。在这里,郁文认识了乔石。乔石也在《联合晚报》工作。1945年至1949年期间,他担任了上海地下党学生运动委员会(简称“学委”) 中学区委组织委员、上海地下党学委总交通等职。1952年,郁文与乔石结婚。婚后,郁文调到杭州工作。1952年底,乔石调到上海,任华东局青委统战部副部长。郁文也随之调往上海。1954年春,乔石奉调鞍山,担任鞍钢建设公司工程技术处副处长、处长。随后,郁文也调往鞍山。1957年初,郁文担任了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62年春,郁文调任上海华东局宣传部教育处处长。到了1967年年初,“文革”进入高潮。乔石工作的中联部也不例外。有人贴了乔石和郁文夫妇的大字报,说郁文是陈布雷的侄女。大字报前围满了人。大字报的主要内容是:乔石原姓蒋,是蒋介石同乡,并同有一个“石”字;郁文是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外甥女。结论是:乔、郁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孝子贤孙”。这张大字报成了中联部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郁文一生多次受到审查之累。1969年6月,乔石夫妇等中联部人员共678人,被发配到黑龙江肇源“五七干校”(1970年迁往河南省沈丘县)。1971年1月,耿飚调任中联部部长。在他的努力下,中联部被打倒的干部逐步“解放”。乔石和郁文都先后调回中联部,在新成立的“研究组”工作。虽然乔石的职位不断变动上升,郁文依然保持着低调本色,一直对自己、对子女、对乔石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2013年1月,郁文逝世。


上一篇:2022中国十大劳模人物事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