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是谁?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有何政绩?
解析: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列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于1672年生于莫斯科。他是沙皇亚历克西斯和他的第二个妻子维塔利尔·纳利什基娜的独生子。彼得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因为亚历克西斯的第一妻子还为他生了13个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有一次他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摄政王位。从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稳固。
1689年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牧师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彼得此行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国,为了使俄国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他在整个在位期间都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他的统治下,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有了增长,扩大了影响。
彼得在统治期间创建了第一支规模可观的俄国海军,并且按西方的形式对军队进行改编,配备军服和现代火器,实行西方式的军事训练法。彼得也使俄国的民政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包括一项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务员要根据其工作表现,而不是其世袭地位。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认为俄国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
同瑞典作战的整个局势几乎与同土耳其作战的情形正相反;俄国人初战失利,但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700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结盟同瑞典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瑞典是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波兰后来也对瑞典宣战)。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失败。这次战役之后,瑞典国王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敌人。与此同时,彼得重建俄国军队。瑞典和俄国再次交战,1907年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彻底失败。
俄国通过战争吞并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虽然征服的领土并不很大但却很重要,因为它给俄国提供了巴尔干海上的一个出口,因而提供了一个“了望欧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今称列宁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从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
彼得推行的许多国内政策和多次展开的对外战争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可避免地要强行增收赋税。高税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许多俄国人,出现了几起叛乱事件,但是都被彼得无情地镇压下去了。虽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时期就有许多敌手,但是今天西方和 *** 的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彼得是俄国沙皇中最伟大的沙皇。
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至少有6尺6寸),精力充沛,潇洒欢快。但是他时常发脾气,饮酒过度时就大发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军事才能外,还对射击、印刷、航海、造船等做过研究。他是一位杰出的帝王。
彼得结过两次婚。他17岁时与尼多克亚结婚,他俩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时间。他26岁时把她送进了一所修道院。1712年他与她离婚并同另一位女子结婚。他第二个妻子凯瑟琳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彼得与他的原配夫人有一个儿子叫亚历克西斯,但是父子俩的关系也相当恶化。1718年亚历克西斯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终于死在狱中。彼得自己于1725年初在圣彼得斯堡死去,终年52岁。他的继位人是他的遗孀凯瑟琳(不要与凯瑟琳大帝混为一谈)
把彼得列入本册是因为他在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也许不禁要问:许多其他国家的统治者都推行过类似的政策,为什么要让彼得入册而摒弃了其他大多数的统治者呢?
在20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国家元首确实弄清了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的好处还认识不清。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两个世纪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由于在18世纪和19世纪西欧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俄国则无法同西欧并驾齐驱。
欧洲东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国家土耳其与俄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土耳其和俄国都是半欧洲国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两个世纪当中,土耳其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俄国先进。就此而论,土耳其在整个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比俄国先进。但是在1700年前后,没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认识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并把国家朝着那个方向推进。因此俄国自从彼得时期以来取得了迅猛的进展,而土耳其却只是以缓慢的步子向前。直到进入20世纪,凯末尔·埃塔特克才领导土耳其朝着迅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当时俄国对中亚的控制已相当稳固,俄国在工业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进。
今天我们无疑会把俄国比土耳其强大而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假设俄国没有彼得大帝而土耳其当时有一位主张改革的伟大君主,那么土耳其今天就可能是一个大列强国,而且很可能会控制住现在苏联的东亚地区(该地区的居民是 *** 教徒;他们与土耳其人的关系比与俄国人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虽然俄国人在彼得大帝以前就占领了西伯利亚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要不是彼得制订改革和现代化的方针使俄国强大起来,他们就会把已占领的西伯利亚部分或全部地割让给土耳其、中国或日本。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否则就无法遵循的道路发展。基于这些理由,我觉得彼得在本书中应有一席之地。
在确定彼得的名次中,我把他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加以对比,从中受到了一定的启示。伊丽莎白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但是我觉得即使是说服一个最会说奉承话的俄国人相信伊丽莎白比彼得大帝影响大都是困难的。彼得远比伊丽莎白更富有改革和开拓精神,他使俄国人走上了一条他们以前从未想过要走的路,而伊丽莎白主要代表了她的人民的一致愿望。要不是事实上英国在这期间的大多数世纪中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俄国的话,彼得和伊丽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还会大些。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彼得大帝简介
全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职业:俄罗斯沙皇 国籍:俄罗斯 为什么出名:他把沙皇扩张成一个巨大的帝国,成为欧洲的一个主要强国。他对造船和海上力量非常感兴趣。 出生于1672年6月9日出生地:俄罗斯莫斯科星号:双子座 死亡时间:2月8日,1725年(52岁)死因:坏疽性膀胱 婚后生活1745-08-21未来俄罗斯沙皇彼得三世嫁给叶卡捷琳娜亚历克塞耶夫娜后来凯瑟琳二世(凯瑟琳大帝)彼得大帝一生中的大事1696-07-18沙皇彼得一世的舰队占领了顿河河口的亚速夫1698-01-07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离开荷兰对于英格兰1698-08-18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抵达扎安达姆1698-08-25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穿越西欧返回莫斯科1698-09-05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对胡须征税1699-12-20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俄国新年从9月1日改为1月1日1703-05-27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由俄国沙皇彼得大帝1707-09-15费伦茨·罗克西二世、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和沙皇彼得大帝签署的社会保障协议1709-06-27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击败瑞典查理十二世。1710-01-27沙皇彼得大帝制定第一个俄国国家预算1711-08-01包围沙皇彼得大帝逃离亚速尔1716-11-03华沙和平条约:沙皇彼得大帝保证撒克逊君主奥古斯都波兰王国1721-01-25沙皇彼得大帝结束俄国东正教父权制1721-10-22沙皇彼得大帝成为“全俄皇帝“1722-01-24沙皇彼得大帝开始民事制度1722-04-06彼得大帝,俄罗斯沙皇,结束对留胡子的男人征税1724-01-28由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建立的俄罗斯科学院,并在参议院法令中实施。1917年前被称为圣彼得堡科学院。彼得大帝的名言“我征服了一个帝国,但我没能征服我自己。”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的俄罗斯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阿列克谢纳瓦尔尼阿列克谢尼古拉维奇阿列克谢莱昂诺夫
彼得一世的遗嘱有什么内容?
彼得一世也被称为彼得大帝,他是俄国历史非常厉害的人物,他被后人誉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死后有留下遗嘱吗?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彼得一世的遗嘱,希望对你有帮助。
彼得一世的遗嘱
彼得一世死后当然是有留下遗嘱的,而且是一篇比较系统的,规定了俄国近百年发展目标的书面遗嘱。
彼得一世的遗嘱全文大约一千八百多字,开头便写到“朕,彼得一世,全体俄罗斯人的皇帝和君主。”足见彼得一世的霸气,随后他在遗嘱中表述到,欧洲大多数民族已经衰老,认为作为年轻处于上升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完全可以在将来的某一天征服他们,从而使国家的领土更加广阔,国力更加强盛。随后彼得一世立下了十四条后人必须遵守的遗嘱,这十四条遗嘱全部是为后人所做的考虑和作战计划。而且见解非常精辟,眼光非常长远,不禁让人赞叹彼得一世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在遗嘱中,彼得一世对于欧洲每个国家都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瑞典和丹麦,他认为俄国应该先把瑞典和丹麦分割开来,然后尽可能地占领瑞典国土,激怒瑞典来进攻,从而找到攻打瑞典的借口。
18世纪初期开始,彼得一世的遗嘱就在俄国和欧洲传开了,但沙皇 *** 和许多历史学者却不承认有这份遗嘱的存在。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彼得一世的遗嘱太过大胆,太过毫无忌惮了,沙皇 *** 怕惹来麻烦吧。实际上,彼得一世的遗嘱可以说是一份为后人拟定的详细作战计划,并规划了俄国几十上百年的发展目标。从彼得一世的遗嘱中,我们不难看出彼得一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也是当之无愧的。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18世纪初期,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其他欧洲国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在尼德兰和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俄国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就在此时伟大的彼得大帝上台之后,便开始着手国内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国家军事军队,加强国防建设,全力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健全国家的行政机构。第三,对宗教进行改革,削弱教会势力,加强皇权。地四,改革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工业,以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第六,鼓励发展商业和贸易,提高商人在国内的地位。
彼得一世改革使得俄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很大改变,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且使俄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此外彼得一世改革还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彼得一世改革更是俄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运动。当然俄国能有这样的发展,和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
彼得一世的成就
首先,彼得一世通过对军事军队的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成为了当时欧洲强大的军事帝国,而且还击败了当时的军事强国瑞典。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俄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些成就和彼得一世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彼得一世的另一大成就就是改革了国内的政治,削弱了旧贵族和教会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 *** 的行政效率。
第三,彼得一世大力发展国家工商业,鼓励进出口贸易,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从而使得俄国朝着近代化国家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之后,俄国的工商业飞速发展,各种工厂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第四,彼得一世通过对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为俄国建立起来了许多近代化的学校,为俄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五,彼得一世的成就还有就是为俄国建起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总之,彼得一世的成就就是对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了俄国的全面发展,一改过去落后贫穷的面貌,而且为俄国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彼得一世遗嘱是真的?
传说至今的遗嘱。 1724年冬天,彼得一世在芬兰湾地区巡视,偶感风寒,不料转成肺炎,一病不起,第二年1月7日,彼得预感不祥,让人准备纸笔要写遗嘱,谁知道刚写下“吾欲传位给——”寥寥数字就手腕无力,马上召唤公主准备口授,公主到来,彼得已人事不省。1月8日凌晨,这位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就“驾崩”了。
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公主继承了皇位,这就是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个荒淫的女人,在宫中养了许多“面首”供她欢愉。在这些男人中间,有一个法国人尤其受到女皇宠幸,他就是法国间谍德奥。
德奥得到伊丽莎白充分信任,可以自由出入于皇宫,随意翻阅皇室档案。有一年,德奥陪同女皇在圣彼得堡城郊的沙皇夏宫里游玩,意外地发现了一份题为《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的秘密文件,敏感的德奥认识到文件重要性,于是一字不露地抄录下来,并迅速将其呈献给法王路易十五。
1836年,法国出版了一本署名为德奥的回忆录,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也就是后来轰动世界的《彼得大帝遗嘱》。遗嘱披露了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企图称霸欧洲进而征服世界的野心。主要内容有14个部分:
第一,俄国长期保持战争和扩张状态;第二,后继者务必要大力网罗人才;第三,要力争参与欧洲事务;第四,瓜分波兰;第五,征服瑞典;第六,采取王室联姻政策;第七,与英国结盟通商;第八,沿黑海、波罗的海分别向南北扩张;第九,挺进君土坦丁堡与印度;第十,控制奥地利地区;第十一,挑动奥地利和欧洲各国发生争端;第十二,统治希腊地区;第十三,挑拨法、奥关系,制服其中一个;第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国。
战略研究的范例。 彼得一世的遗嘱是很多战略书籍分析研究的典型范例,内容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对外扩张的目标,并始终一以贯之的战略行动路线。可以看出,遗嘱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思路。
哲学依据:俄国向西、向东扩张“是命定周期性运动”。
战备要求:长期保持战争状态。以战继和,以和继战。
战略方向:沿波罗的串向北扩张;沿黑海向南扩张;突进波斯湾。
战略目标:分割波兰;占领瑞典国土、肢解瑞典;迫近君士坦丁堡,征服土耳其;灭亡波斯;迫近印度;制服和消灭维也纳朝廷;征服法国;征服日耳曼;最后征服欧洲。
策略运用:联合日耳曼;参与有关日耳曼事务和讨论;与日耳曼王室联姻;与英格兰结盟通商。
英国历史学家凯利指出:“不管遗嘱是否可靠,它本身就饶有趣味,因为其中包含了近200年来俄国一直在公然无忌地加以贯彻的行动原则。”遗嘱表明,俄罗斯对外扩张的战略方向是沿着波罗的海向北扩张,沿着黑海向南扩张和突进波斯湾。遵循的逻辑就是取得霸权就要取得出海口,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
继承以及成效。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期,彼得一世进行了对克里木、土耳其、瑞典和波斯的战争;18世纪30到50年代,进行了进攻土耳其、瑞典和普鲁士的战争;
18世纪后半期,叶卡特琳娜二世三次干涉波兰、两次入侵土耳其、一次对瑞典的战争;18世纪末年,保罗一世反对法国革命的战争;19世纪初期,亚历山大一世同拿破仑争霸,远征意大利和瑞士,以及对波斯、土耳其和瑞典的扩张战争;
19世纪20到50年代,尼古拉一世对波斯、土耳其的扩张战争,对匈牙利革命的镇压,以及同英法争夺土耳其“遗产”的克里木战争;19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发动人侵土耳其的战争;
20世纪初期,尼古拉二世出兵参加八国联军,镇压我国义和团革命运动和侵占我东北的战争,同日本争夺我东北和朝鲜的战争,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7世纪以来,俄国侵略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不断蚕食我国东北、西北边疆,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前苏联同美国争霸,向全球扩张。1979年,苏军出兵占领阿富汗,使其成为苏联的附庸和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距离彼得一世的战略目标,又前进了一步: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只有210公里,距印度洋不到500公里。
高度历史评价。 彼得一世实际上改变了前辈沙皇进行扩张的局部性和盲动性,把俄国推上了有计划、有预谋的扩张道路,目标是称霸欧洲,而不是只做统驭一方、偏安一隅的诸侯。彼得一世不仅为自己的一生确定了目标,而且为接班人制定了一套扩张的“公式”,制定了近200年的战略。
马克思曾经说彼得大帝:“使莫斯科公国老的蚕食方法丢掉了纯粹地方性质和偶然性杂质,把它提炼成一个抽象的公式,把它的目的加以普遍化,目标从推翻某个既定范围的权力提高到追求无限的权力。正是靠推行他的这套体系而不是仅仅靠增加几个省份,才使莫斯科公国变成现代俄国。”
真伪各执一词。 18世纪初期开始,彼得一世遗嘱就流传开了,但沙皇政府和许多历史学者却不承认有这份遗嘱的存在。
有人认为,所谓《彼得大帝遗嘱》,作者恐怕不是彼得一世,而是法国人德奥。根据是:第一,历史记载的很清楚,彼得——世去世时极为仓促。第二,俄国史料中找不到有关《彼得大帝遗嘱》的记述,沙皇档案中也找不到这份文件。第三,目前有多种关于《遗嘱》的文本,但是彼此之间出入很大。第四,施政纲领过于露骨。
与之观点相左的专家认为,即便当初彼得一世没有立下传位遗嘱,也不能表明他没有为后世继承者立下施政纲领,因为对于帝王来说,训示和告诫早在没有明确继承人之前,就可以确立了。
有关遗嘱真实的另一件有力证据是,19世纪初,也就是在德奥把《遗嘱》呈给路易十五之后的50年后,一位流亡法国的波兰将军向法国执政府递交了一份自称是从俄国皇室档案中窃取的《俄罗斯扩张计划概要》,内容与德奥所得到的那份一模一样。
恩格斯将彼得大帝称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说,“彼得大帝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列宁称赞彼得:“在反对野蛮势力的时候,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无论真假,都影响不了他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