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ABC理论
哲学家休姆以推翻因果论而闻名于世。他说:“所谓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期待。”比如手中的铁球,放开铁球,铁球就掉落下去,我们认为手放开和铁球落地是因果关系,休姆说,这只是人们看得多了,已经形成了认识习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休姆的理论在量子领域得到很好的论证。
这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啊!上面强调了两件事之间的关联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在两件事之间增加了一维,称作“对事件的看法”。
当事件A发生的之后,我们一般认为直接导致结果C。其实是忽略了很重要的对事件的看法这一维,即B。
举个例子,孩子私自拿了家里的钱(A),爸爸发现后打了儿子(C)。一般认为是A必然导致的C。其实呢?是对A的看法B(对偷窃行为必须严惩之类)导致了C。
换作懂心理学的父亲,可能要耐心的询问一下孩子拿钱的原因,然后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如果孩子是拿来为帮助同学,而怕父母不同意,就要赞许其义举,但也告之父母的通情达理,建议今后和父母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就是为了非必须的消费,那就要指出必要的需求父母会满足,但额外的需求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这就要承担责任,比如减少必要的零花钱或者取消原计划的某种购物计划。总之不要体罚或者严厉的惩罚,因为孩子会因为惩罚而减少或者取消悔过的心理,不利于认识问题,不利于成长。
从ABC理论中,我们要省察一下事情发生后的观念,改变对事情的一些常规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孩子人格的整体特征,分析具体的解决策略。
孩子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是成长中遇到了困难,但有些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清晰的意识到问题本身,当某些问题对孩子产生威胁时(不一定是客观威胁,更多的是心理感受),潜意识会生出保护机制,从而使得孩子的行为很糟糕。在学校可能会出现纪律问题,在家里可能与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剧烈的冲突。很多孩子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向父母求助(孩子自身意识不到自己这是在向家长求助),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停留在问题本身的困扰,经常忽视探究做出这些扰乱行为的孩子遭遇到了什么?反而是恶化了亲子关系,阻碍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阿德勒指出:“社会制度和习俗是为个体而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是在强调不要轻易的拿一般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要求孩子,当孩子偏离社会规范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行为矫正,而是要询问和分析孩子遭遇了什么?遇到了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包括成人,都在追求优越,追求社会的承认,这不是外在的道德高标,而是人内在的本性。当一个孩子不这么积极的时候,一般是遇到了自己绕不过去的困难,千万不要定性为不上进,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教育不是发现问题即予以惩罚矫正,而是探究问题的成因而给予帮助,曾经的问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三)
[SU�l�
解释心理学上的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2.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3.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4.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5.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6.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7.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9.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10.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合理情绪疗法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 ABC 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 ABC 理论模式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 A 引起了 C .ABC 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