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思考力
逻辑1:
第一节 Why——结构思考力的作用非凡
第二节 What——强调“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考方式
第三节 How——将结构思考力应用于思考和表达
逻辑2:
S是情景,指背景,该背景需要让对方产生共鸣;
C是冲突,指在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的问题,是打破开场时给对方的安全感,确认面临的问题;
Q是疑问,是如何在这个背景下解决这个问题,是从对方角度会关心的问题;
A是答案,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3、原则:
一、“论”:结论先行
让别人做什么?
二、“证”:以上统下
为什么?
三、“类”:归类分组
理由1、2、3
四、“比”:逻辑递进
分重点:3、2、1
第一步:识别。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
①确认哪个观点是结论
线索1:寻找结论的指示词:
因此,由此可知,表明,我要说的重点是,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线索2:关注几个重要位置:文章和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线索3:问一问“所以呢”,有助于找到结论
②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
线索1:寻找理由提示词:
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有以下材料支撑,调研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线索2:问一问“为什么呢”。
在找结论的时候问“所以呢”是从上往下找结论,而找理由与找结论相反,是已经确认了结论是什么找对应的理由,所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呢”。
③找出支持理由的事实
戴上“白帽子”看都有哪些事实,事实用来支撑理由。
第二步:判断。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第三步:概括。一句话概括主题句。
这里有一个万能公式:
基于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将隐形思维显性化,从而为后续显性思维结构化打下基础。
金句:汇报工作说结果,检讨工作说流程,请示工作说方案。
结构思考力
一、从个人层面上,结构思考力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核心技能。
首先,结构思考力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基础。运用结构思考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做好问题解决、决策制定、报告写作以及沟通表达等工作。
其次,很多专业性的岗位要求员工具备优秀的结构思考能力。例如,内训师、产品经理、文案策划、咨询顾问等工作,需要帮助顾客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有效地沟通展示。
最后,结构思考力是管理者必备的技能。罗伯特•卡茨提出高效管理者应当具备“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三种技能。结构思考力就是概念性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有助于管理者面对难题时多角度分析、制定方案,从而推动工作高效开展。
二、从组织层面上,结构思考力有助于提升组织总体工作效率。
首先,结构思考力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系统思维方式,能够统一员工思考和表达的标准。
其次,结构思考力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组织文化和工作习惯,从而提升组织整体管理效率。
最后,在中国企业传统“先分后总”的文化习惯中,更需要“先总后分”的结构化思考方式,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
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还是企业组织发展,学习结构思考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结构思考力是什么
结构思考力的基本特点
怎样运用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是指以结构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晰的强调“先总后分”的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
首先,结构思考力强调“先总后分”,并从多侧面全面分析事物。其次,结构思考力充分运用了金字塔结构工具。最后,结构思考力综合了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是一种立体化思维。这个在下文案例中将会进一步讲解。
简单来说,结构思考力具有三大阶段、五个步骤。
三大阶段是基础、构思、演示;
五个步骤分别为:明确理念打基础、基于目标定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和形象表达做演示。
结构思考力可有效提升日常工作中沟通汇报的效果。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董事长,有天早晨,你的秘书向你汇报:
“董事长您好!刘经理来电说系统出现状况,他无法参加4点的会议了。小张说晚点开会没关系,明天开也可以,但最好别12点之前开。可是已经有人预定了明天的会议室,但星期五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晚很晚才能从外地赶回来。我建议会议时间改在周五早上十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听完她的汇报,你有什么感觉?你知道如何决策吗?
现在给你3分钟时间思考(可以用手机定时),然后给秘书提优化建议,使这段话的表达更清晰。请拿起笔,动手写下来。
要求:将上述内容表达清楚,信息完整,且符合商务用语习惯。
你的回答: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运用结构思考力可以如何优化这段话的表达。下面四个问题,可以理清你的思路:
1. 先说结果还是先说原因?
2. 原因可以被分类吗?
3. 原因可以被概括吗?
4. 表达三个人的原因时可以按照什么顺序?
请以这几个问题的思路,再次优化你的答案:
现在可以对照参考答案,看看你是否掌握了结构思考力。
参考答案:“董事长,原定今天下午4点的会议可以改在周五上午10点开吗?这样临时有事的王总、刘经理和小张都可以参加,而且周五会议室也可以预定。”
这个答案便是有效运用结构思考力中金字塔结构的典型例子。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先说结果,下午4点会议改在周五上午10点。在商务沟通中,结论先行,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其次,原因可以被分为人和会议室两类:具体可以概括为参会人员周五时间方便,以及会议室周五可以预订。最后,在人的原因表述中,按照职务顺序排序,符合商务用语习惯。
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论证类比”。
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是纵向结构特点,而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是横向结构特点
结构思考力不仅可以应用在工作汇报沟通中,还可以用于产品介绍、日常沟通、文案写作等广泛场合。它不仅有利于我们“说清楚”,还有利于我们“听明白
结构思考力强调“先总后分”,先结论后原因,先框架后细节。这样可以让沟通对象迅速抓住我们所表达的中心主旨,利于理解和提升沟通效率。在表达中同时要注意,上下统一才能保证表达效果。而且,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如何在杂乱繁多的信息中识别关键点,理解他人的核心思想并表达清楚
第二步: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所有内容。
这三个步骤是一个自下而上思考分析的过程。
有些朋友可能会疑惑:如何区分事实、理由和结论呢?
理由和结论都是观点(个人看法),是区别于事实存在的。数据常常是非常好的事实,可以有力支撑观点。
为了顺利完成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步骤,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判断哪些观点是结论?
1)结论的指示词:因此、由此可知、显示出、告诉我们、所以、这证明、重点是、实质是等。
2)结论的重点位置:标题或段落的开头、结尾。
3)如果在原文找不到明显的结论,可以试着问一问“所以呢?“
如何判断哪些观点是支持结论的理由?
1)理由的提示词:由于、鉴于、因为这个事实、调查显示、有以下材料支撑、第一、第二、第三等。
2)如果看不到指示词,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像剥洋葱一样,找到最核心的原因。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所以,我是一个吃货”就是结论。而支撑结论的理由是3条分支:我爱吃水果、我爱蔬菜和我爱吃肉。最后,支撑理由的事实是:每天我要吃1个苹果、2个梨、3根香蕉;我每天都会吃半斤生菜、半斤西兰花还有三根红萝卜;我每天要吃半斤猪肉,半斤鸡肉和1条鱼。在以上的事实中还利用数据作为支撑。
如何判断结论的合理性?
1)事实或数据是否真实?
2)事实或数据是否可以支撑相应理由,并得出最终结论?
如何一句话概括主题?
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万能公式:
在 的基础上,从 , , ,N个方面,说明了 。
“基础,”是前提或者序言,“N个方面”是目录或者理由,而“说明了”是结论。举个例子,“在电话沟通基础上,今天想从学员需求、业务部需求和人力资源部要求三个方面,与您进一步面谈讨论课程合作方案”。
总之,运用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步骤,利于理清思路、有效表达。
第一步:确定目标,有的放矢;
第二步:设定主题,观点明确;
第三步:设计序言,表达吸引
首先,提前设定具体场景。
其次,确定对方行为目标。
在此,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ABCD目标法。
受众 Actor : 谁;
条件Condition:在什么条件下;
行为Behavior:完成什么任务/ 表现出什么行为;
程度Degree:达到什么标准或水平。
案例如下:
例1:在理念统一的前提下,客户经理非常愿意向大家推广结构思考力课程。
例2:在给定明确需求后,客户经理能够熟练运用所学销售技巧向大家推广结构思考力课程。
首先,确定一个为目标服务的结论
其次,包装一个打动人心的主题。
第一,遵循包装主题三个基本原则:简单、准确和利益,三者缺一不可(即三原则法)。
第二,运用选题矩阵选出最优主题。
总之,每一次表达都要有为目标服务的结论,而且要“简单、准确、从对方利益角度出发”
首先,设计序言的基本要素。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有四个要素, S:Situation情境、C:Conflict冲突、Q:Question疑问、A:Answer回答(即解决方案)情境需要从对方熟悉的话题切入,建立安全感;冲突需要找出差异化事实,引发思考;疑问是从对方的角度去想他/她会关心的问题,激起兴趣。序言的主要作用是在中心思想出来前,提醒对方关注一个疑问,从而引发对方兴趣,而这个疑问的回答就是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图,可以看到序言在金字塔结构中的位置。
其次,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SCQA四个要素的顺序来表达不同情绪。序言一共有四种模式:
1. 标 准 式:S情境-C冲突-A解决方案
2. 开门见山式:A解决方案-S情境-C冲突
3. 突出忧虑式:C冲突-S情境-A解决方案
4. 突出信心式:Q疑问-S情境-C冲突-A解决方案
前三种模式都省略了Q疑问,因为有个万能Q“那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于任何序言中。如果没有特殊需求,建议首选标准式,更易被认同。四种模式的对比案例,大家可以在原书第76页找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便深入了解各种模式的特点。
另外,为便于大家理解,以下引用一个完整的标准式SCQA表达案例供参考:
S情境-我们公司从战略转型以来,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C冲突-中层管理者团队管理能力问题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Q疑问-如何实现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
A解决方案-我部计划为各位中层管理者开展XXX培训。
第一种,自上而下搭建,疑问回答做分解;
第二种,自下而上搭建,概括总结做聚合。
一方面,它很吸引人,因为表达的是对方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很有说服力,因为对方关心的问题已被很好地解答了。
疑问回答做分解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从对方角度设想问题。
设想问题是在主题已经明确的基础上,思考对方会关注什么。比如,你想找领导谈加薪,主题是“申请加薪20%”,领导会关注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加?加多少?何时加?不加会如何?这些问题是这个场景下你为沟通对象定制的问题。在相同的主题中,不同的人所关注的点也许会不同。
第二步:提前想好问题的答案。
把问题设想了之后,需要给出答案,并思考这些答案还可能引出哪些新问题,直到你认为所有答案都被解答了。
疑问回答做分解是一种想象对话技术,做好上一张卡片所说的两个步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形成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不管是设想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他会关心什么、信服什么,而不是用我们习惯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告诉他问题和答案。
2.通过5W2H全面思考问题
What:是什么?干什么?目的?
Why:为什么?
Who:谁?
When:什么时候?
Where:哪里?何处开始?
How:如何做?
How much:程度如何?
3.你的回答必须是结论
结论先行也就是说每个答案本身就是结论。结论才能终结上面的问题,并引发下一个层级的新问题。
4.对方最关心的问题要放到关键位置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作分解有一些工具,作者向大家推荐了一款1-2-3简易结构思考力模型,它在报告撰写、课程设计、产品推介等情景下都十分实用:
一位银行客户经理想在产品推介会上向高端客户推荐白金卡产品,目标是提高白金卡知名度、达成现场营销、树立企业形象,主题是“非凡礼遇——XXX白金卡你值得拥有”。运用自上而下疑问回答,他设想了三个问题,构建了如下结构:
总之,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是基于对方需要来搭建结构、呈现内容的方式,既要保证所有核心问题都被问到,又要保证按照问题的分类进行回答
反过来,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堆素材,要把它整理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但主题并不明确,如工作总结等。这就需要用到第二种构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通常,它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信息。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
第二步,归类分组。对信息分类,确保每组都属于同一范畴。
第三步,总结概括。将每个分类概括出一个结论,继续往上,直到塔顶得到最终结论。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不仅是一个让观点更清晰的方法,也是一个发现新思想的过程。做好以上三步,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寻找共性,概括结论,避免没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出现。换句话说,要得出结论,告诉对方你想表达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2. 明确目标,想象面对面时你会跟对方说什么。自下而上概括总结的结论是为总目标服务的。
3. 善用修辞,提出打动人心的结论。昨天我们学习过如何包装一个打动人心的主题,大家可以参考包装的方法。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作者分享了一个在企业内部向新同事介绍部门职责的案例。步骤如下:
1)收集信息:找到部门职责文件。
2)信息分类:将工作职责分为五类,即“技术战略与规划,专业建设,项目技术控制,综合技术管理,技术信息建设”。其中,后三项可以总结为技术管理。
3)概括总结:概括每个模块内容,提炼观点,然后概括部门职责得出总结论,并将结论包装成打动人心的主题。
演绎是从普遍性理论出发,认识个别或特殊现象的论证推理法。演绎论证有两种形式:标准式和常见式。
1. 标准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会死。
2. 常见式:现象-原因-解决方案。
比如,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工厂排放大量污染物-加强对工厂监管。
常见式是工作里常见的表达结构,它暗含了2W1H技巧,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支持结论,适用于问题解决、方案汇报等场景。它让思考全面又清晰,而且一级目录便可以体现其中心思想,让人易于接受。
使用演绎里面的常见式要注意区分现象和原因,将两者分开。而且,现象、原因、解决方案要一一对应。举个例子:
归纳是从很多个别事物出发,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原则或结论的论证推理法
时间顺序:逐一进行
2. 结构顺序:化整为零
3. 重要性顺序:水平比较
营业厅礼貌递接物品行为规范:递送物品时,要用双手为用户递送,主动上前,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双手递至用户手中,方便用户接拿;接取物品时,应起身而立,主动走近并目视用户,用双手接拿,接受用户递交的任何物品均应向用户道谢。
1)按时间顺序:目视对方-面带微笑-起身主动上前-方便客户,使用双手-表示感谢。
此外,还有一种“礼貌递接歌”是按照隐含的时间顺序编写的:目视对方,含笑意;起身上前,双手递;真诚道谢,送客离。
2)按结构顺序:运用肢体的“眼、口、手、腿”结构进行排序。眼,目视对方;口,保持微笑、真诚道谢;手,使用双手递接;腿,起身,主动向前。
3)按重要性顺序:配合每个月份的主题来排序。比如主题是“阳光微笑”的月份,“面带微笑”就会被放在第一位:面带微笑、目视客户、起身上前、双手递接、真诚道谢。同理,下个月的主题是“感恩的心”,所以对于“真诚道谢”也就提升到了第一位:真诚道谢、目视客户、起身上前、面带微笑、双手递接。
第一步,在三种顺序中选择一种分类方式。
第二步,运用MECE原则确保分清、分尽。
比如时间管理中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两个维度对事情进行划分的方法——四象限法则
据此将事情划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个维度
强大的逻辑学做基础支撑
. 类比,用形象或者行为类比的方式;
2. 引用,引用广告、歌曲、诗词、名言等;
3. 整合,整合色彩、词语、字母、数字等。
PPT是最常用的形象化表达工具
首先,构思时请远离你的电脑,在纸上画出全局结构,或者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画出
结构思考力在PPT中最直观的应用是对总体架构的搭建
1. 符合结构思考力四个基本特点.
结论先行 以上统下 归类分组 逻辑递进
2. 简化内容,突出重点,
3.运用图像进行形象化演示
1. 结构思考力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以应用于沟通表达、工作汇报、问题解决、产品推介等各种场合。
2. 结构思考力强调“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考方式,具有“论证类比”的四个基本特点。
3. 搭建结构思考力需要掌握三大阶段、五个步骤。三大阶段是基础、构思、演示;五个步骤分别为:明确理念打基础、基于目标定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和形象表达做演示。
如何学习哲学?
如何学习哲学
学习哲学,要学习什么才能真正学到哲学?不同的学习方法,直接同前面所说的“哲学何所是”、“哲学何所用”的不同理解相关。
哲学不是科学,因此哲学也不具有科学的用途。科学是知识,因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牛顿发现的力学定律,你掌握了,你就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哲学不是知识,因而哲学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哲学不具有普遍必然性,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东西我可以拿来就用,但哲学家的思想如果不化为我自己的思想,或者我的思想如果不能达到哲学的水平,哲学对我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没有普遍的哲学,只有个人的个性化哲学,例如,只有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哲学……。因为哲学是“思想”,哲学活动是思想的活动,哲学思维的能力就是思想“能力”,而且是个人的思想。所以,如果我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思想的能力,即使我背下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于时间》,也不等于我有了自己的哲学,因为它是属于海德格尔的哲学,而不是我的哲学。《存在与时间》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是伟大的哲学思想,但它不是我的东西,不是我的哲学,不是我的思想:因为我不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是知识);又因为我没有思想和思想能力,所以它对于我只是一些哲学的词句。所以即使我背下了无数伟大哲学家的原著,我可能还是哲学的门外汉——如果我只是背诵而不会思想,或者没有我自己的思想的话。只有我自己的思想才是我的哲学。
学习哲学如果只是会收集、解释、概括、描述别人的观点,那么,你学习的东西还有什么用途?例如,如果有人说:“人最终都得死,谁也不例外。因此,活着真没有意思!”会说这句话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有什么伟大的思想,因为这是大多数的想法,是得到公认的常识。但是,当有人对你说:“如果你永远不死,长生不老,那活着会更没有意思”时,你会感到为之一振。因为这个人说出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思想,真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哲学。所以把别人的话背得多熟练,也不等于你有思想。因为你背出的是别人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根本问题上,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特别是那些刚刚看了几本书就以为自己成了哲学家的年轻博士们)都在把别人的哲学思想当作自己的哲学激动地讲授着,而不想去创新。正因为如此,在文科,没有学问的人也可以装得很有学问:只要他收集到了足够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讲出来,就可以给人以有学问的假象,好像他讲的这些别人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思想。我们文科不仅学生容易“混”(只要收集了足够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组合排列,就“编出”了学位论文。),而且文科教师也容易混,全国哲学界就有好多这样的“混子”。
只有真正了解了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哲学的独特用途,我们才能知道学习哲学的独特的方法。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因此不能采取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哲学。学习知识,我们是把知识本身作为天然正确的东西加以接受。而学习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思。反思是对已经有的思想的再思想。为什么不是把所读的书直接当作正确的东西予以接受,而是需要“再思考”?因为你读的书中的思想,不是天然地就是真理。书中的思想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不是普遍真理。哲学没有普遍的、在任何时候都正确的一般原理。
一、学习哲学的两大“功夫”
中国人把中国武林侠客的武艺叫“功夫”。学习哲学也需要这样的“功夫”。读书与思考是学习哲学的两大必备的功夫。
一读书
1、读什么书
A经典哲学原著
读书主要是指读哲学经典原著。没有离开历史上那些具体的哲学家个人哲学的一般哲学,也没有离开那些独具个性的哲学观念的一般哲学原理(学习科学,我们可以不读原著,因为科学有一般原理,如经济学原理、法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等,但不存在一般哲学原理)。因此,哲学不应该有教科书。靠读“教科书”和那些二手材料学习哲学,是学不到真正的哲学的。介绍性的二手材料只能是“说明书”,或者“地图”,它只能帮助初学者去找原著,而不可能代替你读原著。从理论上说,要真正学哲学,并要有所成就,你就应该读哲学史上的那些有价值的“所有哲学原著”。因为哲学是有个性的,是不能替代的。因此,读后来哲学家的著作代替不了读先前哲学家的著作;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的著作同海德格尔的著作具有同样的学习价值。我们必须在学习哲学的问题上摆脱科学进化论的思维模式,认为既然后来的哲学已经否定了先前哲学,就可以不用读先前的哲学著作了。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知识。(如果是知识,那么,既然是已经被否定的知识,就用不着学习了。)在哲学史上被后来否定的东西,仍然是具有学习价值的。因为哲学不是知识,没有对错问题。哲学是观念、思想。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但不是学习哲学史的教材,而是学习哲学史上的原著(当然,哲学史教材也可以作为说明书和地图使用)。
当然,我说哲学史上古代原著具有同样的学习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一个学习哲学的人读书都必须从古代最早的著作一本一本地依次读。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时代的哲学著作,应该都要看一看。如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近代的康德和黑格尔,现代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每一个人的著作最少也要读懂一两本。
B参考文献
除了读原著之外,还需要读一些辅助文献,如研究本书的著作、论文等。但这些二手材料只是学习哲学的辅助文献。它们是为读经典原著服务的。只靠读二手材料是学不了哲学、也进不了哲学的大门的。这些二手材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们有助于初学者对原著的理解。当我们初学者还不具备读原著所需要的知识、思维方法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先行者的理解帮助我们理解原著。这些辅助文献是我们读原著的“索引”、“路灯”、“地图”、“拐杖”、“说明书”,它们起的是“导读”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能是读原著的参考,是为读原著服务的,它们决不能代替读原著。
2、钻进去与跳出来
⑴钻进去读
读书首先是要钻进去。钻进去就是钻到书里面去。对于初学哲学来说,这是最困难的。在博士研究生中,能够有1/3的人真正钻进去就不错了。有些人到博士毕业,甚至连一本经典原著都没有读过。读不进去,是大多数初学者共同面对的难题。读不进经典原著,说明还没有进入哲学的大门。仅仅靠读一点通俗读物,或看哲学教科书,顶多知道一些哲学词句,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哲学的大门的。检验你是否钻进去了的标准,就是看你是否对书产生了兴趣,是否把主要兴趣都放到书上了。如果你读哲学原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放不下了,你的(男)女朋友找你去外边玩,你都感到心烦,非得把书读完不可,这时你就钻进去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反之,翻开书就心烦、头痛,看的是书,想的是自己的(男)女朋友,总想找一个中断读书的借口一走了之,有一点无关痛痒的小事就成为不读书的借口,那么你肯定没有钻进去。
钻进去,就是要原原本本地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尽量做到不曲解文本内容。这当然很难做到。这是因为,对文本做随意的不负责任的解释是容易的。在这种解读中,主观倾向性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排除主观猜测,使解读符合文本的原意则需要掌握文本涉及到的所有东西。排除主观倾向性是原原本本地解读文本的关键。
理解文本,首先必须具备理解这个问题的必要的知识。每一个哲学家说的话,其含义都包含着这位哲学家所具有的全部知识、文化背景,甚至包含着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等非常个性化的背景。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你就必须具备这个哲学家所具备的全部知识基础,并且真正了解哲学家的生活体验,你才会对他有同样的理解。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文本做出原原本本的“完全理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作者的原意。你不具备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知识基础,不了解得国的文化、以及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不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生活经历,不了解德国的语言、思维及其特征,你就不敢妄言真正理解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对一本书,在字面上知道了是什么意思,这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的理解层次上,并不等于你理解了这本书的思想。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也存在着理解得深浅的问题。为什么?这就与读者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前提条件有关。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完全没有读过哲学书籍、没有哲学思维的人能够理解哲学家的著作。你用市场上小商贩的思维去解读《存在与时间》,你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因此经常有这种情况:我们的学生在读硕士时看一本书,觉得已经懂了,到读博士时,才发现原来根本没有读懂。为什么?因为他在读博士时具有了必原来丰富的知识背景,并且哲学思维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因而对原来读过的书的理解也深入了。只有在这时,你才能发现自己原来对书理解的幼稚与偏颇。相反,如果过了十年,你仍然觉得自己在十年前就已经读懂了该书,这只能说明你这十年没有什么进步。黑格尔说过,一句格言,从一个年轻人嘴里说出,同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嘴里说出,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不要认为会说几个哲学概念就真正懂得哲学了。八哥也能说哲学概念,如果你教它的话,但八哥不可能理解他所说的意思。
读书首先是怎么理解“文本的本来含义”。应该尽量排除自己对原著的曲解,使自己的理解符合原著的本来含义。这是你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的前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对文本的反思和批判。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因此不能采取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哲学。学习知识,我们是把知识本身作为天然正确的东西加以接受。而学习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思。反思是对已经有的思想的再思想。为什么不是把所读的书直接当作正确的东西予以接受,而是需要“再思考”?因为你读的书中的思想,不是天然地就是真理。书中的思想只是文本作者本人的思想,不是普遍真理。哲学没有普遍的、在任何时候都正确的一般原理。
读哲学的书,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他的结论,而是要了解书中得出结论的过程、逻辑和方法。读书(听棵)重要的不是要知道他说了什么,而是通过书中所说的东西,能够“思”出他没有说出的东西。这没有说出的就是他的思考的逻辑、解释原则、思维方式等。而正是他思考的逻辑、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才是对我们学习哲学和哲学思维最有用的东西,而书的结论的用途则是微乎其微的。这正是哲学同科学的区别。学习科学主要是掌握其结论,而学习哲学则主要不是其结论,而是它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是了解作者的解释原则、思维过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因为我们学习哲学就是获得这些东西,以使自己具有哲学思维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不能通过记住结论就能学会的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第一,a理解文本首先把文本放在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时代去考察。因为任何哲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那个时代的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同是一句话,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说出来可能就具有不同的含义。b同样,也必须联系它所在时代的理论背景来理解。c还有,要知道在这种理论形成以前,作为这种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的情况。文本的话总是有其思想来源,并针对当时的某些观点的,。对这些不了解,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第二,理解文本还必须注意分析书中的每一个论断的具体含义。凡论断都在在某种意义上下是论断,任何一个论断都不具有普遍的、在任何意义上都适用的绝对性质。通常我们说真理都是具体的,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对的。书中的论断也都只有在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上才是对的。如果我们不去分析论断的确切含义,把它当成是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绝对的东西,就会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第三,注意解决哲学知识基础不足的问题,为读懂哲学著作创造条件思想条件。
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人们忙忙碌碌地记笔记,搜集资料、买书……,然后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就像蚂蚁忙碌着收集食物准备越冬一样。他们不仅不思考,甚至书也不看,以为只要有了这些资料,就算学到了哲学,以为只要有了这些材料,以后写论文就没有问题了。
其实,如果你现在不去读书思考,你收集的这些资料对于你提高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是毫无用途的废物!因为你的哲学素养没有得到提高,那么,你以后如果读书,就仍然是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下去读书,你对书的理解就不会有所前进。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必须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认真理解每堂课教师讲的内容,不能把现在的学习任务留待将来去解决。听完课后,就应该按照学习的要求去读该课应该读的那些书,以便充分理解教师讲的内容。因为你以后的读书能力,是通过现在的学习获得的。现在的读书成果,对你以后的学习是前提。你现在没有好好学习,就丧失了以后学习的条件。
读书首先有在理解上下功夫。但我们的很多学生恰恰是忽视了这个环节。本科生的学习就是把哲学当知识,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读原著。他们只是上课记笔记,到考试前,把笔记分解成若干题目,按照问题做答案,然后背下来等到考试时再搬到试卷上。学生的头脑只是起到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考试完毕,就什么都忘掉了。这种学习方法怎么能够学到哲学?
⑵站在书上读
这似乎同上面讲的“理解文本的本来含义”是相互冲突的。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学习哲学,读书,最终是要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哲学思维能力。因此,学习和读书就必须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在对原著观点的本来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要对原著的观点进行反思。否则,就不能通过读书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如果把原著当作绝对真理去信仰,那是是宗教态度而不是哲学态度。这样读书也根本不能形成有别于原著的新的观点。宗教的教义不用反思,也不能批判;科学知识也不能反思和批判。而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原有的思想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以形成新的思想。
“理解文本的本来含义”是读书的第一步,它也是对文本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前提。但不能总是停留在第一步。当我们了解了文本的本来含义之后,就应该从书中“跳出来”。
“跳出来”的含义,首先是指:不要陷入文本的细节中不能自拔。如果陷入对细小论断的解释中,我们就无法在总体上把握文本的总体思想。这就如“近视眼”,看得清眼前的芝麻,却看不清远处的西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我们在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时,都应该把其中的某一个观点、一个论断、一句话放到全书的总体中去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作者在书中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是从作者的总体思考中得出的,都离不开和总体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读书时,也必须在总体中把握文本的局部观点,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本来的思想。这就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跳出书的细节,在总体上把握细节。当我们“钻进去”后,还必须能够跳出来“站在书上”去读。
“站在书上”,才能够使我们对书的总体一览无余,从总体上把握书的每一个细节。
⑶跳出来批判地读
这已经是进入了读书的比较高级的阶段。这是进入了反思的阶段,也是开始形成自己思想的阶段。
但是,要批判地读书,首先必须对原著的本意有准确的理解。因此,准确读理解原著的本来含义,是批判的前提。有些人在读别人的著作时,根本没有认真地读懂别人的著作,就对别人的观点大加批判。而他所批判的东西根本不是被批判者的本来观点。这就不是做学问的严肃态度。在关于某些观点的商榷文章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特别是我们经常看到那些连马克思的书都没有看过,仅仅凭借一点二手材料就人云亦云地对马克思说三道四的现象。
读书是读者与书的作者的对话,用你自己的思想同书中的思想之间进行的对话。在对话中,你的精神境界和思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相反,如果只是接收,你接收过来的就是毫无用途的东西。
哲学的本性是批判、创新。哲学是个性化的学问。已经有的思想固然是伟大的。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旧的思想总会过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只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才是有用的。哲学作为“思想”不是知识。思想的意义在于更新。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新思想,总是重复别人的思想,那么,你在哲学研究这个方面就毫无价值。思想领域的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你有新的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因此,如果没有创新,哲学的研究就毫无意义。
哲学家福科在《性史》一书中曾经这样说:
“哲学……要不是努力弄清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才能以不同的方式思维,而是去为早已知道的东西寻找理由,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对这个世界思考之前就已经熟悉和习惯了这个世界。认为世界本来就应当如此。我们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把忙于谋生当成了人生的意义。哲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从不习惯于这个世界,他们要问为什么,他们一生都像儿童一样敏感,没有让琐碎的生活磨掉好奇心。有人说,哲学家是把童心保持了一生的人。”“审慎而批判地反思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是哲学的主要任务,正是这一任务,使得哲学探索成为一项有价值的活动。”
如何做到批判地读书,其前提条件是要有自己的新的“哲学立场”。如果说要理解文本的本来含义,就必须超越一切主观立场的话,那么,要反思文本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新的“哲学立场”了。哲学立场,就是哲学解释原则。哲学的对个别问题的观点都是从属于总体的解释原则的。解释原则包括思维逻辑、价值观、新视角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那些代表时代的哲学家都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即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哲学立场。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解释原则,才会有自己的独特的哲学。过去的哲学著作和哲学家的观点都是在旧的解释原则的支配下形成的。如果不超越旧的解释原则,从根本上说就不会有哲学创新。
新的哲学解释原则的形成,依靠的是对时代的人类生存问题的感悟。这一点不容易做到,需要一定的哲学的悟性。
如果你把哲学作为知识来讲,你就必须尽量消除主观立场,即不能有什么解释原则。只有消除了主观立场,才能做到对知识的客观“叙述”。我们的很多博士论文其谈够不上哲学论文,只不过是对已经有的旧哲学观点的综合、分类的客观描述而已。对知识的客观描述不容许有自己的“解释原则”,客观描述是要求无立场的描述。如果有自己的解释原则,那么就不可能纯粹客观地进行描述了。但哲学不是知识,哲学研究不要求对旧哲学观点的客观描述,而是要求在新解释原则的统摄下反思旧观念,创立新的观念。这是依据哲学与科学的不同得出的结论。
没有新的解释原则,就谈不上创新。
二思考
1、思出“其所以然”
思考应该是哲学学习的又一必备功夫。哲学不同于科学。科学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的结论就是有用的。而哲学是思想。思想只有通过思考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结论就是有用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知道其中的原理。但哲学就不同了。哲学是个性化的。你在读书时记住的结论是别人的哲学而不是你的哲学。我们要有自己的哲学,就主要不是记住别人的结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思想的能力。这只有通过对别人的思想进行重新思想。所谓“理解”,不是“记忆”,而是要弄懂其中包含的“道”和“理”。而道和理是只有通过对所读之书中的结论重新进行思考才能获得。
因此,学习哲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容易,作为结论,书已经告诉了你“其然”是什么(结论),而“所以然”就得靠你通过思考去寻找了。所以,学习哲学,读书如果离开思考,就等于没有读。如果只是记住了书中的词句,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等于没有学习到哲学。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如果是科学知识,那么,你收集的、你记住的,就属于你的了,你可以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哲学、思想就不同了。你记住的思想再多,也不是你的,而是别人的。你等于什么也没有。
思考不仅包括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而且还包括读书之外(之后)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把思考叫作“冥想”。读书与思考的时间比例,硕士研究生应该起码是四必比一,即看四个小时的书,起码应该有一个小时的读书之外的单独的思考时间。你可以躺在床上闭目冥想,或者独自一个人道外边散步,一边散步,一边思考哲学问题。博士研究生起码应该是三比一;毕业后,初搞哲学研究的起码应该是二比一,而进入比较高级研究的起码是一比一,甚至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而更少的读书时间。你的成果不是从书中抄来的,而是你“想”出来的。而不思考,只知道收集材料,你的论文就只能是抄别人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思想。
2、思出自己的新思想
读哲学的书的过程,不是如地主敛财的过程那样,把它接受过来(背下来),在头脑中储存下来就算得到了。读哲学书的过程是一个理解书的过程,并通过对书的理解,“思”出或“悟”出自己的思想的过程。
二、如何提高“读书”与“思考”的能力
一般说来人们是把学哲学看作是写哲学论文的前提。这当然是对的。不学习,自然不能写哲学论文。但是,人们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写也是学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写”,也不能学好哲学。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通过“写”,才能把问题明确起来并逼迫你对问题进行思考。写论文,给学习者提出了思考的问题。而在此以前,学习者对某一个方面的哲学理论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明确。要写,就逼迫学习者必须弄清要研究的专题包括哪些问题、必须回答哪些问题。问题清楚了,就使学习者能够围绕着这些问题去看有关方面的书,并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这样,既使得读书有了问题可循,因而就一方面使读书避免了死记硬背结论的现象,加深了对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对书中讲的哲学问题的理解也加深了。
一培养“问题意识”
为什么只有明确问题才能使理解深入并使我们进入真正的哲学研究?这还是由于哲学同科学知识不同。哲学离不开问题。哲学不是去迎接挑战,而是主动去挑战,是理性主动的去挑战一切已经存在的不完满的思想。哲学就是把思想中本来很稳定坚实的东西都变成了问题,哲学就是提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都是“怀疑主义”。理性的本质是自由。它不会满足现有的一切思想。总是认为它不完满不完善。哲学的探索总是以绝对完满的思想为目标。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实际上哪个时代的哪个哲学家的思想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完满的境地,因而他们所追求的“绝对的”、“永恒的”东西都不可能是永恒的、绝对完满的,因而后来的哲学家才会继续追问,并反思和否定前人的结论,以一种新的“绝对的”、“永恒的”价值指向否定前人追求的价值指向。
因此,学习哲学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哲学就是提出新的问题并做出回答,或对已经提出的老问题做出新的回答。总之哲学就是回答问题。
可见,哲学与“问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问题就没有哲学。因此,对于学习哲学来说,就必须时刻把问题放在心中,反思旧思想,给旧思想提出问题,并从对生存中出现的新的现实问题中发现新的哲学问题。
二学习态度:必须超越利欲追求
哲学作为人文精神,不为人们提供科学知识。因此,企图通过哲学获得物质财富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人们的这种图谋来说,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是人文精神。他追求的是崇高和美好的精神境界。抱着功利主义的利欲熏心的态度学习哲学,只能是对哲学的糟蹋和侮辱。
学习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认识,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功能,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主体与客体(包括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最根本关系,所以哲学严格来讲就是对称哲学。扩展资料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进一步地各种哲知形成了理论系统就产生了“哲学”或称“智慧之学”。用范畴式表达这一过程就是:哲知{感知/理知},体系{个体/关系};哲学{哲知/体系}。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其按其词源有“追寻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哲学
解读《结构思考力》
有的人通过学习掌握的很多知识,但是无法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主要是缺乏逻辑思考力造成的。中国的教育体系是欠缺思考力的培训的,但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说写作、与他人的表达沟通、遇到问题时分析、思考问题等情况都会用到逻辑思考力。《结构思考力》--这本书是提升逻辑思考力的经典之作,现解读如下:
一、概论
结构思考力是指以结构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晰的、强调“先总后分”的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结构思考力具有有三个阶段、五个步骤。三个阶段是基础、构思、演示;五个步骤是明确理念打基础、基于目标定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形象表达做演示。
二、基础-明确理念打基础
基础部分讲解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和结构化接受信息的三个步骤。
(一)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
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包括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前两个为纵向结构特点,后两个为横向结构特点。结构思考力强调“先总后分”,先结论后原因,先框架后细节。
“ 论”:结论先行,当你在表达自我观点或提供方案时,先把结论展示出来,然后再进入细节,利用对方的思考和推理来增强你的说服力
“ 证”:以上统下,在结构思考力中,要有一个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类”:归类分组,总分、总分总和分总,其中,前两种结构就是结构思考力的一种运用。学会进行分类表达,可以使我们的思考和沟通变得更有效率。
“比”:逻辑递进,当完成『归类分组』这个步骤之后,我们还需要按照逻辑顺序把每一组之间的思想组织起来。
(二)结构化接受信息的三个步骤
结构化接受信息的三个步骤是指读别人的文章后总结提炼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的思考分析过程,真正读懂别人的文章,看懂别人文章的骨架、结论、论点。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
找出信息中哪些是观点类的,哪些是事实类的,并分辨出观点类的信息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支撑结论的理由,将它们区分开来。
第二步:找到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画出结构图。
找出这些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并依据事实、理由、结论的对应关系画出金字塔结构图。观点包括结论和理由,数据常常是非常好的事实,可以有力支撑观点。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出所有内容。
能够用一句话概括出主要的内容,一定是建立在结构清晰的基础上的。模板:在__的基础上,从
__ 、__、__几个方面,说明了____________。
三、构思
(一)基于目标定主题—一种重要的思维习惯
目标就是目的,主题是为目标服务的,就是到底表达什么?到底传达什么内容?围绕目标,定什么样的主题,让主题清晰。基于目标定主题的三个步骤:(1)确定目标,让我们的表达有的放矢。(2)设定主题,让我们的表达观点明确。(3)设计序言,让我们的表达更吸引人。
在确定目标之前,需要率先设定好场景。ABCD目标法,要求每一条目标都要符合ABCD的标准:A『Actor』代表受众;B『Behavior』代表行为,即希望受众完成什么任务或出现什么行为;C『Condition』代表条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D『Degree』代表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水平。如“在我的引导下(即条件C),新销售员(即受众A)能够从我的故事中准确(即程度D)总结出电话销售人员成功的关键要素(B)”。
设定主题如何让我们的表达观点明确呢?要从主题上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你要说服对方接受你的什么观点;第二,如何对这个观点进行包装,让观点更有吸引力。首先,要确定结论,一个基于目标、还要有观点的结论;其次,要包装主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主题。同时遵循包装主题的三个原则简单、准确、传达什么利益(从对方出发),同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或写作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明确传达给他人的主题。
如何让我们的表达更吸引人呢?SCQA讲故事法,它包含四个要素:S是场景、C是冲突、Q是疑问、A是回答,为方便记忆便简称为SCQA。Q-S-C-A举例:“如何在确保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使房地产业务快速发展?近年来,我行房地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明显增大。因此我们应根据区域分化形势,确定差异化的授信政策。”
(二)纵向结构分层次
1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疑问回答做分解是提出疑问、让人好奇,给人解答,疑问回答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从对方角度设想问题。比如,你想找领导谈加薪,主题是“申请加薪20%”,领导会关注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加?加多少?何时加?不加会如何?在相同的主题中,不同的人所关注的点也许会不同。
第二步:提前想好问题的答案。把问题设想了之后,需要给出答案,并思考这些答案还可能引出哪些新问题,直到你认为所有答案都被解答了。
疑问回答是一种想象对话技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形成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不管是设想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他会关心什么、信服什么,而不是用我们习惯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告诉他问题和答案。
二是通过5W2H全面思考问题:
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发明思路,进行设计构思,从而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5W2H法。 ( 1 ) WHAT —— 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2) WHY —— 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3) WHO —— 谁?由谁来做?(4) WHEN —— 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5)WHERE——何处?在哪里做?(6)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7) HOW MUCH —— 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简化版5W2H分析法 ,是经常使用的方式, 也就是最为核心的,就变为了2W1H分析法: 是什么? What ; 为什么? Why ; 怎么样? How
三是 你的回答必须是结论 :结论先行也就是说每个答案本身就是结论。结论才能终结上面的问题,并引发下一个层级的新问题。
四是对方最关心的问题要放到关键位置
总之,自上而下疑问回答是基于对方需要来搭建结构、呈现内容的方式,既要保证所有核心问题都被问到,又要保证按照问题的分类进行回答。疑问回答帮大家建立思考的核心纵向结构,这种思考方式帮大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可用于写作。
2、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信息。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第二步,归类分组。对信息分类,确保每组都属于同一范畴;第三步,总结概括。将每个分类概括出一个结论,继续往上,直到塔顶得到最终结论。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不仅是一个让观点更清晰的方法,也是一个发现新思想的过程。做好以上三步,需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寻找共性,概括结论,避免没有 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出现。换句话说,要得出结论,告诉对方你想表达的关键信息是什么;二是明确目标,想象面对面时你会跟对方说什么。自下而上概括总结的结论是为总目标服务的;三是善用修辞,提出打动人心的结论。
目标明确的时候,主要用疑问回答,特点是自上而下,比如向领导提加薪的时候可以用;目标不明确的时候,主要用概括总结,特点是自下而上,比如年终总结或者汇报工作的时候可以用。一般实际使用中,二者往往是同时结合使用的。
(三)横向结构选顺序-推理论证方式为演绎和归纳
1、演绎推理,适用于需要说服对方时,让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演绎是从普遍性理论出发,认识个别或特殊现象的论证推理法。演绎论证有两种形式:标准式和常见式。
一是标准式: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会死。二是常见式: 现象-原因-解决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比如,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工厂排放大量污染物-加强对工厂监管。要学会区分现象和原因。
演绎的好处在于,只要对方认同 大前提 ,且推理 严谨 的话,结论有说服力。演绎的弊端包括,一是不认同大前提或者大前提不严谨的话,缺乏说服力;二是链条太长,读者可能就忘了大小前提;
2、归纳推理,适用于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可以让要点更清晰
归纳是从很多个别事物出发,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原则或结论的论证推理法。归纳论证有三种常用分类方式:时间、结构、重要性。
一是时间顺序: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析问题,比如说,日程表、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绩效改进的四个环节等,其特点是逐一进行;二是结构顺序:指将一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比如说,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等,其特点是化整为零;三是重要性顺序: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内容,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比如说,职务高低、重要程度、关键性、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其特点是水平比较(横向比较);
归纳分类,运用MECE分组,确保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对一个问题分类时,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 『相互独立』意味着对待复杂问题的分类,要在同一维度,但还要有所区分。『完全穷尽』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掌握创建MECE的简便方法:2*2矩阵,比如说,重要/紧急两个维度的时间管理矩阵。
三种分类方式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根据自身情况分析,确保清晰明确就行,但具体到每一组只能用一种分类方式,不能在一组中混用两种分类方式。比如婚礼筹备这个大类按照时间顺序,婚前准备按重要性顺序,前一天可以按照结构顺序。
归纳的好处在于,一是要点比较清晰,容易比较记住;二是一旦一个点被否定了,但是其他点还是有说服力的,就不是全盘被否定;三是每一点都有具体措施。归纳的弊端是相对于演绎推理,结论不严谨;
当你需要说服对方或觉得对方可能会有抵触心理的时候,用演绎的方式会更好一些,包括需要证明结论的必要性、听众有拒绝心理。
当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更适合运用归纳的方式。如果你的方案非常清晰,比如包括1、2、3三个方面,那就一定要使用横向的归纳论证。如果对方只关注你的具体措施,直接说出来清晰的要点,也可以节省彼此的时间。
演绎和归纳可以叠加到一起,综合运用。
四、演示-形象表达做演示
思考清晰、表达有力,是我们学习运用结构思考力的最终目的。
(一)包装卖点,让观众更容易记忆
卖点就是我们想要表达内容的主题。把需要记忆的要点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包装,可以让你记起来更加简单、明了且形象。
1、 类比法-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进行包装
2、引用法-引用广告、歌曲或名言的方式进行包装
3、整合法-通过对色彩、词语、数字的整合进行包装,比如我们常常念叨的“身手要钱”,指出门必带的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
(二)形象表达,让演示更加有效(用结构思考力构思PPT)
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的完美呈现。结构思考力先帮助我们搭建框架把问题想清楚,形象化表达则是把想清楚的问题说明白。
1、构思时在纸上完成,而不要用电脑
2、 在PPT中使用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每一页PPT也都要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也需要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结论先行,每一页PPT只表达一个观点,并且要出现在标题中;二是以上统下,每一页PPT的主题,都是下面要点的概括;三是归类分组,每一页PPT中的要点,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能有遗漏和交叉;四是逻辑递进,每页PPT中的要点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你还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形象化展示。你可以考虑做一张数据图表。通过将数字形象化,你会发现,信息会变得具体、精准、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