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理解

时间:2024-10-27 21:44:35编辑:阿星

什么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是指君主对其他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韧显端倪。《左传》中所谓“三不朽”之说,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蕴含了“内圣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己”以“安人”并进而“安百姓”的“为己之学”也有同样的意思在内。扩展资料内圣主要表现为善的德行。善的具体内容是广义的人道精神,其基本观念则是儒家的仁。原始儒家以仁为核心,孔子曾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这些品德从小同方面展示了内圣的品格。后来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等,也可视为人格的内在规定。与正面确立仁德相联系的是克己,后者在另一个意义上体现了仁:“克己复礼为仁。”除了仁德之外,内圣在某种意义上还表现为仁与知的统一。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缺乏这种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所以从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理学,都一再将理性的自觉看成是达到内圣的必要条件。

内圣外王是谁提出来的

内圣外王是庄子提出来的。《庄子天下》中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这就是“内圣外王”一词的出处。庄子在这里并没有正面解释“内圣外王”的思想,而是表达了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术之“一”而成方术之“裂”时的看法,他认为“内圣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内圣外王”的说法。北宋理学大师程颢将邵雍的学说称作“内圣外王”之学后,这一说法才被广泛使用。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德王道不是两事,内圣外王不是两人。”清代学者陆陇其,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他说:“若深看则这敬字,只怕充积未盛耳,充积到盛时,则敬字外别无学问,亦别无经济。内圣外王之事,无不在其中矣。”他们都是在儒学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术语的。而近现代学者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精神,就十分普遍了。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原合表里精粗而一之。”1927年,梁启超这样概括儒学:“儒家哲学,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儒家千言万语,各种法门,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 。1956年,熊十力于《原儒》中,明确地指出“儒学总包内圣外王”,更加明确地指出“内圣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题,这在学术界上并没有太大争议。

内圣外王什么意思?内圣外王怎么读?

内圣外王什么意思?内圣外王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nèi shèng wài zhǔ,简 拼:nswz

成语解释: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成语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繁体写法:内圣外王

注音:ㄣㄟˋ ㄕㄥˋ ㄨㄞˋ ㄨㄤˊ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内圣外王的解释

内圣外王的解释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 理想 。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庄子· 天下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宋史·道学传一·邵雍》:“ 河南 程颢 初侍其父识 雍 ,论议终日,退而叹曰:‘ 尧夫 ,内圣外王之学也。’” 明 李贽 《 四书 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 具备 此书。” 词语分解 内的解释 内 è 里面,与“外” 相对 :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俷 )。内涵。 称 妻子 或妻子家的 亲戚 :内人。内亲。内弟。 亲近 :内 君子 而外 小人 。 外 内 à 古同“纳”,收入;接受。 外 笔画数: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 国家 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 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上一篇:macbook pro 2016发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