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中国版和日本电影版有什么区别?
《深夜食堂》原先是一部漫画,日本人最擅长讲漫画改编翻拍称真人版,所以观众知道《深夜食堂》的第一反应就是日版的。6月份华语版的《深夜食堂》上线后,那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和日本版的区别如下:剧情:日本电影版:讲述繁华新宿的某条小巷里,有一家小餐馆只在晚上12点到早上7点间营业,因而被称作作“深夜食堂”,食堂里的菜单只有猪肉酱汤套餐一种,但是老板(小林熏饰)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利用现有食材做出各种料理。而那些总是忙碌到晚上12点的人,总会到深夜食堂吃饭,他们拖着稍显疲惫的身躯、心事重重而来。形形色色身份不同的人围坐在不甚宽敞的食堂里,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彼此的经历与故事。而中国电影版这是一间营业时间从午夜十二点到早上七点的特殊食堂。这里的老板,不太爱说话,却总叫人吃得热泪盈眶。在这里,自卑的舞蹈演员偶遇隐退多年舞界前辈,前辈不惜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经历不断鼓舞年轻人,最终令其重拾自信;轻言绝交的闺蜜因为吃到共同喜爱的美食,回忆起从前的友谊,重归于好;乐观的绝症患者遇到同命相连的女孩,两人相爱并相互给予力量,陪伴彼此完美地走过了最后一程;一味追求事业成功的白领,在这里结交了真正暖心的朋友,发现真情比成功更有意义。食物、故事、真情,汇聚了整部剧的主题,教会人们坦然面对得失,对生活充满期许和热情。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饱含深情,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流连忘返不管是电视剧版还是电影版,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和食物有关。这可以看出编导的匠心,一方面,故事展开的地方在饭店,食物的出现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不同食物和不同故事搭配,既营造不一样的故事,又能品尝不一样的人生滋味电视剧版有强大的明星阵容,而电影版却没有。虽然两者都是通过漫画改编的,风格也想尽,但是中国版和日本的电影版的味道还是不同的。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版《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日本的电影。摇晃的镜头里是日本的繁华夜景,然后慢慢静下来,转到深巷一家小小的食店。 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许多发生在一家深夜小饭馆的故事。这家饭馆被人们称作“深夜食堂”,菜单上面只有猪排套餐和酒,老板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利用现有的食材做出各种料理,而且还会和客人一起带出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每一个短短的故事都非常的简单而又耐人寻味,通过美味的食物回忆起不同的人生,实在是深夜里最美好的精神享受。作为一部续集电影,这种第二部比第一部评分还高的情况并不多见。足见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主演依旧是小林薰。一个满足了所有女人幻想的成熟治愈系大叔,似乎他手下的每一道美食都能治愈所有受伤的心灵。影片便是从三个故事入手,来讲述人生中的那些苦痛与爱。故事一烤肉套餐。第一个故事里,几乎所有来深夜食堂吃饭的客人都穿着一身黑,因为他们刚参加完葬礼,还没来得及换衣服便过来吃宵夜。但唯独有一个女人不同,她同样穿着一身丧服,但并没有参加葬礼。而是单纯的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为了转换心情,就会换这个衣服出来转转,来老板这吃一份烤肉套餐。她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上班如上坟”。她是一名编辑,工作不顺,被除名了责编的职位。去给老师交稿,又见证了老师因为工作劳累,在写作中过世。可以说正遭遇着人生中最“丧”的时期。这么丧的人生,好在认识了同样来参加葬礼的石田。石田是一个善于撩妹的热心暖男,很快治愈了受伤的她,两个人迅速擦出了爱情的小火花,从那之后她再也没穿过丧服。治愈么?浪漫么?幸福么?可惜她被骗了。突然有一天警察拿着照片上门找她,指着照片中的石田说,照片上这个男人专门在葬礼上偷东西,还总是在葬礼的现场追求女人。职场失意,情场同样失意的她又穿上丧服准备放纵自己,还差点被路边的渣男骗炮。但所有的失恋都在为真爱让路,被情所伤的她最终还是脱去了丧服,找到了真爱。原来真正的爱情就是支持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故事二荞麦面。这是一个关于母亲与儿子从跨越代沟的故事。荞麦面店老板娘独自抚养着25岁的儿子,因为很爱自己离世的丈夫,于是把所有的情感都嫁接到了儿子的身上。但渴望独立与成长的儿子并不认可妈妈这种什么都放不下的观念。甚至想和比自己大15岁的女友结婚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因为年龄的差距,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巧的是,母亲在深夜食堂新认识了一个酒友女孩,而她并不知道这个女孩其实就是儿子的女朋友。听了女孩说丈母娘不同意她和对象结婚,还义正言辞的批判:真是个无用的妈,都不认识你就随便下结论。机缘巧合,某日,三人在深夜食堂相遇。母亲还打趣的给儿子介绍自己的酒友,夸她是个好女孩,这就很尴尬了。在母亲知道事实的真相以后直接吓傻,瞬间懵逼。母亲虽然嘴上一直说着拒绝,但心里却一直也认可了儿子的成长。她来到深夜食堂吃饭,老板给她吃了一碗并不好吃的荞麦面,其实这碗面是儿子决定继承家里的荞麦面后自己跑去外面偷学的。儿子希望有一天能重振店面,想让母亲早点轻松下来。母亲一边说着真难吃,一边流着幸福的眼泪,大口大口的塞着荞麦面。儿子和女友也终于鼓足了勇气并肩走下去。故事三猪肉汤套餐。在最后的故事里,是关于母亲追寻儿子,忏悔自己的经历。年上古稀的老奶奶接到诈骗电话,说远在东京的儿子需要200万日元。于是老奶奶千里迢迢跑来给骗子送钱,送完钱天色已晚,她也回不去家。好心的司机听了她的经历觉得老奶奶是碰到了骗子,把她送到了派出所,热心的民警把老奶奶带到了深夜食堂吃宵夜。食堂里同样有被收留经历的女孩决定让老奶奶暂时先住下,在这期间,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给老奶奶自己的睡衣,分享自己的酒,让她睡自己的床。但每当谈起老奶奶儿子的问题,她就闭口不谈,甚至让女孩怀疑老奶奶可能是老年痴呆。直到老奶奶的弟弟来到东京,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年轻时老奶奶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小三私奔了,如今想为自己的年少的不负责忏悔,才来寻找儿子的回忆。影片最后,为了满足老奶奶的心愿,警察们联手帮老奶奶演了一场戏。民警假借问路的名义敲开了奶奶儿子的家门,老奶奶坐在不远的车里。静静的看着儿子一家三口的生活,留下了幸福的眼泪。与其说《深夜食堂》是吃饭的餐馆,不如说是品味人生的鸡汤馆。我们见证着故事的起起落落,又不知道明天这里还会再发生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虽说美食为引,但电影对美食的细节描述并不是很多。相比美食的味道,导演更想传递给观众的是人生的百味。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种人生,每道坎坷就像五味俱全的饭菜,都有它独特的味道,电影中的三个故事也分别用美食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烤肉套餐、荞麦面、猪肉汤套餐,每个食物都隐喻着一种故事,触碰着你味蕾的同时也刺激着你的神经。可见,在这个深夜食堂没有固定的菜谱与菜系、相对于吃什么,大家更在乎的是把这里当做一个落脚点,和无家可归的人一起倾诉各自的人生。因此,影片所表现出的人情味是非常重的。丧服女最终找到真爱后对感情的再信任;渴望独立的儿子与大15岁女友对爱情的坚持与理解;年迈母亲对过去轻狂的忏悔。每个人通往救赎的路上又多了其他人的帮助。丧服女中最后给她鼓励的伴侣;假装问路,实际给母亲一个见儿子机会的警察,还有从被收留到收留别人的小女孩。一层层的爱与包容温暖着深夜食堂里的每个人,当夜幕降临后,昏黑的夜静静睡去,这里仿佛就变成了新世界的乌托邦。他们是都市深夜里孤独的灵魂,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人。影片中有一条小线索贯穿着全片。一位常来这里的老爷爷每次都有记录自己晚上吃了什么的习惯,因为他觉得吃一顿少一顿,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最后也合上了本子,不再记录,因为他说——重要的不是吃了什么,而是跟谁吃。这是对人生最直白的翻译:相对于如何过你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如何评价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要想拍好中国版《深夜食堂》得让黄渤来演,就开个胶东海鲜大排档,再卖些烤串、花毛、啤酒、鲅鱼饺子。
管虎、徐铮、沈腾加班后来这吃吃毛豆、吹吹牛B、摔摔酒瓶子~
黄渤端着一盘炒蛤蜊出来呵斥到“吵吵什么,那三个大嫚都叫你们吓跑嘞。”
镜头一转,秦海璐、马丽和贾玲三姐妹白了一眼黄渤,说到“滚犊子吧,就他们仨小鸡仔,敢吹一瓶不?”
这时候闫妮推门进来“哟,咋还没收工咧黄老板,你可好久嚒去额店里坐坐了~”
前后脚,城管伸了个头进来,“黄师傅,您门口的烤架明天赶紧撤了吧,最近封堵开墙打洞,查的严。”
“俺这是租的六爷的房子。”
“六爷也不好使,上面文都发了。哟闫大姐也在呢,你那客栈的门脸估计也得重新整整。”
说完也不多坐,抓了把毛豆,走了。
如何评价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是模仿日本的,作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没有展示中国食堂的特色。看中国版的《深夜食堂》我们会发现,它《深夜食堂》里的布局设计桌椅板凳的摆放是完完全全仿照 日本版的《深夜食堂》的。这一点就会让人十分疑惑,到底是中国的深夜食堂还是日本的深夜食堂。既然拍了国版的,那么简单的食堂布局都该提现到我国的特色才对,哪怕在深夜的路边摆两张桌子,或者在大棚里面烧菜做饭都是能提现我国的特色的。二、国版演技还是有待提高。国版《深夜食堂》的剧情暂且不说,请的一些明星的演技也是一言难尽。有些片段看了让人抓耳挠腮十分尴尬,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看了是让人心里舒服的。仿佛自己就如那些疲惫的上班族一般,劳累的工作结束后去深夜食堂吃自己喜爱的东西,是一种心理慰藉,是治愈人心舒缓压力的地方。而国版《深夜食堂》的演技实在叫人找不到心理慰藉,使人陷入尴尬的境地。三、剧情有些冗杂。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剧情是前后连贯的,层层递进的。各种酸甜苦辣的人生都在深夜小小的食堂中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很亲近很真实的感受。而国版的《深夜食堂》只学到了皮毛,各种冗杂的人物刻画得又不完整,各种剧情拼凑。像一锅乱炖的鸡汤一般,各式各样的食材冗杂在锅里破坏了鸡汤原本的味道。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翻拍的国版的《深夜食堂》实在难尽人意,这也反映了各种问题。翻拍别国的著作时一定要结合着自己的国情,才会让人有真情实感。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为什么黄磊版的《深夜食堂》如此不受待见?
提到黄磊担纲主演的《深夜食堂》华语版,主流媒体报道的大部分主题都是什么:豆瓣评分2.7啦,满屏植入广告啦,等等,诸如此类的拍砖言论,仿佛大家都一致认为,此剧是个失败的作品,不值得关注。
唉!一声叹息!如果你真的相信了这些主流大众媒体的言论,你就亏大发了,你就会无法体会导演和主创的良苦用心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黄磊多年以前(2003年)的一部作品《似水年华》,我感觉这部《深夜食堂》有这同样的用心良苦,不是说因为几个可以忽略的植入广告就掩盖了作品本身的光芒。瑕不掩瑜。
该剧分多个独立子章节,基本主线都是以一道菜肴开场,让菜肴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道出背后的人生故事,非常自然真切。比如苏老医生的红烧肉,孙可唯的酱油炒面,主人公因为人生经历,吃碗老坛酸菜泡面,喝杯百事可乐,又能怎样?难道非得清雅到不食人间烟火,就是好作品?
黄磊就不多说了,一贯地深沉睿智练达,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豆瓣的2.7分,不知道是怎么打出来的?从此让我怀疑豆瓣的公信力。
张钧甯饰演大明星孙可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毫无做作之感。
老戏骨金士杰, 那个苏老医生演得,简直神乎其神,配上梁静的翠芳保姆对手戏,把这部剧带入了一个高点,绝对值得一看!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小题大做,不要心浮气躁。
只要静下心来,只要细细品味,只要欣赏人生。
你终将遇到内心渴望的自己。。。
《深夜食堂》里的黄磊,为啥让人觉得讨厌了?
深夜食堂,摧毁了一个中年大叔的形象。
在《深夜食堂》此剧中,黄磊饰演的老板沉默寡言,但总让人觉得欲言又止。这种心有骚闷却憋在嘴边的感觉,对酒屋老板这样的演绎,我觉得简直是崩溃性的。
假如一个食堂老板,只是语速放慢,面无表情,认真的烧一大锅新接的自来水,下一碗路边小卖部进的方便面,问顾客要不要加一根青菜----这会是个什么形象?会是隐匿在市井之中,看透世事又风轻云淡的小摊贩老板吗?
这更像是工作之余,下班之后却不回家,开着宝马停在路边,半夜开店来玩票,采集生活素材和谈资的小老板。人到中年,却还怀有追求伪文艺之心----此时的故作深沉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日本原版故事里的老板还会到打烊之后,半侧身的背影,沉默的坐在那里抽根烟。黄磊又做了些什么呢?
当然可能深夜食堂的恶评的锅,也不能完全让黄磊一个人背。
深夜食堂此剧仅仅刚播放几集,在豆瓣上,就收获了3万多人的评价,总分低至2.3分。略显刺眼的是,下面就是高达9.2分的日本原版深夜食堂。日本原版是2009年拍摄的,到现在8年的时间,进步是没有的,丢掉的分数,倒好似和年头的差异有着对应的关系。这样看来,翻拍完全没有什么价值。
有热心网友们鼓励说没关系,拍4部,加起来就可以到9.2分了;还有网友评价宁可去看深夜灵堂。
布景的无脑照搬,情节的僵化简陋,某些演员的尴尬演技,都是减分项。减分的关键是没有灵魂。
大家纷纷表示,国内那么多好吃热闹的经典夜宵小吃不去描写,非要搞在日式居酒屋中卖4块钱一桶的老坛酸菜面。就算是多放了三片牛肉、一支青菜,也没见什么商家良心。
这样的片子,要么以美食作为灵魂,要么用演技撑起骨架,要么用故事打动人心。显然此剧没有一样是做到了。
黄磊在里面也并没有撑起一方天地,他也只是混在里面演戏,像个有钱的文艺老青年,装成无可奈何的样子,然后依然眉头紧锁的烧开水泡老坛酸菜面,作一盘只放5个的脆皮香肠。我们感觉不到他是个被生活压得疲累不堪的老板,也没有什么文艺的感觉,倒像是僵尸片里大脑被吃掉的僵尸。
在这个片子里,他辛苦的维持着人设,但人设依然在缓慢地崩塌。我觉得最大的症结在于:他的情绪是不怎么流动的。
与其说黄磊打造人设的失败,不如说是他与这个角色气质的万分不契合。也只有厨艺还贴点边。其他的,比如聚散过后的疲惫,阅尽世事的沧桑,完全看不到一点影子。
角色的违和感,也许可能和以往黄磊以往在电视屏幕上,竭力打造的本体的人设,给我们的印象太深有关系。
黄磊人设崩塌,可能受到他综艺节目一贯形象的影响了。他往往是一个模范教育家的样子。什么事情总能给你讲出道理来。虽然张嘴不一定就能到马哲毛思邓论的级别,但是那些颠扑不破的人生价值观,总是张口就来。
看他参加的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总给人这么一个形象。
例如非诚勿扰。每当嘉宾分享经历、困惑、价值观,他马上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且给与高屋建瓴的解释,或者理论上的引经据典的支持。这让人感觉他并不是很愿意深入感受你的情绪,只不过是愿意给这个情绪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而已。与其这样,还不如有的时候不说话更好一些。
事实证明深刻的理解另外一个人很难,需要不断的揣度试探了解。而讲大道理却很容易。而且这套语言技巧是很容易学习的。例如我们每个人悲伤、愤怒、郁闷,都是比较私人的小情绪,交由讲大道理的人,很容易就把你个人的感情归类上升到地区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整个人类的共有情感。他可以把今天你跟女朋友吵架的郁闷,归纳出对全人类的启发。
被人讲道理,是我们从小就有的深刻感受。比如小学校长,每次都会说“我简单讲一下……”,然后口若悬河讲了2个小时,你可能还记得那种无奈与崩溃的心情。
给人讲道理,是一种单向的教育。处于绝对输出方,在气势上就高于人一头。被教育方的感觉如此之差,没有人会愿意总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
无论什么时候,讲大道理目的往往就是评判。
当进入评判时刻,评判方本人往往会升起一种全知全能感;相对应的,被评判方,就会被强制置于一种无知无能的状态。
人心其实是很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对方是不是真的在感受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在自顾自的制造理论喷泉。
好多人把感受无能隐藏起来。因为讲大道理实在太爽了。
网上也潜伏着很多教育爱好者。酷爱讲道理。不讲不舒服。如果某位公众人物有了黑历史,犯过什么小错,那些道德狂们一下子就振奋起来,呼啸而来,把道理讲的天花乱坠----这其实都是源自这种处于道德制高点的快感。
虽然道理是提炼的生活,但缺乏的恰恰是感受能力。
借用心理学家李雪的一个例子,比如你打篮球回到家,满头大汗,跟你父亲说:今天打篮球太爽了。然后他说,打篮球好啊,打篮球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锻炼意志,促进发育,还能磨练团队意识……这种讲道理,保证你不愿再多说一句话。因为你的情绪被阻断了,听这些道理都是无价值的废话。
所以为啥我们觉得这个片子,每个演员表现都不自然呢,我个人感觉是因为缺乏情绪的流动。或者他们再假装感动。(这样说可能很片面,所以我只特指前面一集,后面也许有很好的演员有很好的表现,也未可知)。
据说演员高手过招,互相之间情绪都是会互相感染的,而不怎么好的演员,似乎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就是那么不自然。因为缺乏情绪的流动,就好像血液变得粘稠一样,怎么都让人不舒服。
没有情绪流动,每个人都在尴尬的演戏,是本片最失败的地方。
一直以来我对黄磊总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感觉到他平时活得既累也爽。累是因为因为他为了自己的道理和道德标准,会给自己设置很高的要求。爽的地方是,在自己达成这些标准后,就有资格可以俯视、评判别人拉。
这样的生活未免无趣,生活在各种高大上的思维架构的无比正确之中,用理论包围了自己,真实的自己却潜藏起来,可能有一天自己都会忘记。
也许当有一天,黄磊可以不沉湎在那些政治正确却苍白僵硬语境中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轻松,也更让人感觉到亲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