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归途列车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归途列车观后感1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我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带给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齐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取。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取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成员带给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我的朋友,而不是自我的父母。 那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母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父母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 以上是我对《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悟。 归途列车观后感2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简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觉影片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从这部影片里面,我看到了自我的影子,看到了我爸爸妈妈的影子。或许其他同学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的是感动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却是心疼和无奈。 我的爸爸在这二十年里是一向在外打工,我的母亲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此刻我上大三,依旧还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天。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齐。说实话,我对爸爸妈妈也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虽然没有像影片中的那个小女孩那样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在心底抱怨过,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都能在自我的身边,而我没有,也就是这样,我慢慢的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讲我的心事,总是一个人承受着。我想影片中的那个女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小不在爸爸妈妈身边,不明白怎样和爸爸妈妈交流,不明白如何表达自我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会吵起来,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这样闹腾也只是想让爸爸妈妈更加关心自我。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并没有选取像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我成绩考得好,就会得到他们的肯定,这样他们就会关心我了。所以我从初中到高中都一向十分努力得学习,从普通班考到竞赛班,从全校几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就是期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 其实看完这部影片,我才开始从爸爸妈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开始了解爸爸妈妈的难处,看到影片中她的爸爸妈妈的生活,才想到自我爸爸妈妈的不易。他们肯定也会像影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每一天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每年都要为买火车票发愁,每年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火车,每年都是万分不舍地离开自我的家乡外出打工,也会因为打了自我的孩子而难受的几天吃不下饭,也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整夜睡不着觉。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爸爸妈妈回家都会先看看我们俩,看到长高了,长大了,就笑的合不拢嘴,也会很高兴地把新买的手机给我和哥哥玩游戏。 还记得有一次哥哥生病,发烧住院了,爸爸打电话说妈妈哭着说要回来照顾我们,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影片中那位母亲因为担心小儿子的学习成绩,无奈选取回家照顾他。而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高考的那半年,母亲想我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到我就读的高中附近租了一间房间,照顾我。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母亲也在附近找了兼职在做。 但是直到此刻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并不会很亲切,每次打电话也不会像寝室其他同学那样聊家常,给他们说自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每次都说不了几句话就匆匆挂断了电话,所以也很少会给他打电话。但是我是想和他们讲讲的,只是不明白从何说起。 也许,这就是留守儿童的无奈吧。 归途列车观后感3 《归途列车》这一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己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在影片中,夫妻的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起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择。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成员提供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这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母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父母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与教育。 归途列车观后感4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亲母亲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亲母亲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亲母亲也觉得自己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亲母亲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亲母亲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起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择。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亲母亲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亲母亲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成员提供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亲母亲。 这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亲母亲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父亲母亲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 归途列车观后感5 全片有两次出现春运大军的镜头,一段是在开头20xx年春运,一段是在中间部分20xx年春运。导演透过春运作为切入点来讲述春运背后的人和事。片子的主线是讲述一户外来务工者的家庭,透过这个家庭来表现这整批人群的特点。父母亲一代在外打工赚钱,孩子留在老家上学由祖父母带。能够看到在这群人当中,父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是微乎极微的,他们期望自我能多赚钱让孩子继续读书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在孩子们心中,始终认为父母是为了钱才离开他们,父母对自我的照料养育远不及祖父母。因此,片中的小女孩张琴才会有各种叛逆的举动,纠其根本就是一种向父母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女孩的叛逆全过程,摄像机完完全全地纪录了下来。其叛逆情绪的高潮,也就是整个片子的高潮,在67分钟的时候,女孩顶撞父亲,父亲出手打女孩。 所以,从整体来看,春运大潮只是一个现象,在这个现象背后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才是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东西。从大方面来看,有中国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农民不能依靠自我的田地养活自我,务必出来夜ぱ活家庭=逃差距使得这一部分人只能在车间流水线上工作付出繁重的劳动力,却只有很少的薪水。户籍等问题使得孩子们不能在父母的工作地上学,因此,这些外来务工者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家里年迈的祖父母照顾,长期分离。从小方面来看,这种亲人分离,就引发了留守问题。这群留守在偏远乡村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对父母充满了不满情绪,看着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获得钱和自由,因此,也逐渐萌生了逃离这座山村的想法。他们不明白读书受教育对自我的重要性,只能透过自我的叛逆行为,向父母发泄不满情绪,殊不知,是对父母外出打工付出的心水的无情践踏。 视觉传达VS旁白讲述 整部影片的画面很富有张力。无论是描述群体的镜头,还是主人公家庭的镜头,导演都擅于捕捉人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整部片子没有旁白,只有交代时光地点的字幕以及主人公的同期声。在第一次观看影片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父母亲两人坐在船头的那番对话,资料大致为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哭,会吃不下饭,务必要先吃饭才能看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两人突然坐在了船头,不是在船舱里。此刻看来,也许是导演故意的安排,为了拍摄效果。但是紧之后又发现,在之前版本中主人公说话的声音是能听见的,但是后面的这个版本却只能听见一句对白,其余都用英文字幕显示,同期声由环境音给遮盖了。同样的状况还出此刻女孩张琴的自述,奶奶与孙子孙女的对话等处。所以,在这个版本中,对话讲述的声音也有必须比例地减少。导演的用意在何处呢? 归途列车观后感6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简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觉电影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从这部电影里面,我看到了自我的影子,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或许其他同学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的是感动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却是心疼和无奈。 我的父亲在这二十年里是一向在外打工,我的母亲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此刻我上大三,依旧还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天。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齐。说实话,我对父母也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虽然没有像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那样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在心底抱怨过,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能在自我的身边,而我没有,也就是这样,我慢慢的不喜欢和父母讲我的心事,总是一个人承受着。我想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小不在父母身边,不明白怎样和父母交流,不明白如何表达自我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会吵起来,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这样闹腾也只是想让父母更加关心自我。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并没有选取像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我成绩考得好,就会得到他们的肯定,这样他们就会关心我了。所以我从初中到高中都一向十分努力得学习,从普通班考到竞赛班,从全校几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就是期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我才开始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开始了解父母的难处,看到电影中她的父母的生活,才想到自我父母的不易。他们肯定也会像电影中的父母一样,每一天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每年都要为买火车票发愁,每年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火车,每年都是万分不舍地离开自我的家乡外出打工,也会因为打了自我的孩子而难受的几天吃不下饭,也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整夜睡不着觉。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父母回家都会先看看我们俩,看到长高了,长大了,就笑的合不拢嘴,也会很高兴地把新买的手机给我和哥哥玩游戏。 还记得有一次哥哥生病,发烧住院了,爸爸打电话说妈妈哭着说要回来照顾我们,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电影中那位母亲因为担心小儿子的学习成绩,无奈选取回家照顾他。而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高考的那半年,母亲想我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到我就读的高中附近租了一间房间,照顾我。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母亲也在附近找了兼职在做。 但是直到此刻我和父母的关系并不会很亲切,每次打电话也不会像寝室其他同学那样聊家常,给他们说自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每次都说不了几句话就匆匆挂断了电话,所以也很少会给他打电话。但是我是想和他们讲讲的,只是不明白从何说起。 也许,这就是留守儿童的无奈吧。 归途列车观后感7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家人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爸爸妈妈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家人间的区位距离,家庭家人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爸爸妈妈也觉得自我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爸爸妈妈以为孩子带给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齐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取。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爸爸妈妈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取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爸爸妈妈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家人带给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我的朋友,而不是自我的爸爸妈妈。 那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男孩从小随爸爸妈妈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男孩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爸爸妈妈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 以上是我对《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悟。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是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于2009年在美国上映。《归途列车》是以在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跟拍这一家人假期回家过年赶春运的历程。外国人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在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我认为《归途列车》想记录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春运,也记录下来了当时底层人民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范立欣说:“农民工是最底层的、最弱势的群体。他们为了照顾家庭远离家乡,到异地打工,将孩子留在老家给父母照顾。长年聚少离多,造成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一年一度他们跋山涉水只求在春节时能与家人团聚,这返家的火车,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家庭甘苦的写照。”这部影片用最真实的影像让我们聚焦到了当时的农民工群体,关注到留守儿童群体。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向我们呈现出来,也引发了观众对部分社会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视与思考。
看电影后的观后感写一篇作文
今天,我很早很早就起床了,因为这是我参加小记者中第一次去看电影。地点是实验中学,里面有一个小门,进去之后全都是座位,老师把我调在了第三排的05号,我看了屋里的座位鳞次栉比,在前面看像是一个个阶梯,从侧面看像是一座座小山,从后面看是一个非常非常高大的墙,回到座位上就看不见了,正好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电影要开始了,大家都很兴奋,只有我有一点犹豫,因为我看过,我是看呢还是不看呢?可真是麻烦呀!可是这部电影比较好玩,我还是选择了看这部电影。故事是这样的,电影里的主人公梦见自己钓到了一个宝葫芦,他用宝葫芦实现了许多愿望,想要许多鱼,数学考试考得很好,做一个机器小狗等其他的愿望。可是几乎全都搞砸了,于是主人公决定要把宝葫芦扔掉,一开始,在场的人都想说要一个宝葫芦,可是宝葫芦笨手笨脚的大家又不想再要了。宝葫芦扔了,可它又回来了,这次宝葫芦没有帮主人公,主人公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梦中主人公有一个重要的小区游泳大赛,主人公也没有让宝葫芦帮忙,最后还是自己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这个电影的道理是:不劳动就想获得成功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说捡到一百万的事也不可能,只有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成功。
光看一部抗战影片写一篇观看后的观后感作文400字
中国,一头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雄狮,当人们看到它威武雄壮的样子时,是否想到过它曾经经历过的风雨呢?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攻进北京。侵略军一路烧杀淫掠,闯进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闯入园内的侵略者争先恐后地进行野蛮的抢劫和破坏。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珍贵文物,各种艺术品,精美丝绸等,都被洗劫一空,搬不动抢不走的东西,便统统砸掉。最后,为了掩盖其抢劫的丑行,侵略者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座凝聚着中华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园,化成一片焦土!
1937年,日寇占领上海后,分北、中、南三路围攻南京。到12月初,南京已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日本步兵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南京城猛烈进攻。敌我双方在雨花台、紫金山等地展开激战,城内的守军同日军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殊死战斗。13日后,南京沦陷。日寇占领南京后,开展了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我国被杀害的同胞达30多万人,其中的19万人更是被集体屠杀。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美国在太平洋对日本发起猛烈攻势,进逼日本本土。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中国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日本法西斯加速走向灭亡。同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的签字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现在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但是我们要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学好本领,增强国力,振兴中华。我们要永远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最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纯真年代》最佳男主角:安东尼·霍普金斯《告别有情天》最佳女主角:霍莉·亨特《钢琴课》最佳男配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恋恋情深》最佳女配角:薇诺娜·赖德《纯真年代》 最佳影片:(并列)《阿甘正传》、《低俗小说》最佳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最佳男主角:汤姆·汉克斯《阿甘正传》最佳女主角:米兰达·理查德森《汤姆与薇芙》最佳男配角:加里 西尼斯 《阿甘正传》最佳女配角:露丝玛莉·哈里斯《汤姆与薇芙》 最佳影片:《理智与情感》最佳导演: 李安《理智与情感》最佳男主角:尼古拉斯·凯奇《远离拉斯维加斯》最佳女主角:艾玛·汤普森《理智与情感》最佳男配角:凯文·史派西《普通嫌疑犯》最佳女配角:米拉·索维诺《无敌爱女神》 最佳影片:《闪亮的风采》最佳导演: 科恩兄弟《冰血暴》最佳男主角:汤姆·克鲁斯《甜心先生》最佳女主角:弗朗西丝·麦克多曼德《冰血暴》最佳男配角:爱德华·诺顿《人人都说我爱你》最佳女配角:(并列)朱丽叶·比诺什《英国病人》、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英国病人》 最佳影片:《洛城机密》最佳导演: 柯蒂斯·汉森《洛城机密》最佳男主角:杰克·尼科尔森《尽善尽美》最佳女主角:海伦娜·博纳姆·卡特《三颗翼动的心》最佳男配角:格雷戈·金尼尔《尽善尽美》最佳女配角:安·海切《忠奸人》、 《作大英雄》 最佳影片:《众神与野兽》最佳导演:谢加·凯普尔《伊丽莎白》最佳男主角:伊安·麦克莱恩《众神与野兽》最佳女主角:费尔兰德·蒙特纳哥《中央车站》最佳男配角:艾德·哈里斯《楚门的世界》最佳女配角:克里斯蒂娜·里奇《她和他和她之间》 最佳影片:《美国丽人》最佳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天才雷普利》最佳男主角:拉塞尔·克罗《惊爆内幕》最佳女主角:詹妮特·麦克蒂尔《蒲公英》最佳男配角: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木兰花》、《天才雷普利》最佳女配角:朱丽安·摩尔《木兰花》、《世界地图》、《情人搭错线》 最佳影片:《鹅毛笔》最佳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毒品网络》、《永不妥协》最佳男主角:贾维尔·巴尔登《夜幕降临前》最佳女主角:朱丽娅·罗伯茨《永不妥协》最佳男配角:杰昆·菲尼克斯《角斗士》最佳女配角:Lupe Ontiveros《查克和贝克》 最佳影片:《红磨坊》最佳导演:托德·菲尔德《意外边缘》最佳男主角:比利·鲍伯·桑顿《死囚之舞》、《缺席的人》、《完美盗贼》最佳女主角:哈莉·贝瑞《死囚之舞》最佳男配角:吉姆·布劳德本特《携手人生》、《红磨坊》最佳女配角:凯特·布兰切特《缺席的人》、《航运新闻》、《指环王》 最佳影片:《时时刻刻》最佳导演:菲利普·诺伊斯《沉静的美国人》、 《末路小狂花》最佳男主角:坎贝尔·斯科特《Roger Doger》最佳女主角:朱丽安·摩尔《远离天堂》最佳男配角:克里斯·库柏《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凯西·贝茨《关于施密特》 最佳影片:《神秘河》最佳导演:爱德华·兹威克《最后的武士》最佳男主角:肖恩·潘《神秘河》、《21克》最佳女主角:黛安·基顿《爱是妥协》最佳男配角:艾里克·鲍德温《冷却者》最佳女配角:派翠西亚·克拉森《四月碎片》、《心灵驿站》 最佳影片:《寻找梦幻岛》最佳导演:迈克尔·曼《借刀杀人》最佳男主角:杰米·福克斯《雷》最佳女主角:安妮特·贝宁《成为朱丽娅》最佳男配角:托马斯·哈登·丘奇《杯酒人生》最佳女配角:劳拉·琳妮《性学教授金赛》 奖项获奖最佳影片《晚安,好运》最佳导演李安《断臂山》最佳男主角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卡波特》最佳女主角弗莉蒂·霍夫曼《窈窕老爸》最佳男配角杰克·吉伦哈尔《断臂山》最佳女配角巩俐《艺伎回忆录》最佳原创剧本诺亚·伯恩巴赫《鱿鱼和鲸》 最佳改编剧本史蒂文·盖安《石油迷经》最佳视觉效果《金刚》(环球)最佳动画片《僵尸新娘》(华纳)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巴勒斯坦)最佳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华纳)最佳集体表演奖《亨德逊夫人的礼物》(韦恩斯坦影业)最佳处女作导演朱利安·费洛兹《各撒各谎》最有前途男演员特伦斯·霍华德(《撞车》/《要钱不要命》/《川流熙攘》)最有前途女演员克丽安卡·考奇尔《新世界》年度十大影片《晚安,好运》(华纳)《断臂山》(焦点)《卡波特》(索尼)《撞车》(狮门)《暴力史》(新线)《赛点》(迪斯尼)《艺伎回忆录》(索尼)《慕尼黑》(梦工厂)《石油迷经》(华纳)《一往无前》(20世纪福克斯) 最佳影片:《硫磺岛家书》最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无间道风云》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末代独裁》最佳女主角:海伦·米伦《女王》最佳男配角:蒂吉蒙·霍恩索《血钻》最佳女配角:凯瑟琳·奥哈拉《供您决定》 最佳影片:《老无所依》最佳导演:蒂姆·波顿《理发师陶德》最佳男主角:乔治·克鲁尼《迈克尔·克雷顿》最佳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柳暗花明》最佳男配角:卡西·阿弗莱克《刺杀神枪侠》最佳女配角:埃米·马迪根《失踪宝贝》 奖项获奖最佳影片《拆弹部队》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最佳男主角杰里米·雷纳《拆弹部队》最佳女主角尤兰达·莫洛《塞拉菲娜》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无耻混蛋》保罗·施奈德《闪亮的星》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珍爱》最佳剧本科恩兄弟《严肃的人》最佳外语片《夏日时光》(法国)最佳纪录片《阿格尼斯的海滩》最佳摄影克里斯蒂安·贝格尔《白丝带》最佳造型设计纳尔森·洛瑞《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奖项获奖最佳影片《社交网络》最佳导演大卫·芬奇《社交网络》最佳男主角杰西·艾森伯格《社交网络》最佳女主角莱丝利·曼维尔《又一年》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斗士》最佳女配角杰祺·维尔《动物王国》 最佳群戏《城中大盗》最佳原创剧本克里斯·斯帕林《活埋》最佳改编剧本阿伦·索尔金《社交网络》最佳外语片《人与神》最佳纪录片《等待超人》最佳动画片《玩具总动员3》最具突破表演詹妮弗·劳伦斯《冬天的骨头》最佳导演处女作塞巴斯蒂安·荣格尔、蒂姆·赫瑟林顿《雷斯特雷波》艺术指导奖丹提·费瑞提《禁闭岛》探照灯奖《魔术师》电影制作特殊贡献奖索菲亚·科波拉(表彰其编剧、执导、监制影片《在某处》)威廉·K·埃弗森影史成就奖莱昂纳德·马丁NBR自由表达奖《公平游戏》、《定罪》、《嚎叫》十佳影片《又一年》《斗士》《来世》《盗梦空间》《国王的演讲》《禁闭岛》《城中大盗》《玩具总动员3》《大地惊雷》《冬天的骨头》 外语片五佳《我是爱》《焦土之城》《生活,高于一切》《心灵厨房》《白鬼子》 十佳独立电影《动物王国》《活埋》《鱼缸》《影子写手》《格林伯格》《美版生人勿进》《怪兽》《请给予》《在某处》《青春大反抗》 纪录片五佳《未完成的电影》《监守自盗》《琼·里弗斯:作品一瞥》《雷斯特雷波》《橄榄球星之死》 奖项获奖最佳影片《雨果·卡布里特》最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雨果·卡布里特》最佳男主角乔治·克鲁尼《后人》最佳女主角蒂尔达·斯文顿《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初学者》最佳女配角谢琳·伍德蕾《后人》最佳外语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最佳纪录片《失乐园3:炼狱》最佳动画片《兰戈》最佳群戏《帮助》最具突破表演菲丽希缇·琼斯《爱疯了》鲁妮·玛拉《龙纹身的女孩》 最佳导演处女作J·C·陈多尔《商海通牒》聚光灯奖迈克尔·法斯宾德:《羞耻》《危险方法》《简·爱》《X战警:第一战》最佳原创剧本威尔·里瑟尔《抗癌的我》最佳改编剧本亚历山大·佩恩、奈特·法松、吉姆·拉什《后人》特别电影制作成就奖《哈利·波特》系列(从书到电影非常优秀的移植改编) NBR表达自由奖《罪后罪》、《贱民》年度电影十佳(按英文片名字母顺序排名) 《艺术家》《后人》《亡命驾驶》《龙纹身的女孩》《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总统杀局》《胡佛》《生命之树》《战马》《雨果·卡布里特》 独立电影十佳(按英文片名字母顺序排名) 《抗癌的我》《另一个地球》《初学者》《更好的生活》《大假一场》《商海通牒》《羞耻》《寻求庇护》《我们需要谈谈凯文》《双赢》 外语片五佳(按英文片名字母顺序排名) 《十三刺客》《精英部队:大敌当前》《脚注》《勒阿弗尔》《近战》 纪录片五佳(按英文片名字母顺序排名) 《回归野性》《巴克》《活在拜金世界:乔治·哈里逊》《尼姆计划》《永远的车神》 奖项获奖最佳影片《刺杀本·拉登》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刺杀本·拉登》最佳男主角布莱德利·库珀《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最佳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刺杀本·拉登》最佳男配角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被解放的迪亚哥》最佳女配角安·多瓦德《服从》 最佳原创剧本《环形使者》最佳改编剧本《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最佳动画长片《无敌破坏王》特别成就奖本·阿弗莱克《逃离德黑兰》年度突破男演员汤姆·霍兰德《惊天巨啸》年度突破女演员奎文赞妮·瓦利斯《南国野兽》最佳导演处女作贝赫·泽特林《南国野兽》 最佳外语片《爱》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威廉·艾文森纪念奖邦德电影50周年最佳群戏《悲惨世界》聚光灯奖约翰·古德曼(《逃离德黑兰》 《迫降航班》《通灵男孩诺曼》《曲线难题》)国家评论会自由表达奖《第五中央公园》、《应许之地》年度十大佳片《逃离德黑兰》《南国野兽》《被解放的迪亚哥》《悲惨世界》《林肯》《环形使者》《壁花少年》《应许之第》《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年度五大外语片《芭芭拉》《触不可及》《单车男孩》《否》《战地巫师》 年度五大纪录片《永不抱歉》《底特律的崩溃》《守门人》《看不见的战争》《年轻》 年度十大独立电影《套利交易》《伯尼》《服从》《警戒结束》《我必将离去》《小鸟》《月升王国》《在路上》《四重奏》《伴我梦游》 奖项获奖最佳影片《她》最佳导演斯派克·琼斯《她》最佳原著剧本科恩兄弟《醉乡民谣》最佳改编剧本特伦斯·温特《华尔街之狼》最佳导演处女作瑞恩·库格勒《弗鲁特维尔车站》最佳男主角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最佳女主角艾玛·汤普森《大梦想家》 最佳男配角威尔·方特《内布拉斯加》最佳女配角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弗鲁特维尔车站》最佳外语片《过往》伊朗最佳动画片《起风了》最佳纪录片《我们讲述的故事》最佳群戏表演《囚徒》年度突破男演员迈克克尔·B·乔丹《弗鲁特维尔车站》年度突破女演员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阿黛尔的生活》威廉·艾文森纪念奖小乔治·斯蒂文斯技术成就奖《地心引力》聚光灯奖马丁·斯科塞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国家评论会自由表达奖《瓦嘉达》年度十佳剧情长片(以字母顺序排列) 《为奴十二年》《弗鲁特维尔车站》《地心引力》《醉乡民谣》《孤独幸存者》《内布拉斯加》《囚徒》《大梦想家》《白日梦想家》《华尔街之狼》 年度十佳独立电影(以字母顺序排列) 《他们非圣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世界中》《乔治的母亲》《无事生非》《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松林外》《少年收容所》《观光客》《美好的现在》 年度五佳外语片(以字母顺序排列) 《越过群山》《葛洛莉亚》《一代宗师》(中国)《A Highjacking》《狩猎》 年度五佳纪录片(以字母顺序排列) 《和声女神》《杀戮演绎》《蒂勒之后》《选角大师》《埃及广场》 最佳影片:《至暴之年》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美国狙击手》最佳男演员:奥斯卡·伊萨克《至暴之年》、迈克尔·基顿《鸟人》最佳女演员:朱丽安·摩尔《依然爱丽丝》最佳男配角:爱德华·诺顿《鸟人》最佳女配角:杰西卡·查斯坦 《至暴之年》最佳原创剧本:菲尔·罗德、克里斯·米勒《乐高大电影》最佳改编剧本: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性本恶》最佳动画电影:《驯龙高手2》最具突破表演:杰克·奥康奈尔《收监入狱》、《坚不可摧》最佳导演处女作:吉莉安·罗伯斯比尔《平淡无奇的孩子》最佳外语片:《荒蛮故事》最佳纪录片:《人生如戏》威廉·K·艾弗森电影历史贡献奖:斯科特·艾曼最佳群戏:《狂怒》聚光灯奖:克里斯·洛克 编剧、导演、主演《业内前五》自由表达奖:《玫瑰香水》自由表达奖:《塞尔玛》十佳影片:《美国狙击手》《鸟人》《少年时代》《狂怒》《消失的爱人》《模仿游戏》《性本恶》《乐高大电影》《夜行者》《坚不可摧》五部最佳外语片:《游客》(瑞典/丹麦/挪威)《诉讼》(以色列/法国/德国)《利维坦》(俄罗斯)《两天一夜》(比利时/意大利/法国)《我们是最棒的!》(瑞典) 最佳影片:《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Fury Road最佳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 《火星救援》The Martian最佳男主角:马特-达蒙Matt Damon – 《火星救援》The Martian最佳女主角:布丽-拉尔森Brie Larson – 《房间》Room最佳男配角: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 《奎迪》Creed最佳女配角:詹妮弗-杰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 – 《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最佳原创剧本: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 – 《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最佳改编剧本:德鲁-格德拉德Drew Goddard – 《火星救援》The Martian最佳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年度突破表演:亚伯拉罕-阿特哈Abraham Attah – 《无境之兽》Beasts of No Nation雅各布-泰米布莱Jacob Tremblay – 《房间》Room最佳导演处女作:《地中海》Mediterranea最佳外语片:《索尔之子》Son of Saul(匈牙利)最佳纪录电影:《艾米》Amy威廉-K-伊文森电影奖:西塞-地密尔-普雷斯利Cecilia De Mille Presley最佳群戏表演:《大空头》The Big Short聚光灯奖:《边境杀手》Sicario自由表达奖:《无境之兽》Beasts of No Nation《野马》Mustang(法国/德国/土耳其/卡塔尔)年度十佳影片《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奎迪》Creed《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火星救援》The Martian《房间》Room《边境杀手》Sicario《聚焦》Spotlight《冲出康普顿》Straight Outta Compton年度外语片《晚安妈咪》Goodnight Mommy(奥地利)《地中海》Mediterranea(意大利/法国/美国/德国)《不死鸟》Phoenix(德国/波兰)《继母》The Second Mother(韩国)《聋哑部落》The Tribe(乌克兰/荷兰)年度纪录片《最好的敌人》Best of Enemies《黑豹党:革命先锋》The Black Panthers:Vanguard of the Revolution《东帝汶和平斗士》The Diplomat《听我说,马龙》Listen to Me Marlon《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年度十大独立电影《71年》‘71《四十五周年》45 Years《玩命警车》Cop Car《机械姬》Ex Machina《与外婆同行》Grandma《它在身后》It Follows《詹姆斯-怀特》James White《密西西比游戏》Mississippi Grind《欢迎来我的世界》Welcome to Me《年轻时候》While We’re Young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的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炎热的下午》最佳外语片:《现在我的爱》 最佳影片:《洛奇》《电视台风云》最佳外语片:《面对面》 最佳影片:《星球大战 1 :新希望》最佳外语片:《朦胧的欲望》 最佳影片:《返乡》最佳外语片:《罗莎夫人》 最佳影片:《克莱姆夫妇》最佳外语片:《青葱岁月》 最佳影片:《愤怒的公牛》最佳外语片:《铁皮鼓》 最佳影片:《大西洋城》最佳外语片:《街童》 最佳影片:《E.T.外星人》最佳外语片:《冲锋飞车队 2》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最佳外语片:《芬妮与亚力山大》 最佳影片:《莫扎特传》最佳外语片:《第四个男人》 最佳影片: 《巴西》最佳外语片:《乱》《烽火人间》 最佳影片:《汉娜姐妹》最佳外语片:《流浪女》 最佳影片:《希望与荣耀》最佳外语片:《孩子们,再见》 最佳影片:《机器人瓦力》WALL-E,迪斯尼第二名:《蝙蝠侠6:暗夜骑士》最佳导演:丹尼·鲍尔《贫民富翁》第二名: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6:暗夜骑士》最佳男主角:西恩·潘《缪克传》第二名:米基·洛克《摔跤手》最佳女主角:萨莉·霍金斯《无忧无虑》第二名:梅丽莎·里奥《冰冻之河》最佳男配角:希斯·莱杰《蝙蝠侠6:暗夜骑士》第二名:艾迪·玛尔森《无忧无虑》最佳女配角:佩内洛普·克鲁兹《挽歌》《午夜巴塞罗纳》第二名:维欧拉·戴维斯《虐童疑云》最佳编剧:迈克·李《无忧无虑》第二名:查理·考夫曼《解构纽约》最佳新人导演:斯蒂夫·迈奎恩《饥饿》最佳外语片:贾樟柯《三峡好人》中国第二名:《墙壁之间》法国最佳动画片:《与巴什共舞》索尼经典最佳纪录片:《走钢索的人》木兰第二名:《与巴什共舞》索尼经典最佳摄影:余力为《三峡好人》第二名:《贫民富翁》最佳艺术指导:《解构纽约》第二名:《蝙蝠侠6:暗夜骑士》最佳配乐:《贫民富翁》第二名:《返老还童》“道格拉斯·爱德华”独立/实验电影奖:《铸就光芒》、《RR》 最佳影片:《拆弹部队》第二名:《悬而未决》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第二名:迈克尔·哈尼特《白色丝带》最佳女主角:尤兰德·莫洛《斯蒂芬妮》第二名:卡瑞·穆里根《成长教育》最佳男主角:杰夫·布里奇斯《疯狂的心》第二名:科林·费斯《单身男人》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真爱》第二名:安娜·肯德里克《悬而未决》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的混蛋》第二名:彼得·卡帕迪《通灵人士》最佳剧本:《悬而未决》第二名:《通灵人士》最佳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第二名:《飞屋环游记》最佳外语片:《夏日时光》第二名:《白色丝带》最佳摄影: 《白色丝带》第二名:《拆弹部队》最佳音乐: 《疯狂的心》第二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最佳制片: 《第九区》第二名:《阿凡达》最佳纪录片: 《安吉尼斯海滩》、《小海湾》(并列)道格拉斯·爱德华奖:《安克雷奇》 最佳影片:《社交网站》第二名:《卡洛斯》最佳导演(并列):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卡洛斯》、大卫·芬奇《社交网站》最佳男主角:科林·费斯《国王的演讲》第二名:埃德加·拉米雷兹《卡洛斯》最佳女主角:金惠子《母亲》(韩国)第二名:詹妮弗·劳伦斯《冬天的骨头》最佳男配角:尼尔斯·阿莱斯楚普《预言者》第二名:杰弗里·拉什《国王的演讲》最佳女配角:杰基·韦佛《动物王国》第二名:奥利维亚·威廉姆斯《捉刀手》最佳剧本:艾伦·索金《社交网站》第二名:大卫·塞德勒《国王的演讲》最佳外语片:《卡洛斯》(法国)第二名:《母亲》(韩国)最佳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第二名:《魔术师》最佳纪录片:《归途列车》第二名:《画廊外的天赋》最佳摄影:马修·利巴提克《黑天鹅》第二名:罗杰·狄金斯《大地惊雷》最佳作曲(并列):亚历山大·德斯普拉《捉刀手》、特伦特·雷泽纳/阿提喀斯·罗斯《社交网站》最佳艺术指导:《盗梦空间》(影评)第二名:《国王的演讲》新生代奖:《微型家具》独立试验电影奖:《电影社会主义》电影遗产奖:修复电影《大都会》事业成就奖:Paul Mazursky 最佳影片:《后人》第二名:《生命之树》最佳导演:特伦斯·马立克《生命之树》第二名:马丁·西科塞斯《雨果》最佳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谈心疗法》、《简爱》、《羞耻》、《X战警:第一课》第二名:迈克尔·沙南《寻求庇护》最佳女主角:尹静姬《诗》第二名:克丽斯汀·邓斯特《忧郁症》最佳女配角:杰西卡·查斯坦《科里奥兰纳斯》、《罪孽》、《帮助》、《寻求庇护》、《德州杀场》、《生命之树》第二名:珍妮特·麦蒂尔《阿尔伯特·诺比兹》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夫·普鲁默《初学者》第二名:帕顿·奥斯瓦特《脱线女王》最佳电影剧本:《分离》最佳电影音乐:《汉娜》第二名:《亡命驾驶》最佳艺术指导:《雨果》第二名:《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最佳摄影:《生命之树》最佳纪录片:《被梦遗忘的洞穴》最佳动画电影:《兰戈》最佳外语片:《南京!南京!》(中国)第二名:《分离》 最佳影片:《爱》(第二名:《大师》 )最佳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师》(第二名: 凯瑟琳·毕格罗《刺杀本·拉登》)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第二名: 艾曼纽·丽娃《爱》)最佳男主角:`乔奎因·菲尼克斯《大师》(第二名: 丹尼斯·拉维特《神圣车行》最佳男配角: 达维特·亨利《南国野兽》(第二名: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被解放的迪亚哥》)最佳女配角: 艾米·亚当斯《大师》(第二名:安妮·海瑟威《黑暗骑士崛起》/ 《悲惨世界》)最佳剪辑:《刺杀本·拉登》(第二名:《逃离德黑兰》)最佳摄影:《007之大破天幕杀机》(第二名:《大师》 )最佳电影音乐:《南国野兽》(第二名:《大师》)最佳电影剧本:《逃离德黑兰》(第二名:《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最佳艺术设计:《大师》(第二名:《月升王国》)最佳动画片: 《科学怪狗》(第二名:《美丽的一天》)最佳纪录片:《守门人》(第二名:《寻找小糖人》)最佳外语片:《神圣车行》 最佳影片(并列):《地心引力》、《她》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第二名 斯派克·琼斯《她》最佳男主角: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第二名 切瓦特·埃加福特《为奴十二年》最佳女主角(并列):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阿黛尔的生活》、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茉莉》最佳男配角(并列):詹姆斯·弗兰科《春假》、杰拉德·莱托《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最佳女配角:卢皮塔·尼永奥《为奴十二年》第二名 朱恩·斯奎布《内布拉斯加》最佳剧本:理查德·林克莱特、朱丽·德尔比、伊桑·霍克《午夜之前》第二名 斯派克·琼斯《她》最佳动画:《艾特熊与赛娜鼠》第二名《起风了》最佳纪录片:《我们讲述的故事》第二名 《杀戮演绎》最佳外语长片:《阿黛尔的生活》第二名 《绝美之城》最佳配乐:本恩·本内特《醉乡民谣》最佳摄像:艾曼纽尔·卢贝兹基《地心引力》最佳剪辑:阿方索·卡隆、马克·桑格《地心引力》最佳艺术指导:K.K.巴莱特《她》 最佳影片:《少年时代》Boyhood第二名:《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最佳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少年时代》Boyhood第二名: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最佳男主角:汤姆-哈迪Tom Hardy-《洛克》Locke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鸟人》Birdman最佳女主角:帕特丽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少年时代》Boyhood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J.K. Simmons-《爆裂鼓手》Whiplash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鸟人》Birdman最佳女配角:阿伽塔-库雷斯扎Agata Kulesza-《艾达》Ida雷妮-罗素Rene Russo-《夜行者》Nightcrawler最佳外语片:《艾达》Ida《冬眠》Winter Sleep最佳剧本:《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鸟人》Birdman最佳纪录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生活本身》Life Itself最佳摄影:《鸟人》Birdman《透纳先生》Mr. Turner最佳动画片:《辉夜姬物语》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Kaguya《乐高大电影》The Lego Movie最佳电影音乐(并列):《性本恶》Inherent Vice《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最佳艺术指导:《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雪国列车》Snowpiercer最佳剪辑:《少年时代》Boyhood《布达佩斯大饭店》 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第二名:《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最佳导演: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第二名: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卡萝尔》Carol最佳女主角: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四十五周年》45 Years第二名: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布鲁克林》Brooklyn最佳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乔布斯》Steve Jobs第二名:格扎-罗格Géza Röhrig-《索尔之子》Son of Saul最佳女配角:艾丽西亚-维坎德Alicia Vikander-《机械姬》Ex Machina第二名:克丽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锡尔斯玛利亚》Clouds of Sils Maria最佳男配角:迈克尔-沙南Michael Shannon-《我想有个家》99 Homes第二名:马克-雷兰斯Mark Rylance-《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最佳剧本:《聚焦》Spotlight第二名:《失常》Anomalisa最佳摄影:《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第二名:《卡萝尔》Carol最佳剪辑:《大空头》The Big Short第二名:《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最佳外语片:《索尔之子》Son of Saul第二名:《聋哑部落》The Tribe最佳动画片:《失常》Anomalisa第二名:《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最佳纪录片:《艾米》Amy第二名:《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最佳原创音乐:《失常》Anomalisa、《卡萝尔》Carol第二名:《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最佳艺术指导:《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终身成就奖:安妮-科特斯Anne V. Coates(电影剪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