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 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5、你有自己
听吴忠豪教授的《语文课教什么》有感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
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
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到底怎么教 吴忠豪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课文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课文内容是可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这样的语文往往就没有语文味。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之为“鸟的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课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造成“课文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混淆的原因,从语文课程内部分析,一是由于这门学科综合性特点所致。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价值观教育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处理好这两项任务的关系。二是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给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凭经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从课程外部分析,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其直接后果是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