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耀篇

时间:2024-10-29 14:19:41编辑:阿星

据说刘伯温当年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否有此事?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师出何门?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有哪些依据?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而著称于世,向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和“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他写的预言如「烧饼歌」、「百字碑」等,准确的预言了从明初一直到今天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过去点油灯,现在点电灯)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预言, 也是刘伯温留给后人的。在民间,许多地方把刘伯温当作祖师爷来供奉。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个天津城,可知道天津城也叫做算盘城的就不多了。天津城墙东西长,南北短,俨然是一只大算盘。
  天津的算盘城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明朝时刘伯温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以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惟独南侧一马平川,好像营门大敞;又看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
  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实地查勘多日,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满意。可是提到筑城,有一件事叫他十分为难,那就是当时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这天夜里,已经鼓打三更,刘伯温心事重重,辗转不能入睡,便披衣出门,向外面悄然走去。走来走去,就走到了三岔河口以南的这个地方。
  这时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刘伯温心里静极了,静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一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就在这时候奇迹发生了。
  刘伯温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两三丈高,头上金盔,身上金甲,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看罢大吃一惊,本想转身退避,又一思忖:这位天神三更半夜坐在此处,定有用意,我倒要弄个明白。于是,他放轻脚步,围着金甲神绕了一圈儿,看了个仔细。只见这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盘,坐在那里坦然自若,不发一语。刘伯温正诧异之间,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眨眼间便无影无踪了。
  刘伯温惊异之中,似有所悟。
  第二天,刘伯温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挖着挖着,铁掀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上,当的一声。刘伯温叫大家小心,不可损伤挖着的东西。不一会儿,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
  这下建城有资金了,刘伯温大喜。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楼开四门,名为:“拱北”、“定南”、“镇东”、“安西”。接着以鼓楼为中心,在四周照着金甲神擎的算盘模样,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城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总长九里十八步,恰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又以鼓楼为中心,辟街四条,街的两端,一抵鼓楼,一抵城门 并在东门城基深处,埋放了一个十三位数的铁算盘,将上方的两个珠和下方的五个珠,全推到靠近中档处,取其“无尽数”的含意,以示这座城建成后,可以保持年代深远,永久存在。可是这座城地当九河下稍,经常发生洪水泛滥,城垣被淹。清雍正年间,天津盐商安尚义资助改建,城垣向西偏移,并加宽城基,缩短高度,使城既能守卫,又可防汛抗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次年将城拆除,发现在深处埋有一个铁算盘,算珠为“495”三位数,如果从1406年建城算起,到1901年拆城时止,实为495年。是不是刘伯温早有预测,到现在还是个难解之谜。


上一篇:佳人影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