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节目下线

时间:2024-10-30 06:06:42编辑:阿星

papi酱曾被广电下架整改,她的视频内容一般都是些什么?

papi酱的视频类似“脱口秀”,她大多以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中心进行各种吐槽。不得不承认papi酱的口才很牛,就算一个事件三天说不完,毫不夸张的说她可以三分钟说完,而且字字诛心,句句经典。但就是因为她太能说了,得罪了某些人,导致她的视频禁了。她真名叫姜逸磊,被大家称为第一网红,现在在表演系攻读研究生。当年的她凭借40多条原创短视频,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迅速蹿红各大平台,收获微博粉丝超1000万,在优酷等各个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过亿次,Papi酱的关注度有多高,光是新闻出来之后的一个小时,优酷视频点击量就增加了4万之多,可想而知大家对它的关注度。Papi酱太受欢迎了,以至于她没有时间去学技术性吐槽,所以她在自己最好的时候被国家广电总局盯上了。下令整改意味着过往的视频可能都得废了,以后吐槽也要勒紧舌头吐槽了。只恨太年轻,从来没红过,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红可能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已经有部分网友觉得papi酱的内容没有任何吸引力,而是靠一些非良性价值观和脏话来获取知名度。无论是广电总局对papi酱的批改,还是P2P融资平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都可以看出,国家还是要把消费者或者是投资人引导正确的道路上,让消费者有正确的娱乐导向,投资者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要盲目跟风,看清楚狂热背后那些隐藏的危机。

怎样看待 papi 酱遭广电总局下线整改

这种情况,我将之命名为:老子高兴。在已然发生过的种种里,广电总局最让人不能接受之处在于,从来都没拿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堂堂正正的放在桌面上,我丝毫不关心这背后涌动的力量和纠葛是什么,我只希望作为国家机器和口舌,要懂得最基本的体面。而显然,在拥有一双大粗腿的事实面前,这帮孙子根本不关心什么叫体面,他们唯一的标准就是,老子高兴。我们坐在台下看戏,看到的是一个奖罚不定,荣辱随机的荒诞现实。再重复一次,我不关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量和纠葛是什么,至少在表象上,我看到的是一帮孙子,不尊重任何规则,一拍大腿、一摸脑门、眉头一皱,于是计上心来。当人类文明陷入荒漠,只有猴子才会这么做事。讲个故事。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在那一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毫无保留的竭尽全力的,全方位的摧毁我们这些孩子。上课时回答问题,她认为你的举手的姿势不对,要被她指责,要重新举手,举十次,要被当中羞辱“你是残废吗?”在教室和走廊里走路,会被指责,不能走的快,因为会被她指责成“大马猴”,不能有一点懈怠,因为会被指责成“癞蛤蟆”等等。她唯一的行为指引就是,老子高兴。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懦弱的孩子在面临霸凌的时候,最让她感到绝望的不是挨打,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会挨打,因为那个对他挥拳头的凶神恶煞的胖子,对他出手的原因是,我就是看你不顺眼,就是想打你了,老子高兴。老子今天高兴,老子明天不高兴,老子后天也不知道自己高不高兴,当这些老子对于真正施暴的原因讳莫如深,只留下一个个高兴不高兴的诡异背影时,我们做任何努力哪怕是讨好都没有意义,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场荒诞的随机中。


papi酱为啥不火了

papi酱不火了主要是因为她自己营销失误。papi酱是一个非常火的网红,她的视频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看。但是,随着papi酱的大火,她受到关注就越来越高,大众对于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papi酱因为一直在节目里面表现的非常的女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生了孩子和男方姓,得到了很多的质疑。而且后来网友发现,papi酱受到的质疑其实是她自己买的通稿,想要借此事增大她的热度。她做出这样的事情真的让很多的网友非常气愤,所以,她的名声也就一落千丈。papi酱的介绍2007年,负责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健康时尚》栏目的前期编导及配音工作。2009年,出演话剧《独生女-让你任性》。2015年,开始在网上上传原创短视频。2016年,papi酱凭借以变声形式发布的原创视频内容而在网络上获得一定关注度。2016年,获得超级红人节微博十大视频红人奖。2017年,其参演的首部电影《妖铃铃》上映。2018年,正式担任百度App首席内容官。2019年,参与录制腾讯视频律政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

为什么papi酱不如以前逗逼了

罗振宇1200万战略投资papi酱,坊间也兴起了内容创业的春天来临之类的说法。其实,我的标题也算是依附热点,但是好在我仍然是在借现象谈自己的话题,于心还是没有愧疚的。恩,这是一篇关于解释效力的科普文章。  为什么papi酱不如以前逗逼了?   你们有没有觉得papi酱不如以前逗逼了?  papi酱刚刚拿到投资的时候,大部分文章都在分析她的蛰伏修炼和1200万的物超所值。最近,她先是被高层指出内容低俗,今天“处女拍”的内部关系网又被深挖,压力也陡然增大。除去这些跟我等屌丝没关系的商业运作,我最近这两天发现有人说papi的热度在下降,粉丝在流逝,朋友圈里还有人抱怨新出的视频越来越流于平淡,没有了之前的魔力。  其实,这种现象在内容创作领域非常普遍:  比如网红榜排名第三的天才小熊猫(我最喜欢的软文高手),前几篇软文简直让人笑的前仰后合,蛋疼的故事风格让我心甘情愿拜读广告贴,但近来原创作品很难再达到十万转载百万阅读的高度了;  再往前的日和配音,前五集风靡大学校园,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但后面的作品也热度骤减;  不谈恶搞作品,就说去年诞生的“营销奇人”李叫兽,最近的文章貌似也没有之前的文章启发性强(而且,内行看门道,他最近引论心理学理论的方法,就是我之前在《当有研究表明遇到别有用心》里提到的夸大解释效力——当然这是很多科普文章都会用的手段,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那篇文章)  就算不说网红IP,连我自己随便写些东西,都已经发现想出一个好的idea越来越难。  心理学研究好像也越来越难引发轰动了  现在心理系本科生的入门课本,大部分经典实验都来自几十年前,广为流传的理论也大多诞生于那个年代——比如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服从理论,责任分散效应,从众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这十年心理学的成果并不少,但很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21世纪以来,心理学的重大突破很多都是在研究工具和方法上的创新带来的,比如FMRI的大规模应用和通过网络大数据来研究社会心理,再有就是一些跨专业的研究取向,比如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突破。  但是,上面所说的那些科研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我觉得跟早期心理学研究相比,还是要逊色很多。对于我们这些算是刚入门的人,能让自己的研究不至于陷入“common sense”(好听点叫验证常识,难听点就是研究结果没价值)就已经不错了。  不只是心理学这个年轻的学科遇到了这种问题,现在很多领域都是越来越难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产生了。  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知乎上有一位答主谈到心理学最近少有突破性研究问世这种现象,他的大概意思就是前人做的都是搭建框架的工作,后面的人只能是在上面添砖加瓦。  我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在学科建立之初,一切现象都是待解释的状态,找切入点也很容易,而我们后来者,面临的情况是大方向性的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理论精确度尚有改进余地。  这里我就要谈谈解释效力的问题了。这个词其实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法,它本意是指一个自变量对解释因变量的方差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很多研究中我们的发现,有时一个变量就能解释方差的一大部分,之后每增加一个变量,模型的解释效力就会高一点点。如果把单个变量对于解释结果的贡献度排个序,“差不多”就成了一个碎石图↓


上一篇:分析检查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