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1、听话的家庭妇男上海男人实实惠惠,坚决跟着老婆的“步调”走到底,旗帜鲜明地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家庭妇男”。这个角色真不好当,要象鸟一样起得早;要象牛一样马力格做家务;要象狗一样对太太温柔体贴。2、穿戴名牌的“扎台型”男人上海人普遍好面子,上海的男人财不大,气是不敢粗的;气不粗,当也不能“短”。有钱的就去大店买正牌,那“囊中羞涩”的自也有他的购物渠道,只要你人还算长的登样,没准“淘”来的“名牌”还能唬弄过去。3、干净的娇汉子上海男人在这个方面经常被北方“大汉”斥为“矫情”,也就是做作的意思。但这一点却在女人中间非常受欢迎,就算是矫情,也好过整天和脖根耳后有“肥沃土壤”的男人一起出没。所以,把自己收拾得一尘不染兼香喷喷的男人肯定是上海男人。4、任劳任怨的“小男人”逛街,肯帮太太(或女友)拎包;一家子出门,肯抱小囡让太太坐着;“哄老婆”,肯在每个月仅有的零用钱里卡出一部分买首饰礼物;做孝子,肯将自己辛苦暗藏的私房钱取出一点给老娘。5、不肯出头的活络哥们儿上海男人不肯出头,特别不肯“强出头”。上海男人一定要“留得青山在”,绝不肯把自己当“柴”烧的。上海男人也讲“义气”,却绝对不会“意气用事”。上海男人说话“不够爽气”,从不见他们像北方的汉子拍胸脯说大话。
上海男人的优点和缺点
作为一个外地人,以前了解上海只能通过电视和一些来过上海的熟人的口头评价。
在我们老家,一些人觉得上海男人怕老婆,做事情小心翼翼地,没有什么男子汉气概。还有一些人说上海男人脑瓜子很灵光,数学好,会处理人际关系,永远不会让让自己吃亏。
对于这些对上海男人的评价,我半信半疑。直到我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后,才渐渐开始了解这个城市。
在和上海老板和上海同事们的接触中,我回想起以前在家听到的那些对上海男人的点评,开始觉得有点片面,有时候想到这些,也觉得挺有趣的。
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自己身边的上海男人们还是挺不错的。如果你是一个女生,相信上海男人身上的这几个优点,会吸引到你。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优点,或许涉及到个人的刻板印象。
优点1:听老婆话,会做饭
我上班的时候,项目组里有个30岁出头的上海人,他的老婆也是上海人。他有个口头禅是:我老婆说。这样经常把“我老婆说”挂在嘴边的,我们觉得挺有趣的,看来这个男人还是挺听老婆话的,会把老婆放在自己心中比较重要位置上。
此外,上海男人一般都很听父母的话。我有个同龄的上海朋友,他曾告诉我,他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自己洗碗。等到他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让他站在厨房一边,看爸爸妈妈是怎么做饭和烧菜的。这样看了几次后,自己就慢慢学着做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女人嫁给了上海男人,还是挺幸福的,自己累的时候可以让老公下个厨房,或者两个人一起在厨房里做菜,也别有一番浪漫的滋味。
优点2:脾气好,拎得清
这里的脾气好,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可能是上海话是属于吴语系的原因,听起来比较软绵,不像一些地方的方言,听起来声音比较粗,有点像在吵架。也不像一些偏南方小县城里的方言,听起来像“鸟语”。
第二,上海男人的脾气好,可能是从小受到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好,他们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会尊重人。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让他们的脾气会稍微温和一点。
当你评价一个上海男人时,如果被人家说成这个人“拎得清”,那是比较不错的评价了。
我在上海生活多年,我的一些上海同事们,经常会说“拎得清”、“拎不清”这两个词。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人脑子是不是灵活,是不是会变通,是不是智商和情商比较高的意思。
在我接触过的上海男人中,大部分男人还是拎得清的。他们经常对你笑脸相迎,看起来和和气气的,偶尔会生气,但是他们大多情况下的生气,只是就事论事。如果气头消了,也就没什么了。
优点3:会赚钱,也会享受生活
据我了解,我身边的几个上海男人还是挺会赚钱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优先选择金融行业。因为这个行业就是和钱打交道的,离钱越近的工作,相对来说也是最容易赚钱的。更有利的是,上海有个著名的陆家嘴金融圈,让上海男人拥有了更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上海男人也是会劈情操,懂得浪漫,会享受生活的一群人。
如果你和上海男人约会,他可以带你去外滩边的各种高档餐厅吃饭,看夜晚的黄浦江;也可以带你去徐家汇转一圈,各种买买买;还有上海市核心区域的梧桐林下,那里有各种欧式情调的小店,拍拍照,买买精致挂饰之类的,享受下二人世界。
优点4:见多识广,受教育水平较高
这一点,也是挺重要的。简单来说,他们从小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就拿英语来说,我当年到了初中一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课,而很多上海人,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了,有些更早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
现在有的小孩,不仅学英语,还学第二外语,比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等,这些在我老家的小城市来看,是比较超前的。老家那边的小孩子,如果能学好英语,他们的父母就挺满意了。
因为从小受的教育比较好,再加上他们就身处在国际大都市的环境下,从小见多识广,懂得做哪些事情对自己将来有利,去认识哪些朋友,能让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我大学毕业时,曾在一个培训学校做过短暂的班主任。当时有个老师和我说,上海高三的学生,除去出国留学的,很多都是报考上海本地的著名高校,比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上海人,在这里有父母和自己的人脉,如果去外地读大学,很可能会回上海工作,到时积累的人脉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所以,他们都看得比较远。
这么看来,上海男人的优点还不少。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时候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他的“缺点”。当我们在提到上海男人的缺点时,你想到了什么?
正如文中开头部分所说,在一些非上海人眼里,上海男人的精打细算,会让外人觉得过于精明。脾气好,在家听老婆的话,会被一些人认为性格略过于“软弱”,没有男子汉气概。
这些对上海男人的刻板“缺点”印象,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其实,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点个人的刻板印象。
想要改善自己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可能我们会和刻板印象一起生活下去。
我们可以试着用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在和每个人交往的时候,试着让自己做一个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人,当自己意识到有了刻板印象时,试着撕掉一些惯性标签。
为什么上海的男人是小男人?
环境因素、历史因素都造就了一辈辈的上海男人是小男人。很显然所谓“上海人都很怕老婆”的思维是从其他地方演变过来的。追根溯源,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产生这种印象,是因为不少上海家庭会让男人做饭、洗衣、倒垃圾,大部分人心中这是独属于妹子的活儿,再加上上海结婚所需的车房,就形成“什么都以女为尊”的刻板印象。总结一下,不是上海男人真的“不像男人”而是“上海男人不符合传统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当时的一份政府报告显示,截至1960年,已有77.58%的家庭主妇走出家庭,参与到了城市工作生活中。在那时,上海的妇女就业率为全国最高。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工作和家务的双重压力。对于女性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解放。加之国家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于是,丈夫们开始踏入厨房,为妻子分担家务劳动。虽然这时的家庭关系已经开始稍显不同,但是真正的变化是从1955年前后开始的。当时国家开始禁止食品自由贸易,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发行用于购买商品的各类票证。公共厨房文化出现1950年代,很多上海的国有单位,如学校、工厂,都盖起了员工宿舍。这些条件简陋的员工宿舍无法给每个家庭提供独立厨房,几家人只能共用一个厨房甚至走廊来做饭。大家一起在厨房和走廊做饭聊天,“公共厨房就变成一种文化了”。由于上海的住房紧缺,能有这样的住宿条件已属不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看到其他家里的丈夫做饭,妻子备菜,新搬入的家庭也就开始顺应着改变家庭分工。“在当时,男人越来越多地为妻子分担家务。这不仅仅是响应'男女平等'的号召,更多的是从宿舍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高峥在论文中写道。在受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上海,男性更容易接受女性在外工作,也更愿意为妻子分担家务劳动。而投入到家务活中的上海男性,也觉得自己在家庭事务中更有发言权了。高峥说:“男人并不把这当成是一种屈辱,而是觉得‘我显得更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