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

时间:2024-11-01 16:07:42编辑:阿星

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赏析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

【作者】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的是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的事情,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这篇《秋歌》,写的是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没有直接写爱情,却在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真挚情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首句【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秋风总是撩人愁绪的;



所以接下来诗人写道,【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两句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两个字,情思益见深长,此情之浓,不可遏止;



于是便有了结尾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一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尾两句,作为一首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从内容上来看,末尾两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古诗《子夜四时歌·秋歌》诗词注释与赏析

子夜四时歌①·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②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③。 【注释】 ①子夜四时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②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③千里光,指月光,意思是托月光寄情给千里外的人。 赏析 本诗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民歌。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秋歌》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怀念。前两句写秋风渲染气氛,后两句借明月直抒情思,意境高远。全诗虽无一句写女子的眼泪、叹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悲凉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的相思之情,风格哀怨缠绵。所以至今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扩展阅读:李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漒鳚鞯氖澜纾?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

上一篇:好运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