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说文解字

时间:2024-11-02 19:28:53编辑:阿星

简述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四书造字法?

1、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2、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3、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说话的。说话又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录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4、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数不胜数。“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用字的方法:转注法和假借法。5、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如原有一个“老”字,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了,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声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声字。6、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路才有着落的。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后”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由此可见,转注法和假借法并没有造出新字来。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许慎在《说文解字》是如何分析汉字结构的?

《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汉字结构,进而揭示其本意。但严格说,许慎只用了前四书。在释形时没有明确指出“此假借”、“此转注”,假借、转注应属用字法。一、象形象形字,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等说明。比如:1、象形:“气,云气也。象形。”2、象某形:“自,鼻也,象鼻形”3、象某某之形:“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4、从某某,象某某:“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二、指事指事字,常用“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从某”说明。比如:1、指事:“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2、象某某之形:“刃,刀也。象刀有刃之形。”3、从某,从某:“寸,十分也。从又,从一。”4、象某某:“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三、会意会意字,常常用“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省”、“从某,从某,某声”、“从某某,某亦声”、“从”带主谓句等来说明。比如:1、从某,从某:“伏,司也。从人,从犬。”;“望,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𡈼,𡈼,朝廷也。”2、从某某:“位,列。中庭之左右为之位。从人、立。”3、从某从某会意:“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4、从某从某省:“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5、从某从某,某(亦)声:“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四、形声形声字常用“从某,某声”、“从某省,某声”,“从,某省声”等等来说明。“从某,某声”是说半取形,半取声。“从某省”,是说取某字为形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某省声”是说取某字为声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转注是特殊的形声字,它的构形与一般形声字相同。假借没有产生新的形体,所以没有专用的析形述语。例如:1、从某,某(省)声:“放,逐也。从攴,方声”;“兹,艸”(草)木多益。从艸,丝省声。”2、从某从某,某亦声:“化,教行也。从七从人,七亦声。”

上一篇:赛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