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解析是什么?
影片讲述了一名积极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大学教授大卫戈尔因为涉嫌奸杀同伴而被判处死刑,女记者贝茜试图在死刑前最后三天查出真相的故事。大卫戈尔的一生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发行的悬疑片,由艾伦帕克执导,凯文史派西和凯特温斯莱特等主演,于2003年2月21日在美国上映。大卫戈尔的一生剧情简介,记者贝茜布鲁姆到监狱采访死刑犯大卫戈尔,大卫是位受人尊敬的大学哲学教授,也是一名死刑的坚决反对者,但却因被控谋杀面临死刑,贝茜在采访过程中对法庭的审判产生质疑,她决定亲自调查事情真相还大卫清白,原来大卫的一名女学生波琳爱上了大卫,企图和他发生关系。但遭到拒绝,为此女学生以强奸罪名起诉大卫,大卫虽然没有因此进监狱,但名誉尽毁,妻儿都离开了他,大卫终日酗酒,不久朋友康丝坦斯哈拉维遭人谋杀,种种证据都对他不利因而大卫被判谋杀且处以死刑,在死刑前最后三天,贝茜历经千辛万苦查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真相。
大卫戈尔的一生深度解析
《大卫·戈尔的一生》是个好故事,艾伦·帕克不是盖的。讨论的是死刑和殉理的热门话题。然而,这是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电影,看到最后,心情实在难以平静。电影中大卫戈尔架构的完美计划,让《泰坦尼克号》中惊艳全球的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女记者成为了他不折不扣的棋子,甚至最后千钧一发的拯救都是精心谋划的重要环节,然而女记者无论在识破计谋的前后皆心甘情愿地为这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奔波。因为对有的人而言,生命是靠着欲望而存在,死亡是绝对虚无的,是个体恒常的毁灭。另一些人坚信理想和正义是永恒的,愿意用信仰来抵消虚无,用信念来战胜毁灭。人们在二者之间的取舍,便造就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创造了无数的伟大与荒谬、奋起与沉沦。结尾,大卫戈尔用含冤而死表明心迹,他是最终的永恒的胜利者。
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幕后花絮
“死亡是一个礼物”大学哲学教授大卫·戈尔被处以死刑之前,对记者贝茜·布鲁姆说。24小时之后,大卫将被注射毒针死去,同时贝茜找到了案件的真相:大卫是无辜的,他安排了一切假象,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死刑冤案,以推动死刑的废除。故事发生在美国德州,基本的背景是:1977年,注射死亡被发明之后,因其与电椅、绞刑和毒气室相比不那么残酷,美国很多州又恢复了死刑——现在50个州中有38个州的刑法中有死刑,尤其在乔治·W·布什任德州州长期间,死刑案犯的数量剧增。据说,导演艾伦·帕克就是为了反对布什“坚决支持死刑”的态度而拍摄这部电影的。在故事的最表层,艾伦·帕克通过提供一个生动的死刑冤案,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在这点上几乎有点投机取巧),也阐述了反对死刑的一个比较常见的理由:法律是神圣的,但在现实中永远都是“人在审判另一个人”,人的审判注定是有限的,无法完全剔除偶然性的,是会犯错的。这种有限性不是死刑能承受的,因为死刑一旦执行(生命一旦被剥夺)就不可挽回。正如直接参与法国废除死刑的著名律师罗贝尔·巴丹戴尔所说,一个人的生命如此尊贵,是不应该被这种或那种偶然性所决定的。偶然性的存在显出了死刑判决的荒谬。“人对人的死刑,其实都是一种‘私刑’,因为上帝的审判属于上帝,但人间的法庭无法满足正义的绝对要求”。艾伦·帕克用大卫.戈尔的死来彰显人之审判的内在有限性。这一点类似于法国哲学家加缪在《局外人》中,通过一个游离于秩序的“局外人”之被判死刑来彰显秩序和审判之“荒谬”。在法庭上,“局外人”默尔索在母亲下葬时“竟然不哭”等“不寻常”的生活点滴都被严密地论述成为完整的“罪状”,成为死刑(该死)的依据。而这种严密与完整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已经被审判者的偶然道德偏好所渗透。对于大卫.戈尔,因为他背着“强奸犯”(因为学生的诬陷)的罪名,所以几乎没有人怀疑他杀人的罪状。这种“深信”同样是非理性的。除了冤案这一点,这部电影值得仔细玩味之处还在于:它对死刑存废所涉及的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两种“死亡观”及其矛盾的思考。这使得它避免成为空洞地肯定人的绝对生命权的道德宣传片,或者像《死囚漫步》那样简单地拥抱充满矛盾的基督教“博爱”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