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沉船的真实故事
这里要说的不是1998年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而是1958年默默无闻的《冰海沉船》,英文名字更能说明电影的主旨:《A Night to Remember》这部片子没有讲赚人眼泪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这艘永不沉没之船的沉没过程,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的众生态。话务员由于工作疏忽,没有及时给船长传达冰情报告,导致了这艘船撞上冰山。这段细节,完全可以作为管理学的经典教案,充分说明了一个小职员失职对一个大公司的影响。在沉船事件中,英国绅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让人由衷的赞叹,少数人表现出了原始的求生本能,遭人唾弃。在救援方面,有人拼死相救,有人隔岸观火。1500人遇难,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需要慢慢总结。
冰海沉船的影片评论
《冰海沉船》(ANight to Remember)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同名小说,故事从泰坦尼克号启航前,一直延续到整个沉船事件的善后,真实再现了“巨人殒落” 的完整过程。四十年后,好莱坞翻拍这部英国巨制,以恢宏的视觉特技效果和浪漫的古典爱情故事包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泰坦尼克号的热议。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一半属于好莱坞电影产业,而另一半当归功于这部《冰海沉船》。因为前者关于灾难场面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还原,完全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即便是人物性格、阶级性或涉及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等人文命题,也毫无新意的照搬了后者。不同于《泰坦尼克号》的双线交错的谋篇布局形式,《冰海沉船》按照事件发展时序叙事,强调影片的纪实性和还原历史的功能性。影片看起来规整、平衡,叙事不偏不倚且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归类于巴赞定义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范畴:“得体、均衡、形式和谐、尊重传统、模仿、不出风头、技术和冷静控制观众反应的观念。”在《冰海沉船》的拍摄年代,电影特技还未侵袭电影工业,也不足以支持导演在影片中去制造奇观,因此叙事重心自然落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始末之中了。影片在开始后13分钟,就用冰山警告电报为故事发展设下了悬念,而后频繁的电报情景更是交代了电报员何以错过重要电报的原因,整个社会的浮躁与自大一览无遗,为影片后半部分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另外,影片通过情节的层层推进,不遗余力地寻找那些细枝末节中所蕴藏的可能性,并让因果逻辑链条中的各个结点逐步显现出来,观众作为旁观者是全知的,也是冷静客观的。而在《泰坦尼克号》中,这些细节均被埋藏于爱情故事的明线之下,巨轮撞冰山的原因已不再是导演需要刻意探究的部分,而关键是如何展现出一个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随之而来的是两部影片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差别,《冰海沉船》整片节奏平静舒缓,大都采用固定镜头摄影,叙事过程中也尽量淡化事件中的戏剧成分,采用“罗生门”式多点多角度叙事手法,由点及面,力图完整还原沉船过程的全貌。而《泰坦尼克号》则洋溢着激情、意外和冲突,大量的运动镜头捕捉人、船和事件发展的动态结果,并放大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观众更多的被人物命运走向牵引,而沉船过程会被放在相对较次要的位置。当然,《冰海沉船》作为一部英国电影,也保持了欧洲电影较注重社会学意义和人文价值的传统,更多地关注各群体、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而并不频繁的介入个人命运情感的脉络走向。如很多时候,导演罗伊·贝克会将镜头对准英国社会的不同层次的个体,如蕾切德爵士夫人、教会的牧师还有底层的制造工人,虽然每个人都掠影匆匆,但整个社会的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尽收眼底。《泰坦尼克号》则吸取了前者对社会贫富差异、阶级意识和巨轮不断下降的场景的细节描绘,但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都具有相当的世俗特点和商业元素。《冰海沉船》中所强调的船舱等级或是人物阶层,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错位。身为贵族的蕾切德爵士夫人和女暴发户便是一个例子,前者高贵优雅,后者却总在众人之间炫耀自己的发家史(透着英国式的酸讽),两人在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然而在随后的故事进程中诡异的“殊途同归”了(两人上救生船时却表现出相同的阶级优越感),罗伊·贝克这种对阶级关系的透彻看法,被卡梅隆的新作所抛弃。他虽然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试图批判阶级文化和偏见(安排了露丝和杰克的爱情),但却通过一种跨阶级的爱情淡化了阶级差别的残酷性,以此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争取文化消费导向的认同。比如,作为上流社会成员的露丝,她内心却不认同自己的贵族身份,不顾母亲和未婚夫的阻挠,甘愿与末等舱的“下等人”杰克相恋,而不像大多数贵族那样,拒绝“自降身价”,拒绝放弃阶级性赋予的优越感。实际上,不论在哪个时代,这些都是阶级性中难以僭越的障碍。由此看来,《泰坦尼克号》要比《冰海沉船》更易讨好大众,也更具消费功能,而后者则站在社会学层面审视人和人的行为,更具反思功能。(文/故城原载于《看电影》2011年4月下刊)一句话评论TITANIC... The greatest sea drama in living memory told as it really happened!The night the unsinkable sank
冰海沉船的沉船过程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忘记带上望远镜,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11点40分,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个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许多乘客虽然逃离了船身,但因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时一起被吸进海内,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温而死。不少乘客的尸体未能寻回,他们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舱内活活淹死。落入水中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等待他们的是迅速的体温丧失,神经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们也被冻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紧紧扒住翻覆的2号救生艇。一直到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卡帕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 1912年4月18日,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冰海沉船的介绍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是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动作电影,改编自沃尔特 洛德的同名书籍《此夜永难忘》(A Night to Remember)肯尼斯·摩尔、霍纳尔·布莱克曼等参加演出。本片描写了1912年号称“永不沉没”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RMS.Titanic)的“处女航”因撞冰山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面貌。
泰坦尼克号就是 <冰海沉船> 是同一部电影吗?
不是同一部电影,《冰海沉船》是1958年拍摄的铁达尼号沉船灾难故事片旧版。这是一部载入史册的影片;本片描写了1912年号称“永不沉没”的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因撞冰山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面貌。《泰坦尼克号》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7年拍摄的一部史诗浪漫的灾难电影,由詹姆斯·卡梅隆创作、编辑、制作、导演及监制,好莱坞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出演。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萝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萝丝的感人故事。影片于1997年11月1日在东京首映。但讲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摘要】
泰坦尼克号就是 是同一部电影吗?【提问】
不是同一部电影,《冰海沉船》是1958年拍摄的铁达尼号沉船灾难故事片旧版。这是一部载入史册的影片;本片描写了1912年号称“永不沉没”的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因撞冰山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面貌。《泰坦尼克号》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7年拍摄的一部史诗浪漫的灾难电影,由詹姆斯·卡梅隆创作、编辑、制作、导演及监制,好莱坞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出演。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萝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萝丝的感人故事。影片于1997年11月1日在东京首映。但讲述的都是同一事件。【回答】
泰坦尼克号的沉船过程是否遵循了历史?
电影里面的沉船过程是相当遵照历史的~船的构造也是~
还有船员和乘客,多是当年真正存在的任务.
jack和rose的角色是虚构的,但是类似的故事也曾经在TITANIC上发生.
真实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时年60岁的艺术家爱德华·肯特和53岁的离异女作家兼记者海伦·邱吉尔·康迪。
1912年4月,素不相识的两人登上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驶往纽约的“泰坦尼克”号。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穷小子杰克和富家女露丝相似,爱德华和海伦相遇并一见钟情,多次在船上的豪华餐厅约会。
4月14日晚11时3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撞击就发生在我的船舱下部,巨大的冲力使我跌倒在地,舱门也被掀开”。
不久,爱德华找到海伦,要带着她逃生。由于救生艇数目不够,海伦和其他女乘客一起登上6号救生艇逃生,爱德华自己留在船上。永别之际,海伦交给爱德华一个银制小酒瓶和一张她母亲的袖珍画像,作为定情物。“他沉默地拿着我的礼物,站在”泰坦尼克“号的栏杆旁向我挥手告别。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海伦在日记中写道。
15日凌晨2时25分,爱德华和1500多名其他乘客一起,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冰冷大海,而海伦则作为700多名幸存乘客之一,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恐怖过程。
“倾斜的船身慢慢沉没,灯光一盏接一盏地滑入海水。船尾的空间越来越少,人们安静地等待着。再也没有无线电呼救声,也没有发射火箭求救。船上的人以超然的勇气等待死亡,没有尖叫和悲号,相反,所有人的恐惧和绝望全都化为一声沉重的呻吟。”
当爱德华的遗体从海中打捞出来后,其家人在他的夹克口袋里发现了海伦送给他的定情物,并在小酒瓶上发现一行题字“忠诚但不幸”———这行字正是海伦所在的“丘吉尔家族”的座右铭。根据这一线索,爱德华的妹妹夏洛特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年后找到了居住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海伦,并亲手将两件遗物交给她。
尘封94年后,海伦所写的这份36页“沉船日记”日前首次曝光。4月29日,该日记将和海伦赠给爱德华的遗物之一———其母亲的画像共同拍卖。另一件海伦赠给爱德华的遗物———银酒瓶已在去年10月以3.4万英镑高价被拍卖。据拍卖商估算,这两件物品的价格有望达到2.5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