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生为人》
《半生为人》的作者徐晓,封面内页写着当代作家,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作为一个完全不合格的读者,我承认我不认识她。但是我知道这本书里提到的北岛,史铁生,为她写序的刘瑜也有所耳闻。这么说来,与这些名人同处一个时代的徐晓也应当是个有故事的人。
但没想到她的故事有点伤感。
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永远的五月》《爱一个人能有多久》讲述的是徐晓和她早逝的丈夫周郿英的故事。
老周年幼时曾查出患有绝症,婚前就知晓实情的她还是毅然与之交往、相爱。婚后不久老周便开始一病不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以及累累债务全部压在徐晓一个人的肩上。
她是怎么撑过来的?
这就涉及到本书提到的他们的共同好友。
徐晓的精神支柱赵一凡,那个能拖着一条废腿,靠一双拐杖走遍北京的奇人。文革时期他便早有谋算,将大量书籍收集起来并且手抄备份。那段黑暗的时期也是从他手里流出地下文学作品以供文学青年们阅读。
史铁生,和徐晓在耳熟能详的地坛公园认识的作家,从这里可以一窥这位作家的生平。
北岛,这位我只闻其名不曾拜读过作品的诗人,朦胧派代表诗人。
还有我更加不熟悉的李南、刘迪、刘羽、芒克、万之等等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失个性与才华,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他们因文学聚在一起,因为那份颇具影响力的诗刊《今天》走到一起。
在老周病情不显时,这些文学青年常以徐晓两人的家为“办公室”,谈天谈地谈文学。老周病倒之后,他们和徐晓则轮班制照顾病人,徐晓就是这么撑过许多年的。
看过这本书常常使我产生强烈的割裂感,似乎那个年代的人与我们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时代的不同,真的会让差异显得如此巨大吗?
处于文革时期的文青所面临的显然不止于此。他们的友谊也经历着猜疑与背叛。
书中第三个故事是一段有关监狱的往事。起于不知谁人告密,牵连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亲人间的问候也止于小心的眼神示意,便使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难能可贵。
合上整本书,这意味着我竟然读完了徐晓坎坷的前半生。200多页真实的经历,混合着她的心酸和洒脱,她对文学的赤诚和对友人的感激与追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非虚构文学,希望看过我这篇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的读者,不要因为我无甚墨水的笔触而生出反感之意。
《半生为人》
“我曾经以为,死亡使我懂得了生命和爱。但是当我牵着幼小的儿子站在丈夫的遗体前、陵墓前,当死亡的事实离我越来越遥远,而死者的存在却离我越来越切近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需要你付出毕生的代价去体验。有所体验就够了,你甚至不要指望能把它们搞懂。 时间并不能淡化一切。事实上,一个曾占据过你生命的人不是别的,他是你的蓝天,你的阳光,你的空气。一旦失去,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可以弥补。他将覆盖着你的生命,直到永远……”
这本书是我在读书馆偶然发现的,乍看书名,不禁被它的沉重所吸引,于是它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年过半百,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经历人世间的苦难后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不巧这是一本散文书,我以前一直觉得散文没有意思,歌功颂德没有实际意义,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就爱上了散文,可能因为这本书里有我想要的东西。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作者徐晓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文化人的思想和生活。那个年代的人,总有着不一样得执着。他们把义气看的很重,所有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都是大事。
我佩服这位女性,她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爱情来得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在知道男友身患病症的情况下,还与他结婚生子,并在丈夫死后独自一人扶养亲儿,她的辛酸不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所有的悲伤都被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只留下一丝淡淡的哀伤。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似乎都没给她带来幸福,但她却乐在其中。她用她走过的岁月,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叙说生活。
她的经历,不可能复制,那个时代已不复存在,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有更多理想等着我们去实现。我们这个时代,有着不一样的气氛,我们看着过去的人瞻仰未来。尽管我们每个人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我们团结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力量,每个人都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强大。心里默念我们要为这个时代而活。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你所能做的就是珍惜你所拥有的,做好你能做的,然后坦然的接受上天派给你的苦难。上帝说,每个人的幸福值和灾难值都是固定的,你现在多承受一点,将来就少受一点罪。
有时候放弃比得到更可贵,有舍才有得,也许下个路口就是另一番景象。
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成熟的善良.是什么意思
知道了人情世故,但是却保持热情待人,这话应该是形容生活的句子。其他形容生活诗句:《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原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二、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钱勰在元祐三年(1088)九月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1090)又徙知瀛洲,于次年春赴任启行,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世俗中的道理而不去变得世俗,才是保持内心你善良的成熟。解释:说做人要懂得为人处世道理,通晓人情世故,但并不会因此就奸滑世故,只知溜须拍马。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扩展资料:善良,(人人)向上提升为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为良。合起来,善良的意思是,人人具备的、向上提升的本质本性。人在自我向上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必定利于他人、利于众生而被众口所赞颂,立成品;此同时,其若自愿舍去其品积累所得(功、名、利、禄等)的回报、反馈社会,即积累成德。此品德,是人遵循自己本心本性中善的方向与良的能力,而得的综合体现。如果,具有善之心而缺乏良之行,即为伪善;具有良之判断而不行善之方向,是为假善以莠,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