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效应

时间:2024-11-04 23:20:23编辑:阿星

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
  二是缺乏责任感。一个人只要与大众联系在一起,他的行为和活动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与行动相应的责任就不必由自己一个人负责。因此,从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逃避自己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影响从众的因素很多,除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外,还有:
  群体规模:群体人数越多,发生从众的可能性或者说从众的量便越大;
  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群体意见越一致,从众量越大,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便会导致从众量的下降;
  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难度越大,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便越大,反之则从众量小;
  个性特点个人能力和自信心强的人从众的可能性小,否则从众可能性便大;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否则便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为什么学生的从众行为如此严重?

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本来大家可能都只要付出70%的努力就能拿到奖励,但是有的人偏偏付出了80%甚至更多的努力,最后导致大家都几乎要付出100%的努力才能拿到奖励。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用心理学知识解释一下吗?“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上一篇:无尽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