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识陈近南 自称英雄也枉然
原文是“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出自金庸的《鹿鼎记》短短14个字,非但揭示出陈近南在江湖中的崇高声誉,更是激发了人们对这个英雄的无限向往。因为多数人都怀着景仰之心想见识一下这个大英雄到底是如何了得;而小有一些作为的人更是想借此印证自己已经跨入英雄的行列;还有些不服气的人摩拳擦掌想要取代陈近南的大英雄地位…… 尽管心态各异,但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在鹿鼎记的江湖中,头号英雄非陈近南莫属。而陈近南确实也有自己独到的魅力,我们不妨从这些文字中来赏析一下这位大英雄: 在顾炎武等人遇难时,陈近南第一次出场:“一个三十来岁的书生现身舱口,负手背后,脸露微笑。”紧接着在谈笑间,欲谋害顾炎武等人的清兵灰飞烟灭。尽管对手实力不是很强,但是陈近南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位大英雄的魅力:平和自信,气度非凡,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简直就是儒与侠的完美结合,无怪乎年仅三十便能征服整个江湖! 当陈近南再一次登场时,以是六年之后,这次出场,形象又比第一次高大出不少,因为这次是通过我们的主角小无赖韦小宝的眼睛里看到的这位大英雄:“韦小宝微微仰头向他瞧去,见这人神色和蔼,但目光如电,直射过来,不由 得吃了一惊,双膝一曲,便即拜倒。”“韦小宝本来脸皮甚厚,倘若旁人如此称赞,便即跟着自吹自擂一番,但在这位不怒自威的总舵主面前,竟然讷讷的不能出口。” 小宝是何许人物?居然他看到陈近南会有如此感觉,只能说明了一点,陈近南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 别说小宝,甚至连作为读者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有种震撼的感觉,都在拼命的想象陈近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说句让大家嘲笑的话,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总理,英气逼人,看着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正义感! 而陈近南在小说中的作为,也和我们的总理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整个小说中的陈近南,都很忙碌,忙得没时间教韦小宝功夫,忙得自己头上白发频增,忙着为汉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忙着化解郑氏集团内部的小人暗算,忙着维系一个快要垮掉懂得烂摊子……而偏偏他最大的对手,康熙皇帝,又是一个精明干练之人,其手下兵强马壮相对团结,占尽了绝对上风。 这样的局面和当年诸葛亮所面对的形势非常相似,根本都没有什么胜算可言。或许陈近南比谁都明白这个形势,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的就是一种信仰,一种中华民族魂中的不屈的精神,这又加重了我对他的尊重。我甚至猜想,陈近南恐怕早就准备好了马革裹尸而还,以满腔热血化做对他曾经的国家的忠诚! 可以说,陈近南的形象已经远远压倒了全书的主角小宝,然而他毕竟不是圣人,他毕竟有自己的弱点,他最后的结局,便是结束在了自己最大的弱点之上,他错误的把郑家所有人都当成了国姓爷——郑成功。 陈近南死了,死在了郑家后人郑克爽的偷袭之下,死得莫名其妙,死得不清不楚,历经多少武林的腥风血雨,历经了多少沙场鏖兵,他都活得尚好,最后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剑下。
本人不识陈近南 自称英雄也枉然
“平生不识陈近南,自称英雄也枉然在”的高山仰止,还是不过一郑氏家臣的迂腐不化?《碧血剑》中张朝唐为袁崇焕写下“黄龙未捣,武穆蒙冤。汉祚待复,诸葛星殒。呜呼痛哉,伏维尚飨。”令袁的部将激动不已,武侯武穆固然功绩丰伟,但他们那种忠心报国换来壮志未酬的悲剧也已上升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集体情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残酷事实谁人不知,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前赴后继又可曾断绝?陈近南何尝不知郑成功的缺点,郑家的危机重重,反清复明事已不可为,但报着“鸟生鱼汤”的圣王情结和武侯武穆的悲剧情结,陈近南知其不可而为之。更何况陈近南们的反清复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身民族文明的坚持和继续。金庸在论韦小宝中说韦身上代表了中国人适应性强和讲义气的两个优点。但中国人如果仅仅是适应性强,没有仁人志士们那种“留发不留头”的杀身成仁并执着坚韧地坚持和继续着代代相传的文明的话,那中华文明恐怕早已不复存在了。《鹿鼎记》结尾之处金庸借韦小宝之口反驳了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后来读到顾炎武的那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以及那句“亡国不可以亡天下”忽然发觉金庸的辩驳未免浅薄了些。王朝和国家可以被征服,但民族的文明和精神怎能被征服?捍卫集体文明的舍身取义的壮烈与九死不悔的执着又怎能被抹杀?“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台湾诸葛亮”果然有武侯遗风。故此语为佳品。
此女只应天上有,为何花落在人间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人间难得几回闻。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原本是出自杜甫的赠花卿,年代唐,体裁七绝。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后来被人们改的成了,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奈何花落至人间。翻译一下就是,这样的女子应该天上才会有,人间难得遇见几回,奈何花落到了人间。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释义,这个女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很难听闻到这样仙女般的人物。此女只应天上有这句是说这个女子长的非常的奇特,和仙女一般就像仙女下凡一样,这样美丽漂亮清纯的女子,为什么在人间出现呢。就像贾宝玉见到了林黛玉之后,那种惊艳的感觉,他说道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林妹妹就是天上的一颗美妙的小草,而贾宝玉是天上的一块美玉,他们来到了人间,成就了一段悲苦的爱情。
此女只应天上有,为何花落在人间,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改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话译文: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