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盟

时间:2024-11-06 20:18:21编辑:阿星

汉高祖刘邦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是什么?

白马之盟的内容,分散于《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史记·高祖功臣后者年表》《史记·吕太后本纪》等篇章中,其订立时间大约在汉高祖晚年,订立地点不详,参与者除汉高祖刘邦外,当有王陵、周勃、陈平等大功臣,其主要内容有两条,“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其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是白马之盟最为重要的一条,吕后刚刚称制,丞相王陵便以此来抵制吕后大封诸吕,吕后去世前,也拿这一条来嘱咐吕氏族人小心谨慎。这一条盟誓着重强调了刘氏之尊贵。刘氏之尊贵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天子为刘氏子孙,更准确地说,当为刘邦的子孙,而不能是刘邦的兄弟刘伯、刘仲、刘交、刘泽等人的子孙;第二,白马之盟以后,只有刘氏子孙方可被立为诸侯王,张敖、藏荼、韩王信、卢绾等失了王位的诸侯的后代,再怎么有大功,也不可能被立为诸侯王了;第三,非刘氏者,无功不侯,但即便有功,封千户还是万户,也得由刘氏天子来定夺,自立为侯可不中。如果有人违背白马之盟,要如何呢?刘邦说了,你们虽为人臣,但手握权柄,一旦有人违背这一盟誓,你们便可以发挥你们的优势,搞串联,消灭违背白马之盟的人。哪个人像陈豨一样自立为王,你们就要追随在刘氏天子左右,一起把那个学陈豨的人给干掉,哪个人没有功劳却事实上有了侯爵,你们就把他给诛杀了。其二,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这一条主要强调了利益共同体,刘氏为天子为诸侯王,功臣为侯,是切蛋糕,刘氏首功,分走最大的一块蛋糕,功臣们的功劳不及刘氏,按照功劳大小,依次拿走大小不等的其他蛋糕。只要山河如故国泰民安,这时候分到的蛋糕就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传至子孙后代。白马之盟的两条内容,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为刘氏的无比尊贵,若天下都认同这一点,便可以使刘氏永为天子,从根子上杜绝吕后称制、王莽篡汉、曹魏代刘一类的事情发生,其二强调了有权有势者都和刘氏为利益共同体,刘氏或有权有势者利益受损时,大家要共同进退,若天下都认同这一点,汉朝的江山便能山河永固。其三,白马之盟只是大体被执行,同时也一直被破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汉孝惠帝刚刚驾崩,就发生了白马之盟解决不了的难题,吕太后欲王诸吕。对于这个问题,被刘邦评价为“少戆(即稍微愚而刚直)”的王陵就直接表达了否定态度,王陵否定的理由也很简单,“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虽吕后为刘邦正后,但刘是刘,吕是吕,刘、吕仍旧不能混同,而周勃、陈平则持不同意见,在周、陈眼中,规则是上位者制定的,昔日,刘邦为帝,大封昆弟子侄,今日吕太后称制,虽无天子之名但有天子之实,自然也可以像当年的刘邦一样,大封诸吕。两种意见都不能说是错。王陵认死理,先秦时,王陵与刘邦俱在沛县,刘邦拿王陵当兄长一样侍奉,陈胜吴广带头的秦末起义爆发,刘邦被推举为沛县首领,王陵接受不了地位上的变故,不服,其后很久都不愿意追随刘邦,直到母亲被项羽逼死,王陵势力小,才不得不选择跟着刘邦,刘邦、萧何、曹参等人相继过世,王陵因为资格老,成了新的丞相,位极人臣,像当年不愿承认刘邦时一样不愿承认吕太后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在吕太后刚要大封诸吕时,王陵就跳出来反对。周、陈则更灵活,尤其是陈平,曾被周勃评价为“反复之臣”,先后追随后魏王咎、霸王项羽,后来害怕项羽诛杀,才在好友魏毋知的推荐下到了汉营,在被周勃到刘邦面前说了一通坏话后,陈平又想离开汉营,对于陈平来说,给谁做臣无所谓,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中,所以在吕太后薨逝后,陈平又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刘氏诸侯王的一边,拥立代王刘恒为新君。正因为他们更灵活,所以他们才会找到白马之盟乃是上位者制定的这一漏洞,表示既然吕太后已经上位,吕太后自然可以像刘邦大封诸刘一样大封诸吕。这是功臣们不遵守白马之盟的一大例证。其实,何止是功臣呢,刘氏天子也没遵守白马之盟啊。刘邦订立白马之盟的时间不详,推测为汉高祖过世前,当时的非刘氏诸侯王只剩下长沙王和南越王、闽越王了。一些人并不拿南越王、闽越王当诸侯王来看,这是不对的,刘邦在汉五年也就是即皇帝位那一年,就立越王勾践之后无诸为闽越王,虽是东越,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外族,但毕竟也臣服于刘邦,刘邦也立人家为王了,怎么就不能算诸侯王呢?同样的,自立为南越王的赵佗在汉十一年归汉,汉高祖遣陆贾赴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怎么南越就不算诸侯王了?在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后的十年也就是汉孝惠帝三年,汉孝惠帝又立同为越王勾践之后的摇为东海王。这不就是在白马之盟后立非刘氏为王吗?至于说无功或者准确说无军功而封侯者,更不少了,汉孝惠帝刘盈的儿子中,刘山被封为襄阳侯,刘朝为轵侯,刘武为壶关侯,这些个小娃娃,哪个有军功?还有汉文帝的舅舅薄昭,也没什么功劳,还不是被封侯了?综上,白马之盟终两汉四百年,虽被大体执行,但也一直都被破坏着。

求问什么是白马盟誓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下,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起因】楚汉相争时,刘邦藉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後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但其却对异姓诸侯王心存疑虑,害怕其谋反,危及自己的江山,於是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以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例,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後即改封其为楚王,使其离开根据地齐地,并於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候,最後藉吕后之手斩杀韩信。其後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其将异姓诸王清灭後,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然而随着吕后势力日大,其担忧汉室江山被吕氏夺去,因此在其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以策万全。【结果】刘邦驾崩後,吕后要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对,但是左丞相陈平、绦侯周勃认为吕后此举并无不可,结果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吕氏的诸侯王直至吕后死後才被废。在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权,被封为假皇帝,最後篡汉,将此盟约撕毁。其後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此盟约再被重提。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称魏王,其後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并篡汉称帝後,白马之盟才被彻底撕毁。终汉之世「非刘氏不王」这个祖训除了在上述的三个时期以外,都被严格地遵守,因此可见此盟约对汉代皇帝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作用】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於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汉文帝时,先後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胜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後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刘邦白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为训言留下。


刘邦是什么时候和属下订立白马之盟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消灭了那些异姓王之后和属下订立了白马之盟,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汉朝的江山能够始终姓刘,防止被别人篡夺过去。 公元前195年,刘邦拖着病重的身体,将大臣跟吕后等召集在一起,并杀死了一匹白马,跟这些大臣们订立了盟约,双方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在订立了白马之盟一个月之后,刘邦就撒手人寰,很多人都觉得当时刘邦已经消灭掉了几个异姓王,天下都已经被刘姓的郡王所掌握,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当时的情形时刘邦身体已经逐渐不支,而吕后的权力越来越大,刘邦担心在自己去世之后,吕后很可能会取而代之,立自己家的人为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刘邦才召集群臣订下了白马之盟。不过精通政治的刘邦自然非常明白,单单靠着一个简单的盟约就让别人对权力的宝座停止觊觎之心,简直是痴人妄想。但是刘邦依然坚持订立这个盟约,其真实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制约吕后,这个盟约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能够保证在日后有人篡位时,别人有攻击篡位者的正当理由跟口号。白马之盟也的确起到了这个的作用,甚至远远大于这个作用。由于这个盟约深入人心,使得百姓觉得姓刘的当皇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汉朝的历史上,出现篡位者,靠着这个口号讨伐篡位者的人非常多。这也是刘邦的精明之处,仅仅通过一个盟约就能震慑那些想要谋朝篡位的人,可以说用最简单的成本实现了最大化的收益。你知道刘邦是什么时候和属下订立白马之盟的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上一篇:交公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