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问银河》教学反思一 《鹬蚌相争》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在备课时我回忆起了孙老师执教的《学弈》一课,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效果很好,我也进行了尝试。 文言文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同时我也发现了音乐是充满感染力的,音乐能使使同学们投入到文章中去读得有声有色。 《问银河》教学反思二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渴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面环节设计好以后,我想让学生在学完这篇寓言后,更进一步体会鹬蚌相争的后果,进而体会出故事的寓意。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追问:怎样他们才不会争?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三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精炼短小,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课文生动形象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文末又说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懂课文问题不大,但在领悟寓意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即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方法进行学习,即读文——明意——理解词句——再读文——领会寓意。一节课下来,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学规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了“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没费一点住力气”、“一齐捉住”等词。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说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学说得不全面,有的同学不能用总结性的语言来描述。我正准备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不对,鹬的嘴巴都让蚌给夹住了,怎么能说话呢?”此问题一提出,班里像炸开的锅,很多同学也纷纷说:对,它们两个都不能说话了,因为它们的嘴巴互相夹着。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我想也对。这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这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我迅即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是人家编出来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你们有谁能听见鹬和蚌在说话?别说它们嘴夹住了,就算它们嘴没被夹着,说起话来你们也听不见”“人们是看到它们互相夹住而想象到它们当时可能发生的争论”“就算它们当时说不出,可它们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要不它们怎么死夹住不放?”……看到同学们这么有见解的回答,我非常高兴,立即对同学们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扬…… 这节课虽然顺利结束了,但我心里总不平静,因为今天不但是我给同学们上一课,也是同学们给我上了一课。 《问银河》教学反思四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 、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浅谈《怎样评课: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心得与体会
毛楼小学:童 美 读了《怎样评课: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一文,感触颇多,收益匪浅,下面我就读了该篇文章后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与体会。 如何评价一堂课,过去我们常用什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等标准来衡量。这些标准的评课的确有它的优点:(1)客观性。评课标准是统一的,使得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评课的客观公正性;(2)可比性。每个具体指标都赋有相应的分值,只要将课题上观察到得教学行为与评价指标作对照就可获得被评教师的得分,用分数多少判定课的好坏,教师之间相互比较时清楚明确,不容争辩。教学时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活动,上述评课标准对教学有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有助于教师尽快走上“正轨”,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低效性,但这种“标准式”评课也有明显的弊端,它表现在:(1)机械性。教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是反映而是消除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何况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是难以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的。因此,它是一种简单化与机械化的做法。(2)片面性。它们主要关注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措施,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焦点集中在教师的教以及学生对材料的掌握程度上,而对学生的学及多方面发展重视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思想做了反思,并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把教学活动看作自主探究与积极交往的过程。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在逐渐减少,积极参与、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现象逐渐增多。面对课堂上的这种变化,许多教师或评课者放弃传统“标准”式评课标准,转而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评析。因而与传统”标准“式评课相比,当前的“理念”式评课的确有它的优点:(1)人性化。评课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时的看法与感受,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提到的问题是否被解决,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情感是否得到尊重,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开放性。多样的理念为评课提供了多种视角,有利于关注到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及教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体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也许正因为“理念”式评课的上述优点及导向作用,当今的课堂教学得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不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了发展,“理念”式评价并不能让人信服,而且由于理念的抽象性与理解上的差异性,这种评价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1)主观性。评课者基于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或观摩时的感受作评价,往往挑选有利的方面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对其他方面则避而不谈,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2)不可比性。由于理念的多样性与评课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使得评课者眼中的每一节课都是独特的,即使同一内容的课也是如此,他们没有可比性,因而也无法区分优劣。显然,“理念”式评课的导向作用是散漫的,既可能使教学走向丰富,也可能使教师感到迷茫。 显然,从评价目的来看,“理念”式比“标准”式更符合这一要求。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在考查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情况,属于过程取向的评价。只是它太模糊、笼统,不像“标准”式评课那样客观便于操作,缺乏获取数据的观测点和维度。为把当前“理念”式评课推向深入,我们可以用矛盾分析法进行评课,矛盾分析法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中心,使评课能兼顾过程与结果,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有助于把“理念”式评课落到实处,使之成为最合理的评价方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习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习,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习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习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习。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2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 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鹬蚌相争》教学片段精编
《鹬蚌相争》一文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文章描写了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的小故事,说明了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言语表达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教学片段】 师:懂了,好。光说不练假把式,能说会练真把式。你们说,鹬和蚌被渔夫捉到笼子里之后,这个故事结束了吧? 生:没有。 师:结束了吧? 生:没有。 师:没结束。鹬和蚌被渔夫捉到笼子里之后,我想它们还会吵架。鹬肯定会说,都怪你!都怪你!蚌肯定会说,都怪你!都怪你!两个人再吵一架。然后呢,渔夫听到它们的话之后,渔夫会说,你们啊,太傻了!然后跟他们说一句讲道理的话。讲道理的话懂吧?懂不懂? (课件出示: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篓子里。) 鹬说:“都怪你!都怪你! !”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 !” 渔夫说:“你们啊,太傻了! !”) 师:来,我们拿起笔来,拿起笔来,自己来写,简单一点,这个(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篓子里。)你就不用写了。你就写个鹬说,然后“都怪你!都怪你!”不用抄也行。然后,后面。开始写它们吵架的话,待会说的时候加上去就行了。写鹬和蚌的对话,但是记住了鹬和蚌的话有要求,第一个是要说狠话的,第二个要用短句的,第三个它们要针锋相对的。待会我们读的时候看看你合不合要求。然后渔夫的话,我们来写一句讲道理的话。 生:(写话练习)。 师:(巡视班级)。 师:好,我们停下来,有的同学没写完,我们一边讨论一边修改,先停下来,我们来讨论鹬和蚌的话,吵架的话,谁写完了,举手,我们来念一下。好,这位同学来念一下,我们大家的评价标准,第一,他要说什么话? 生:狠话。 师:第二个要是什么句? 生:短句。 师:第三叫什么? 生:针锋相对。 师:好,你来念,鹬说—— 生1:鹬说:“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 师:对起来没有?有四个字相对,它说夹我的嘴,它就说啄我的肉,是不是对起来的,是的,就这么往下念,不错,还有吗?来,你说。 生2:鹬说:“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 师:你跟她完全一样啊,是吧?来,有没有不一样的,还有没有同学不一样的,不会全班同学都写一样吧?我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你来说。 生3:鹬说:“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不让我飞!”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不让我回海里!” 师:好的,给他鼓鼓掌。你说。 生4:“都怪你!都怪你!非要夹我的嘴不放!这下可好了吧!” “都怪你!都怪你!非要吃了我!这下可好了吧!” 师:好的,给他鼓鼓掌,这下你得意了吧。 师:你说。随便啊! 生5:“都怪你!都怪你!不是你这个老东西夹住我的嘴!” 师:这个老东西是干嘛的,哦,说的是狠话,是骂人的狠话,不是我们骂人,是鹬骂人。 生5:“都怪你!都怪你!要不是你这个老不死的啄我的肉!” 师:你这个小东西,要不是你夹我的嘴,怎样? 生5:我早就跑海里了。 师:对,好的,你说。 生6:“都怪你!都怪你!要不是你夹住我的嘴,我们就不会被渔夫捉住了!” 师:蚌说—— 生6:“都怪你!都怪你!要不是你要吃我的肉,我才不会夹你的嘴呢!” 师:好的,这样吧,我们提高一下难度啊,谁来跟我吵,就是你要反应快,这边我说完以后,你们要马上还我,跟我句式差不多,针锋相对的还我,你们先选一个反应最快的。(没人举手) 都是胆小鬼啊,哪个同学,他说呢可以的,你来试试,站起来,给大家看看,开始了。 师:都怪你!都怪你!夹我嘴!夹我嘴!现在你开心了吧! 生1:都怪你!都怪你!吃我肉!吃我肉!现在你开心了吧! 师:现在你也开心了吧。 生1:现在你也开心了吧。 师:鼓掌。 (生鼓掌) 师:你看,我说夹我嘴,夹我嘴,说两个,他说吃我肉,吃我肉,说两个,现在你也开心了吧,反应很快啊!好,你来说。 师:我想想怎么说啊。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还想饿死我,现在你死定了吧! 生2:都怪你!都怪你!吃我的肉,还想干死我。 师:现在你也—— 生2:现在你也死定了吧 师:你这也叫吵架啊,我再说一遍。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还想饿死我,现在你死定了吧! 生2: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还想干死我,现在你也死定了吧! 师:鼓掌。 (生鼓掌) 师:你干嘛,你还要跟我来是吧?跟我吵架。 “都怪你!都怪你!夹我嘴!夹我嘴!渔夫肯定把你烤了吃!” 生3:都怪你!都怪你!啄我肉!渔夫...... 师:啄我肉!啄我肉!两个 生3:啄我肉!啄我肉!渔夫肯定把你烤了吃! 师:好,你站起来(走到生1旁边,示意生2站起来),你跟她吵,谁先说,先说的人占便宜,随便你怎么说都行,后说的人要听人家的,然后对起来,谁先说? 生1:都怪你,都怪你....... 师:你是鹬。 生1: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现在谁也逃不了。 生2: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现在咱们都死定了。 师:好,她们两个还不错,对起来了,请坐。 (师走到生3旁边) 师:你跟人家吵过吗?(生3指生4),跟他吵,你们两个吵过吗? 生3:吵过 师:吵过就有经验了 生3:都怪你,都怪你,夹我的嘴,大肥蚌,开心了吧! 师:大肥蚌,这下你开心了吧! 生4: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这下—— 师:他叫鹬,你叫大肥蚌 生4: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长颈鹿—— 师:什么长颈鹿,长脖子长腿,明白了吧,他说你大肥蚌。 生4: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大肥蚌—— 师:你叫他长嘴鹬。 生4: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长嘴鹬,这下你也死定了。 师:对了,好的,(走到生5旁边)你说(生6),女士优先啊。说吧。 生6:都怪你,都怪你,夹住我的嘴,害我没好果子吃。 师:你这个死蚌,你要放狠话,你(生5)说她 生5:都怪你,都怪你,啄我的肉,害得我没好果子吃,你这个长嘴鹬。 师:死鹬。 师:好,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对不对,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说的话必须第一条—— 生:狠话。 师:第二条—— 生:短话。 师:第三条是—— 生:针锋相对。 师:好的,渔夫的话谁说,你说,渔夫说:“你们啊太傻了!” 说—— 生1:(没说话) 师:没话啊,渔夫怎么说的,你说。 生2:(没说话) 师:这个同学怎么这样啊,一般上课的时候是这样的,老师教导你去偷,你要偷听,有的同学在下面已经打电话了,这个同学也不知道偷听,偷听到了也不说,而且有的同学也不知道打电话,你们不知道互相帮助吗,来,下面我来看看谁会打电话,来说渔夫的话,谁来?不一定是写好的,想好的也可以说,你说。 生3:你们啊太傻了!两者之间争来争去,第三者会占了便宜。 师:哦,她告诉我们,你们两个争来争去,人家会占了便宜,对不对? 生:对。 师:这就叫讲道理,我们来总结一下,叫做争来争去,他人得利。来,拿着粉笔,写到黑板上。(生3板书) 师:再找一个,你接着说。 生4:(没说话) 师:你说:“你们啊太傻了!”说一句话 生4:(没说话) 师:那我来问你,鹬和蚌争来争去,最后,鹬和蚌都受到了伤害,那个词语叫什么?两败—— 生:两败俱伤。 师:来,写到黑板上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生4板书)你说。 生5: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这样争来争去,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师:好的,你来说。 生6:你们啊太傻了!双方争斗,第三方必得利。 师:说过的不说,你说。 生7:你们啊太傻了!不懂得团结。 师:对,不懂得相互团结,写上“相互团结”。(生7板书)你说。 生8:你们啊太傻了!应该互相谦让。 师:谦让,把“互相谦让”写上去。(生8板书)谁还有不一样的,继续说。你说。 生9:你们啊太傻了!应该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写上“互相合作”。(生9板书)还有吗?没有啦? 就把关键词语写上就行了 (生在黑板上写关键词语,师巡视,相机指导写“谦”) 师:你留一下(示意生9站在黑板前)。 师:你是谁? 生9:蚌 师:不是,(指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这是谁说的?大家说她是谁? 生:渔夫。 师:指着大家说:“你们啊太傻了!” 生9: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 师:(指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只知道—— 生9:只知道争来争去 师:最后—— 生9:会让他人得利。 师:不知道—— 生9:互相帮助。 师:不知道—— 生9:互相谦让。 师:不懂得—— 生9:团结。 师:最后—— 生9:两败俱伤 师:以后遇到事情要少——(师圈出黑板上的“争”字)。 生9:争 师:多——(师板书“让”)。 生9:让 师:来,读一读,你们啊太傻了—— 生9: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争来争去。 师:最后—— 生9:最后让他人得利,不懂得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懂得团结,最后两败俱伤。 师:以后要—— 生9:以后要少争多让。 师:好的,回答的不错。 (生鼓掌) 师:你来说。 生1: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争来争去,最后让他人得利,不知道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懂得团结,最后两败俱伤,以后要少争吵多—— 师:多谦让。 生1:谦让。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说一遍。你们说我,你们啊太傻了,你们说我。 (师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语提示) 生:你们啊太傻了, 师:只知道—— 生:只知道争来争去, 师:最后—— 生:让他人得利, 师:不知道—— 生:不知道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懂得团结,最后两败俱伤, 师:以后—— 生:以后要—— 师:多争多让?以后要怎样? 生:少争多让。 【教学赏析】 这个教学片段选自教学的第三板块“抓住故事结尾,想象写话”,张老师在前面学生掌握“争吵”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通过想象写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鹬蚌被捉之后互相埋怨的对话以及渔夫的话,再次强化了学生的朗读练习,最后让学生交流渔夫的话,更是对寓言寓意的提炼,而由学生写到黑板上,使课堂节奏水到渠成,有体验有生成。 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最基本的还是要让学生会使用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会使用语言,会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张老师在教授《鹬蚌相争》一课时,就紧紧地抓住语言运用这个主题。首先,从鹬蚌相争的对话中发现语言的形式特点——狠话,短话,针锋相对,引导孩子理解人在吵架时,说出来的话就应当带狠话,用短话,并且针锋相对,然后,张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孩子进行续编: 鹬说:“都怪你!都怪你! , !”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 , !” 渔翁说:“你们太傻了! 。” 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孩子利用刚才学过的“争吵”的特点,运用狠话、短话进行争论,并且争论的内容是针锋相对的,这不仅巩固了“吵架”的朗读练习,而且对孩子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读写相结合,使语言运用得到彻底的贯彻。最后张老师又让孩子来扮演渔翁,对鹬和蚌说道理,学生从渔翁对鹬和蚌的劝说中自然而然地悟出寓言的道理,体现了“用语文教语言”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张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鹬和蚌相互埋怨的话时,不光让他们运用“争吵”的三个特点,还让他们进入角色,揣摩角色的语言特点和动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张老师和学生扮演“鹬和蚌”互吵的环节,张老师幽默风趣,惟妙惟肖的示范除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的作用。
《鹬蚌相争》教学片段精编(2)
生:针锋相对。 师:好的,渔夫的话谁说,你说,渔夫说:“你们啊太傻了!” 说—— 生1:(没说话) 师:没话啊,渔夫怎么说的,你说。 生2:(没说话) 师:这个同学怎么这样啊,一般上课的时候是这样的,老师教导你去偷,你要偷听,有的同学在下面已经打电话了,这个同学也不知道偷听,偷听到了也不说,而且有的同学也不知道打电话,你们不知道互相帮助吗,来,下面我来看看谁会打电话,来说渔夫的话,谁来?不一定是写好的,想好的也可以说,你说。 生3:你们啊太傻了!两者之间争来争去,第三者会占了便宜。 师:哦,她告诉我们,你们两个争来争去,人家会占了便宜,对不对? 生:对。 师:这就叫讲道理,我们来总结一下,叫做争来争去,他人得利。来,拿着粉笔,写到黑板上。(生3板书) 师:再找一个,你接着说。 生4:(没说话) 师:你说:“你们啊太傻了!”说一句话 生4:(没说话) 师:那我来问你,鹬和蚌争来争去,最后,鹬和蚌都受到了伤害,那个词语叫什么?两败—— 生:两败俱伤。 师:来,写到黑板上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生4板书)你说。 生5: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这样争来争去,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师:好的,你来说。 生6:你们啊太傻了!双方争斗,第三方必得利。 师:说过的不说,你说。 生7:你们啊太傻了!不懂得团结。 师:对,不懂得相互团结,写上“相互团结”。(生7板书)你说。 生8:你们啊太傻了!应该互相谦让。 师:谦让,把“互相谦让”写上去。(生8板书)谁还有不一样的,继续说。你说。 生9:你们啊太傻了!应该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写上“互相合作”。(生9板书)还有吗?没有啦? 就把关键词语写上就行了 (生在黑板上写关键词语,师巡视,相机指导写“谦”) 师:你留一下(示意生9站在黑板前)。 师:你是谁? 生9:蚌 师:不是,(指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这是谁说的?大家说她是谁? 生:渔夫。 师:指着大家说:“你们啊太傻了!” 生9: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 师:(指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只知道—— 生9:只知道争来争去 师:最后—— 生9:会让他人得利。 师:不知道—— 生9:互相帮助。 师:不知道—— 生9:互相谦让。 师:不懂得—— 生9:团结。 师:最后—— 生9:两败俱伤 师:以后遇到事情要少——(师圈出黑板上的`“争”字)。 生9:争 师:多——(师板书“让”)。 生9:让 师:来,读一读,你们啊太傻了—— 生9: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争来争去。 师:最后—— 生9:最后让他人得利,不懂得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懂得团结,最后两败俱伤。 师:以后要—— 生9:以后要少争多让。 师:好的,回答的不错。 (生鼓掌) 师:你来说。 生1:你们啊太傻了,只知道争来争去,最后让他人得利,不知道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懂得团结,最后两败俱伤,以后要少争吵多—— 师:多谦让。 生1:谦让。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说一遍。你们说我,你们啊太傻了,你们说我。 (师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语提示) 生:你们啊太傻了, 师:只知道—— 生:只知道争来争去, 师:最后—— 生:让他人得利, 师:不知道—— 生:不知道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懂得团结,最后两败俱伤, 师:以后—— 生:以后要—— 师:多争多让?以后要怎样? 生:少争多让。 【教学赏析】 这个教学片段选自教学的第三板块“抓住故事结尾,想象写话”,张老师在前面学生掌握“争吵”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通过想象写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鹬蚌被捉之后互相埋怨的对话以及渔夫的话,再次强化了学生的朗读练习,最后让学生交流渔夫的话,更是对寓言寓意的提炼,而由学生写到黑板上,使课堂节奏水到渠成,有体验有生成。 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最基本的还是要让学生会使用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会使用语言,会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张老师在教授《鹬蚌相争》一课时,就紧紧地抓住语言运用这个主题。首先,从鹬蚌相争的对话中发现语言的形式特点——狠话,短话,针锋相对,引导孩子理解人在吵架时,说出来的话就应当带狠话,用短话,并且针锋相对,然后,张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孩子进行续编: 鹬说:“都怪你!都怪你! , !”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 , !” 渔翁说:“你们太傻了! 。” 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孩子利用刚才学过的“争吵”的特点,运用狠话、短话进行争论,并且争论的内容是针锋相对的,这不仅巩固了“吵架”的朗读练习,而且对孩子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读写相结合,使语言运用得到彻底的贯彻。最后张老师又让孩子来扮演渔翁,对鹬和蚌说道理,学生从渔翁对鹬和蚌的劝说中自然而然地悟出寓言的道理,体现了“用语文教语言”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张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鹬和蚌相互埋怨的话时,不光让他们运用“争吵”的三个特点,还让他们进入角色,揣摩角色的语言特点和动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张老师和学生扮演“鹬和蚌”互吵的环节,张老师幽默风趣,惟妙惟肖的示范除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