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书笔记
1.成为你的存在。
2.我所喜爱的是,让我们超越我们自己的东西。
3.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
4.“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5.一个人的精神是由他的选择所建构!
6.问题不在于不安,问题在于你对错误的事情不安!
7.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8.只有现在这一瞬间是真实的。到头来,我们只在现今这一刻体验到我们自己。
9.如果人是孤独的,而且必然性是个幻觉,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10.责任、礼节、忠实、无私、亲切,这些都是哄人入睡的麻醉品,人睡得如此深沉,如果醒得过来的话,人只不过是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已。在那时,人不过是得知了,他永远不会真正地活着过。
11.我仅有一个生命,一个可能永劫回归的生命。我不想要在整个永恒之中,在追求我对孩子们的责任时,悔恨于失去了我自己。
12.只有一种责任,成为你的存在的责任。要坚强,不然,你将永远利用他人来作为你本身的放大。
13.我们必须以仿佛我们是自由的方式来生活。即使我们无法逃离命运,我们依然必须迎头抵住它,我们必须运用意志力来让我们的宿命发生,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命运。
14.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15.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 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 攸关一切的只是观点而已——转换心理结构的观点
>> 诠释者永远是不忠实的,当然,这不是说他们的不忠实是故意的,而是说,他们无法踏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架构。同样,他们也摆脱不了个人经历的框架
>> “首先,”尼采回应说,“人必须要承认这种限制。接着,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由远处观看自己
>> 或许,你所想到的是那些你喜爱的东西。挖深一点,你会发现你不爱它们,你爱的是,这种爱恋在你身体里所产生的愉悦感受!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的对象
>> 人永远无法真正从他人得到帮助,人必须要找出帮助自己的力量。
>> 让我们试试一种思想上的实验。对于明天的讨论,请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是在思考这些外来的念头,你是在思考些什么呢?”
>> 我如何能让他看出来,他吵着注意力的问题,只不过是去隐藏他所不希望了解的事情
>> 为什么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悲观呢?问问你自己,‘谁是无忧无虑的人,并享受安逸又永恒的快乐?’我来告诉你答案:只有那些见事不明的人,那些普通人跟小孩子!
>> 目标?目标在文化里、在空气里,你能呼吸到它们。跟我一起长大的每一个年轻男孩,都呼吸到同样的目标。我们全部都想要爬出犹太人的贫民区,在世界上如旭日般升起,去实现成功、财富与名望。那就是每个人想要的!我们没有一个曾经刻意以挑选目标来着手,它们就在那里,我的时代、我的族人、我的家庭自然而然的后果。
>> 布雷尔诧异于谈话疗法的魅力。它把他吸引进去,假装在一项治疗之中就是要在它里面。卸除他自己的负担真是快活,去分享一切他最糟糕的秘密,去拥有某人全副的注意力,最棒的部分是,这个人了解、接受甚至原谅他。
>> 我们创造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而由我们所创造的东西,我们可以予以摧毁。
>> 过得安逸就是危险。”尼采说我整个资产阶级的生活都在经历危险。我想他指的是我在失去真实自我的危险之中,或者,我在无法成为我的存在的危险之中。但是,我是谁呢
>> 昨天我们得知了你对贝莎的幻想,保护你免于面对未来,还有老化、死亡与被遗忘的恐惧。今天,我了解到你对贝莎的梦想,同样受到来自过去幽灵的玷污。约瑟夫,只有现在这一瞬间是真实的。到头来,我们只在现今这一刻体验到我们自己。贝莎不是真实的,她不过是来自未来与过去的一个幻影
>> 他想到尼采对友谊的定义:两个人结合在对某种更高层次真理的追求当中。
>> 要创造孩子,你必须先让你自己被创造。否则,你是出于动物需要,或寂寞,或者是去修补你自己的缺陷而谋求孩子。你作为父母的目标不是去产生另一个自我、另一个约瑟夫,而是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那是为了生产一个造物者
>> 一个向导必须是激流旁的扶手,但是他一定不能是一副拐杖。向导必须理清位于学生面前的小径,但是他不必选择道路
《当尼采哭泣》读书笔记
导读 当名医遇见超人
>> 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第二章
>> 曙光!去发现金黄色的可能性,去爱一个丰富、无惧的灵魂!布雷尔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生至少一次的追求。
第七章
>> 一个谎言会如何招致更多的谎言啊,布雷尔想到,而且,一个说谎者受迫要过着一种警惕的生活。
第八章
>>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 精神不是以单一实体的方式来运作。我们的意识可能有某一个部分,可以独立于其他部分来运作。或许,‘我’跟我的身体,在我本身的心智背后另有所图。你知道的,意识喜爱陋巷与暗门。”
>>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可能是透过本能来进行。或许,能思考的心智所代表的是事后的回想——在行为之后所思考的念头,给了我们有权力能控制的幻觉。
>> 极端的孤立不会消除压力,它本身反而就是压力,寂寞是疾病的温床。
第九章
>> 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为了他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
第十二章
>> 一般说来,告别所伴随的,是对事件永恒性的否定:人们说,‘再见’,直到我们再次碰面为止。他们急切地计划再次聚会,然后,甚至更快地遗忘了他们的决定。
第二十章
>> 责任?责任可以取代你珍爱自己的优先性吗?责任可以取代你本身对不受限制的自由探索?如果你没有完成你自己,那‘责任’不过是为了你的自我放大而利用他人的婉转说法罢了。
>> 一个向导必须是激流旁的扶手,但是他一定不能是一副拐杖。向导必须理清位于学生面前的小径,但是他不必选择道路。
第二十一章
>> “我没有要你的任何东西,我要的是我自己的某种东西,我必须改变我的生活!否则,当我在面对我的死亡时,会不曾感到我曾经活过。”
>> 出于需要而生产孩子是错的,错的是利用孩子来缓和寂寞,错的是借口复制另一个自我来提供生命的目的。
>> 我清楚地感觉到的一件事情是,不要让你的生活控制你。否则,到头来,你在40岁的时候,会感到你不会真正地活过。
>> 我学到了什么?或许是去体验现在,以致我在50岁时不会带着悔恨来回顾四十几岁。
>> 即使我们无法逃离命运,我们依然必须迎头抵住它,我们必须运用意志力来让我们的宿命发生,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命运,
>> 真正的敌人一直就不是玛蒂尔德,而是宿命。真正的敌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对自由的恐惧。
第二十二章
>>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