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糊是什么意思
浆糊的意思是:用番薯粉或太白粉所煮制而成的黏糊状物。读音:[jiàng hu] 。其中浆的读音为[jiàng],声母为[j],韵母为[ang],声调为去声。意思与糨差不多相同,指较浓的液体或者黏稠的流体。例如:大米粥熬得太浆了。糊字的读音为[hu],声母为[h],韵母为[u],在读的时候声调为轻声。浆糊的用处:因为浆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所以多用于纸张、布料或物品的粘合。现代生产的多为纤维素和胶水制成的化学浆糊。历史来源:浆糊是蔡伦发明纸时发明的,因为有浆糊才能发明纸。制作方法:将盆内倒入适量面粉,加入清水揉成面团,然后再加入水洗出面团中的淀粉,最后用细网反复过滤,过滤后的面浆用透气的棉纱布覆盖隔尘。完成后静置四个小时以上倒掉上层黄水,然后再放在通风处晾干,晾干后的淀粉加入热水搅拌即可制成浆糊。可以让制作的浆糊粘性更大的技巧: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时浓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 以不超过80℃为佳。
捣浆糊上海话是什么
“捣糨糊”,也叫做“捣浆糊”,在上海普通人的口语中流行起来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基本语义就是做人做事瞎糊弄、不正规、不正经、不正派、不实在、愚弄人和事、虚头巴脑,像捣弄制作的浆糊一样稠,却不能像面粉粥、米粉粥那样能让人吃喝,只是用来糊贴纸张在墙上那样的空样子货。
“捣糨糊”一词在20世纪末就流行全国,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言的一个常用词。它的词义,并没有准确的规定,如果是书面使用,要根据上下文领会。在口语中使用“捣糨糊”一词,除了要根据前后语领会,还跟语言情景有着密切关系。“捣糨糊”一词的由来,一般都知道来源于上海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语,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国。至于这个词在上海如何由来,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捣糨糊”一词的本来面目,其实是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个术语,是“逃江湖”一词的音转,并在音转中发生了涵义的变化。
浆糊是什么意思
浆糊是什么意思: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即为浆糊。浆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于纸张、布料或物品的粘合。现代生产的多为纤维素和胶水制成的化学浆糊。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时浓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以不超过80℃为佳。浆糊例句:1、为了做好有伤疤的那一边脸,不是在脸上涂浆糊那么简单,而是得根据他的脸型做个树脂模型。2、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告诉我,他妈妈说用面粉和水调成浆糊可以粘东西。3、然后我们需要放入一些水,让它成浆糊状。4、最坏的情况是,被打的动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它要把你这个讨厌的灵长类动物,踩成浆糊。5、TFM还能允许在浆糊中提高固体颗粒的含量,这样可以比常规系统少传递40%的水分到纸板上。6、但是多亏了爸爸,他预先带来了我的影星集和图画明信片。凭着一罐浆糊和一把刷子,我把这面墙变成了一幅巨画。7、她把手放在我的肩上,把我拉接近她的围裙,闻到了浆糊和新鲜的烤面包。8、珍妮:我要买一卷录音带,一些粘胶和浆糊,一个订书机和一把剪刀。9、所以,平庸评论和平庸思想效应总体来说,会把一切变成没差别的浆糊。10、为进行麦精处理使粮食发芽时,淀粉变成浆糊和葡萄糖。11、用胶水或浆糊粘贴上,或者好像用胶水或者浆糊粘贴上了。12、咖哩可利用在商业上是以粉末和浆糊状的形式。许多混合物来自英国,咖哩被采用在于被殖民时期期间。13、但是,这些判断通常是一些特别的解释,这种解释并不比一浆糊子矛盾好到哪里去。14、这样弄出的面粉就可以搅拌在浆糊和煮的东西里了。15、厨刀就该像剃刀那么锋利,否则你就不是在切,而是在捣浆糊。
鸡爪酱糊了怎样去糊味
烧糊了的食物可马上倒入另一只干净的锅里,蒙上一块餐巾,上面再撒些盐,然后在火上烧一会儿,糊味即可除去。
去除米饭糊焦味
1、饭烧焦了,可用小块木炭烧红,盛在碗中,放入锅内,将锅盖盖好,十多分钟后揭开锅盖,将炭碗取出,焦味就可消失。
2、当饭串烟时,只要把一根约有6.6厘米长的葱插入饭锅里,再盖上锅盖,过一会,串烟味就会消除。
3、饭有了焦味,不要搅拌它,可将锅放在潮湿处,10分钟后,就没有烟熏气味。
我们在煮饭的时候,有时煮的时间太长或放的水少了,会把米饭煮糊,吃起来焦糊味很浓。去掉这种焦糊味的办法是用筷子把焦了的饭戳几个洞,然后在每一个洞内放进一段与饭差不多高的葱,再把盖子盖好,焖上三、五分钟再吃,焦糊味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