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根据朋友推荐终于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看完非常的震撼,心灵的震撼,灵魂的颤抖……
没有政治,没有煽情,没有富人对穷人居高而下的怜悯,甚至撕心裂肺的屠杀场面也几乎没有,只是一个小故事,一个原殖民者比利时人开的全国唯一一家五星级饭店的留守经理,一个受过一定西方教育的胡图族经理,为了挽救他的图西族妻子和邻居,而四处奔波,几乎丧命的故事…………
大的故事背景,我是略微知道的,比利时人走了之后,在比利时人的扶持下,图西族当政,然后人数居多的穷人胡图族造反,夺得政权,现在图西族又起来造反打内战,一个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的非洲国家而已。但是这件事情之所以搞得惊天动地,是因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屠杀竟然发生在这里。这是在1995年,联合国的警察已经遍布世界,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更是到处维护民主,然而,短短一个月内,在小小的卢旺达国内,有大约100万平民被对方的武装力量杀害。联合国还在激烈辩论是否出兵,克林顿政府因为刚刚在非洲遭到挫折,于是只是派航母在非洲西海岸巡游,就在他们犹豫之际,百余万生命灰飞烟灭。据说,事后法庭追究罪行时,由于罪犯太多,动用全国的监狱也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罪犯,于是大部分凶手只要认罪便不予追究,就算如此,仍有10万人被判入狱,到如今,仍有部分人在服刑。对于这种群众性的集体屠杀,法律便没有任何威力可言了…………
于是,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混乱的景象,有点类似纳粹德国。到处是情绪失控的群众和民兵。历史上图西族是比利时人的亲信,于是这便成为罪恶的象征。图西族的民众便为这曾经的优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仔细看的话,胡图族的军队并没有参与屠杀,他们只是放任而已。持枪的基本都是民兵。过度的群众运动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席卷了这个可怜的非洲小国…………
清晨,大雾弥漫的河边,男主角开着小卡车,拉着从一个走私商那里搞到的食品,急匆匆要赶回饭店,突然地面颠簸起来,越来越厉害,主角开始斥骂司机走错路,司机也反唇相讥,在大雾中什么也看不见,最后只好下车。前后左右却是一望无际的尸体,花花绿绿,没有生命,仿佛破败的垃圾。电影没有显示二人如何将车从河边开出,然而,即使想一想,这种情景都不免心寒…………
电影结尾到也不是悲剧,男主角最终带着他要救的人逃到了红十字会的营地,于是一切便结束了…………
死去的不能复活,活着的也必将死去。民族的衰弱总是要带来悲剧的发生。中国百年革命,伤亡何止百万,然而中国在这伤亡上有了新生,有了希望。可是,在卢旺达这个国度,我却很难看出什么希望,有的只是苟且的活着,和悲惨的死去,以及疯狂的杀戮。非洲离我们太遥远了,远到我们忘记了,那是我们祖先诞生的地方,远到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怎么写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1、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x分子袭击事件,人x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2、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3、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4、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5、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很久没看电影了,因为感觉很少有想看或者值得看的电影,还好昨天看的《卢旺达饭店》没有让我失望。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而且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1994年卢旺卡发生的惨遭人寰种族屠杀事件。其实卢旺达人原本没有种族之分,后来在比利时殖民期间,为了便于管理,硬是将人们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人,一开始仅占人口14%的图西族统治着85%的胡图族,后来在比利时人离开卢旺达时,认为为了社会稳定,还是要将政权交给多数族裔。于是胡图族开始了将以前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图西族身上。导火索是当时的胡图族总统座机被击落,于是胡图族认为是图西族反叛者所为,借机开始对图西族人开始毛骨悚然的种族灭绝行动。故事的主角是卢旺卡饭店的客房经理,他利用自己胡图族身份,以及卢旺达饭店的管理者的身份庇护下来了一千多名难民,故事惊心动魄,憾人心弦。
看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辛德勒名单》和《金陵十三钗》。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益阳人的骄傲何凤山,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名(最少向4000名)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不久,希特勒命各国驻奥使馆,一律改为总领事馆。5月,南京国民政府委任原使馆代办何凤山为总领事。
纳粹分子大肆煽动反犹狂潮,犹太店铺被捣毁,大批犹太人送入集中营。面对灭顶之灾,欧洲犹太人决计出走,希望借此躲避纳粹魔爪。但是,取得一张出国签证难若登天。
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18.5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938年7月13日,在法国埃维昂召开了讨论犹太难民问题国际会议,与会32个国家都强调种种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拒绝伸出援手。于是,素有世界自由港之称的上海,成为各国犹太人首选目的地。奥地利中国总领事馆就成了犹太人获取"生死签证"的最后希望。
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向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伸出了援手,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
不管是何凤山,还是《卢旺达饭店》里的保罗、《辛德勒名单》里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金陵十三钗》里的伪神父,都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光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