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1

时间:2024-11-11 03:59:21编辑:阿星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冈仁波齐》观后感1   《冈仁波齐》一公映,千灯汇的人们就在各地抢着看了。刚过去的周末,二奶奶也拖着小二哥去看了。你呢?看了没?   二奶奶在看的时候,哭得直抹眼泪。小二哥没有哭。只记得,当银幕上出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时候,感觉好熟悉啊。20xx元旦,千灯汇一行人到拉萨参加英雄之旅的课程,每天或早上或晚间都去布达拉宫转圈。   很多人看完了电影,表示不震撼。我想,这是汉族观众的期望吧。倘若它是一部震撼的,讲述藏民朝圣的商业片,我想,我应该不会给它评高分吧。《冈仁波齐》中,十一人的朝圣团队,是朝圣路上很普通的一支。也许,在藏民看来,朝圣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电影很平实的记述了朝圣路上,藏民们的衣、食、住、行、用,遇到的生、老、病、死四苦。真实,比震撼更可贵。   这是一部不按套路来的电影,要说震撼,震撼到小二哥的,是影片的开头,而不是结尾。影片开头里,村里的藏民,一听说谁要去拉萨,再去冈仁波齐,都说我家出个儿子,我家出个女儿。四川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朝圣路,前路漫漫,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可就这么着,一拍脑袋就决定了。这一行十一人,并不觉得自己多伟大。想想我在20xx年,决定要来上海,花五年时间读个博士时,还是纠结了好几个月的。(小二哥快要毕业了,呵呵)   2500公里的朝圣,把一年的时间浪费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吧?难怪他们穷呢。但西藏是个佛国,藏民人人心中都有佛。于是,朝圣路上,会有路边的村民请他们来喝茶,或者为他们提供住宿。当十一人的团队,遇上夫妻二人的朝圣团队,会送青稞给他们。尽管他们穷,但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佛教最初就不是用来如何如何的吧。   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起源是这样的。佛祖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座中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迦叶尊者把拈花一笑的含意传播开去,就成了今天的禅宗。花之于人,又有什么用呢?它不是木棒,不能用来抵御老虎,它不是果子,不能用来果腹,它不是皮毛,不能用来保暖。可是,不知道从哪一代人起,人见到无用的花,就会自然地微笑,心生喜爱。我想,那时人类的语言里,是不是还没有美这个词?   想想我这到上海的这五年来,都是在做仅对自己有用的事吧。每天到办公室写论文,周末了逛街买衣服。   我想,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做过一些无用的事吧?在影院看《冈仁波齐》的时候,我就在追溯,我曾做过什么类似朝圣的,傻傻无用的事?   我想起,我在初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同班的小女孩。后来,我转学到县城里了。有一个夏天,县城里放暑假了,因为母亲还在原来的小镇上工作,我就回到那个小镇过暑假。那时,小镇里的初中还没放假。好几个夏日的黄昏,我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到学校门口的小巷里藏着。放学的铃声响过后,在校门口涌出的人流中,倘能窥一眼如莲花般的面孔,我便可以开心上好久。   在上海这样的都市里,节奏这么快。我们还能否,用最慢的方式,做一些并没有什么用,却很美好的事情啊。 《冈仁波齐》观后感2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3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梦十年,终于得以成行。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犹记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时的呼吸困难,到达那曲时下车点烟,几十个人点了十分钟都打不着火,大风把原本稀薄的空气吹散。车窗外的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你若问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说去了才知道,应该比挂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强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风光在进入相机后,电影就已经不需要构图布景来维持美感。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大面积远景和中远景的拍摄获得景象,每一帧都可以当做明信片。   初到拉萨,便见识了朝圣者的虔诚。   每日108圈,或绕着布宫,或绕着大昭寺。电影中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朝圣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继续朝圣。老人逝去便逝去,咱们继续朝圣。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展现信仰有多么神圣,多么牛逼。它就在那里,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们为何信仰,却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参悟零星。   经过两天的适应后,终于决定去珠峰大本营打个卡。一路上的颠簸曲折让你只能对自己开解,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风景。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错过了羊湖蓝宝石般的湖水之后,到达珠峰大本营,并且拍下了我摄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张银河。   好景不长,没想到儿子的高反严重到根本不敢告诉我,自己买了车票准备溜回拉萨。在全团队员的劝说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杀,他终于被游戏的乐趣战胜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真善美埋藏于内心,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币。烧香算命拜佛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只有内心的真正强大才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雪。   一心向往的纳木错也由于风雪被耽搁了,没法拍到银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纳木错的湖水清澈还是朝圣者的内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爱的目光。   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如果老朝圣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儿的诞生,这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确实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循环,大概是“相逢近道乞还山,公乞还山便得还”最好的表达了。   片子整体的沉闷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看罢了之后会让你怅然若失,却又仿佛有所得。片子的最后老朝圣者死去后,年轻一辈的朝圣者明显磕头更虔诚,不再走路多磕头少,不再弯不下腰额头不着地。但又仿佛老人的死并没有带给他们什么触动。故事最后朝圣者们来到冈仁波齐,但导演却刻意没有表现如何在这儿转山,讲而不表最后做到绝妙。而是借了一句儿歌告诉我们,只追求结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命运不好的我,去了远方。   命运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会凡尘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内心不必受到诸多煎熬。命运不好的人如我,生而为人,必被俗事烦恼,便下决心斩断三千情丝,却也无法避免轮回苦道。只好心怀善念,一心向佛。 《冈仁波齐》观后感4   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5   途弟前几天给大家提到过一部叫做《冈仁波齐》的电影,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是不太热衷的,但这部电影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了,几乎看过的人都一致的好评,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最强大的信念。由于一时好奇,途弟便组织了朋友一起去看,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也被深深地震撼到。   《冈仁波齐》是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朝圣的故事。生活在西藏小村庄里的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他同村的亲朋好友等11人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00公里徒步跪拜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真实,叙事也那么平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深深打动每一个观影的人。让人只要想到电影中的画面、朝圣的人们、风景,就会因自身的渺小,电影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信仰而落泪。   也许大家没听过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藏传佛教认为这座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因此经常会见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来此转山。   观影结束的几天之后,收到了朋友写的观后感。有没有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初高中的时代。   请往下看!   “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与坚持”   坚持是此片中时刻能体会到的精神。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简直就是毛毛雨啦。小妹妹生病了还和大人一起继续坚持燃不燃?生了孩子还要继续朝圣燃不燃?被泥石流砸断腿好了继续,车子被撞坏了,车头丢掉拉着车斗继续,钱用完了,四处打工赚钱继续,感觉她们这样能走遍银河系有木有。   信念是引导队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吴伯凡老伯伯曾经在文章里有个概念,缺损配置。好高大上的用语,大概意思就是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状态或者自身永远带着不可弥补的缺陷。队出发时老、弱、病、残、孕全部包括甚至还有不足周岁的婴儿,在成都坐个地铁那么多人挤在一起都不会聚这么全了吧。缺损的不能再缺损了吧,整个过程队的配置还一直处于不断耗损状态,然额,他们照样完成了。   整个影片是那样的平静淡然,却聚集着巨大的能量,最终以杨培爷爷在心愿达成后安然逝去而结尾,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英雄般震撼结尾,但是他们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中间却差了一个成功与不成功的节点。希望我们能够战胜面前挡道的恶犬,抓住人生中得到的每一份信念,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故事增加精彩点,而不是在文章里当反面教材用。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是坚持,信仰还是其他,我们都能从中汲取些什么。   朝圣之路就是一段人生之路,充满困难与坎坷,但只要有信仰,有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冈仁波齐》观后感6   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看见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一直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平?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无法理解,本来欢欢喜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他的生命,在出发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点。   就如同,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一直在写,到底你获得了什么?我回答说:好像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写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对我喊话“动念合一,动念合一,动念合一”。我心想,这不就是禅修了嘛,这不就是临在了嘛。   磕长头的朝圣之旅,或许也是这样:意义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动念合一的每一个当下。   片中的朝圣队伍走到某个村庄,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不断叮咛,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诵什么经就怎么走,喇嘛告诉你走几步就走几步。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诚,心要装下众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远方的拉萨或刚仁波齐。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伫立。每时每刻,它都在,须臾不曾远离。 ;


《冈仁波齐》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   《冈仁波齐》观后感一   星期天闲来无事,在麦购网上购买了三张电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赶去看晚上的一场影片《冈仁波齐》。   影院并不大,宽敞的皮沙发坐着还蛮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员就过来说:“对不起,就正好8号厅的空调坏了,观众可以随意去其他厅观看其他影片,但看《冈仁波齐》就得顶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这位老兄的口才,宁是把观众即将面临的情绪大爆发转变成了满厅哄堂大笑。于是灯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开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当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始追问起我们是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东西——信仰   普达村的村民扎堆因父亲去世,决定带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冈仁波齐峰。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妇夫妻俩,有盖房子不顺的小伙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一行人终于走上朝圣路了,一架拖拉机载着众人的生活用品和帐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后面,众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这样开始了丈量土地的朝圣路。上路时是刚刚过完藏历新年,大山依旧在荒凉沉睡中,朝圣的十来个人从国道318的3075处一步步迈向心中的圣地,十八岁的少年走在队伍前面,身体也最为矫健,以至于看不出他有什么残疾,他扣板的声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样清脆悦耳,五体投地时也带着滑板的声响,这声音在我听来是朝圣路上敲击出的最动听的音符,前面的扣板响起后面的此起彼伏,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虔诚的膜拜;后面的妇孺则显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让人担心小女孩能否坚持下来和那孕妇腹中的胎儿是否经得起这扑地的颠簸,同样作为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而最终这个婴儿降生在朝圣路上,她没有电影里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种撕裂的痛我是经历过的,我敬佩着这女人的隐忍和坚强。生产后的她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就开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她跟在队伍后面继续磕长头,孩子哭了就上车喂奶的朝圣带孩路。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要我们的灵魂在路上,它会一千次的追问又将一千次的坚持下去。   日复一日的朝圣路,从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从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脚步,永不言弃的团队使他们亲如一家。朝圣路,是一支简约而单调的歌,在这条路上,人的躯体如一个卑微的皮囊,经受着泥侵灰蒙,经受着风吹雨淋;而灵魂却在一日日的朝圣中不断升华,它似乎总想从肉体中脱离出来,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一次下雨天山体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护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头砸伤了几个人。盖房子的汉子说:“你们都知道我家去年盖房子死了俩人,还欠了20万债务,我现在又被砸伤腿,我爷爷一辈子没做过坏事,我爸爸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我们家会这样?”一群人默默无语,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陪伴,他们说:“没关系,我们等两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这里,你会看到人类最朴实的信仰和最朴实的语言。大家聚在帐篷里念经是给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念经声划破夜空,无数次地抵达闪烁的星空,在这个神秘的高原上缭绕,那些声音飘上高空时你便有了神圣的感觉,因为它深沉、苍凉,和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嘈杂截然不同,我第一次看见声音从人的头顶出来,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监督,它是开在我心头的金莲花。为了找到你,我愿意跋山涉水、风雨无阻。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他们从春又走到了夏,走过云雾缭绕的山脊,走过绿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峰也为之动容,从严肃冷峻的荒原绝壁也转变为一碧千倾的人间仙境。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虔诚的心,哪怕遇到这样的水洼,也阻挡不了他们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看到这里,那前仆后继爬在泥水中的场面着实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的,他绝不会偷懒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满了无常,当我们无法改变结局时,不如积极地接纳它。   路上发生了汽车和拖拉机相撞事件,这些人了解到车上的人由于高原缺氧司机着急着往山下送才开快车导致事故后,这群人没有愤怒,他们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放走了汽车司机。由于车头被撞坏,一群人只好抬着车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时,上坡的路艰难而曲折,他们用那天生吐字如经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点一点往山下落,在我与雪花约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拥有同一个母亲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啊,命好的当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远方啊……”歌声一遍一遍重复着,藏文里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回旋,带着一份淡淡的苍凉,一份淡淡的忧伤回荡在山谷,回荡在飘扬的经幡里,回荡在我的心里……   死亡不过是身体回馈给万物的一个轮回,它让我们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链条中我们也只不过是很平凡的一环,当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以后,那个叫做灵魂的东西需要有个安放的地方。   他们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暂的停留后又踏上去冈仁波齐的路程,冈仁波齐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眼前,而那个早晨杨培爷爷却再也没有醒来。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死亡这么美丽,就如费列罗在《生命的礼赞》中说的那样:“你从尘土中来,必将归于尘土。”他死在了他向往的天堂,他似乎到达了灵魂的归所,即使法师已经准备好肢解他的尸体,即使秃鹫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盘旋,可是我和那些朝圣者一样,没有恐惧,只有安慰。因为谁的灵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贡献出了一具肉体,在神圣的冈仁波齐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灯亮了,我才发现坚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热的衣服贴在背上 ,只是我自己全然不觉。这场没有预定剧情,没有大牌演员,只是一路磕头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问自己。在华灯初上的城市里,在川流不息的车灯里,在浓妆艳抹的人群里,我们谁可以说自己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我们不是在羡慕着别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虑着自己越来越渺茫的未来。为了那些利益人们殚精竭虑,我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灵魂却总在夜深人静时考问我们的良知。我们在笑话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成为了别人的笑资,我们需要一个安定的东西住进身体,让我们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让我们的灵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块圣地,不让思想蒙尘,却待灵魂生香,这就是朝拜的力量。   《冈仁波齐》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湿婆的天堂”,是佛教里传说中的须弥山,它常年覆盖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边缘整齐的山型如莲花般让人心生敬畏,它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你每次看到它内心都涌起无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关山,化作无数道佛光穿越万水千山。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绝不能没有精神信仰,否则就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居所,被罢黜在外,而灵魂却一直有着“王室血统”,总有一些高贵的灵魂为回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愿作它的追随者。   《冈仁波齐》观后感二   看完《冈仁波齐》久久内心不能平复,电影里每一个磕长头的场景,都热泪盈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就此,写下一段感想,一段关于活着与死亡之间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   电影开始于一个西藏的小村庄——芒康,故事开始于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长者带着遗憾去世,为了替他完成遗愿——去朝拜冈仁波齐,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宰杀牛羊,变卖筹资,安排一家老小,准备踏上一条漫漫长路,然而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   现实中,人生许多阶段也许都会遇到需要归零的时刻,初出茅庐的迷茫、人生巅峰的失衡、万念俱灰的`绝望。那时,前进与徘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因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没有答案。就像准备朝圣的藏族家庭,倾其全部为的并不是最终的到达,而是为了那一路的忏悔与救赎。芒康村庄上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朝圣的队伍,他们有沾满动物之血的屠夫,有怀孕待产的妇人,有身处不幸的中年,有不谙世事的女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他们临时组队。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时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许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龄不等,身份各异,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心路更加多彩。没有谁生来孤独,父母、朋友、师长、爱人……我们扮演着生命中每个时刻的角色,同时,更多的角色配合着我们演绎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单纯的生和单纯的死,因果交织的业力牵引着我们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泪的告别只是开始。沿着318国道11个人开始三步一磕的虔诚之行。重复的动作在不重复的风景、过客、昼夜之间反复。第一件不寻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临,那个被圣山赐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经历短暂的喜悦后,母亲加入到磕长头的队伍,一切重新归于脚下。此后,屠夫为一只路过的蚂蚁让路,孩子带病坚持磕头,老人每晚带领大家念经,路上遭遇车祸,他们选择原谅司机……因为撞坏了拖拉机,所以男人们拖着行李车行进几百里,再折回远处磕头。遇到泥泞和水潭,他们磕着长头过去,羊皮护具已经破败不堪,水打湿了他们的身体,晒干头发和衣服,他们又重新向着前方出发,直到一个清晨,队伍里的长者杨培老人长眠于山脚下。因为杨培老人的心愿,队伍成行,而他的离开并不预示着队伍的终结。他们为老人堆起了玛尼堆,请了喇嘛做法事,而后又以玛尼堆为起点开始了长头的叩拜,几百公里外便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一路上,经历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缩影。生命的诞生象征希望,让人喜悦,成长的过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静,又有些许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绪的诞生,每一个身影的出现与离开,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出发的目的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前行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轨迹,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时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间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斟酌。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个路口,我们都要调整步调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边村庄长者的提醒:不能带红绳磕头、小孩磕头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来,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沦的步伐,重新整装出发。   电影最后,朝圣的藏民们顺利抵达拉萨,他们的钱花光了,头发长长了,十万遍的长头快磕完了。他们在拉萨打了两个月的工,和发廊女孩约定从圣山回来后再相见,之后,重新朝着冈仁波齐出发……   《冈仁波齐》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电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还在继续……似乎结束但又没有告别。超乎人们以往对结局的认知,在最需要感情升华的结尾,一切又归于平静。而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设定,因为对于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时也来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过后,依然需要寻找下一个轮回的起点……   听着朴树为《冈仁波齐》特别发布的《No Fear In My Heart》,我的观影感想到此暂停了,凌乱的文字记录了小小的一点感想。感恩能在自己归零,准备开始自己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际,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始终坚信因果轮回,世事无常,身为沧海一粟的我们,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坚定,迷茫时不轻易退缩,犯错后勇敢驻足,摔倒了继续前进……享受身边出现和消失的一切,因为这就是你我心路上独一无二的轮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继续前行的原动力。

上一篇:侍从官之发在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