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 “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老子论“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他说: “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老子虽然讲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但不讲对立面互相斗争.他反复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也就是说,他揭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主要是为了说明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因此,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这些战略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请采纳,谢谢
道学的意思道学的意思是什么
道学的词语解释是:道学dàoxué。(1)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2)形容迂腐守旧。道学的词语解释是:道学dàoxué。(1)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2)形容迂腐守旧。拼音是:dàoxué。结构是:道(半包围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ㄉㄠ_ㄒㄩㄝ_。道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儒家的道德学问。引清赵翼《瓯北诗话·皮日休》:“皮日休乃独请设科取士,是能於诸子淆杂之中,别出手眼,别其为儒学之宗,其有功於道学甚_。”⒉道家或道教的学说。引《隋书·经籍志三》:“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⒊唐宋两朝以培养道教徒为目的的专门学府。引《说郛》卷十引前蜀冯鉴《事始》:“唐明皇别置道学,隶崇贤馆,课试如明经,谓之道举。”《宣和遗事》前集:“闰月,置道学。_州县学兼养道流,增置士名,自元士至志士,凡十三品。岁大比,许_幞就试。后罢道学。”⒋道教的法术。引晋葛洪《神仙传·李仲甫》:“仲甫已在_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辈愚人,道学未得,而欲杀之。我_得杀耶?’”⒌指佛教徒和儒生。引《南史·儒林传·戚衮》:“简文在东宫,召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_驰骋大义,间以剧谈。”⒍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亦称理学。引宋程颐《上太皇太后说》:“儒者得以道学辅人主,盖非常之遇。”明王鏊《震泽长语·杂论》:“当是时,道学未倡,公始以《中庸》授横渠,开道学一脉。”清赵翼《白鹿洞书院》诗:“道学一以振,朗日行中天。”⒎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引《红楼梦》第六四回:“晴雯道:‘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负曝闲谈》第十八回:“这不是黄子文的道学,他怕同如玉坐了,有人看见,不甚方便之故。”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从来不道学。男人道学,大半心怀叵测;女人道学,准是其貌不扬。”二、国语词典黄老的学术。三、网络解释道学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宋史》立“道学传”。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关于道学的诗词《寄西京通判宋次道学士》《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步虚词·道学已通神》关于道学的诗句道学终天有孔颜学道学仙须笃志泥涂断道学龟曳关于道学的成语学书学剑学如登山虫鱼之学才疏学浅道学先生道山学海文人学士调嘴学舌关于道学的词语调嘴学舌不愧下学文人学士道山学海才疏学浅记问之学不学无识关于道学的造句1、在我经历了非典型肺炎后,我知道学会怎样学习是非常重要的。2、弹道学:研究射弹的动力、飞行和弹著作用的科学。3、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4、他不是道学气的、职业学者气的文人,他与古人有一种会心的地方,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文字是些非常原生态的感受。5、他同时倡导的幽默文学也是为了使艺术家及大众“保持一点天真”,因为“头巾气道学气实在是幽默之魔敌”。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道学的详细信息
庄子思想中道的特点
《庄子》所言之“道”是宇宙本体和根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具有客观存在而不显现的特点。一、“道”是宇宙本体和根本规律《庄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并对之进行了丰富的论述。首先,《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是自身的本体,产生了自身以及鬼神、帝王、天地、万物等;其次,“道”作为宇宙本体,其存在的状态虽然无为无形、不可见,却与宇宙万物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以及诚信关系;最后,“道”远远超过太极、六极、天地、上古等涵盖的范围,实际上是宇宙根本规律。“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二、“道”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庄子》认为“道”分为天道、人道,天道的特征是无为,人道的特征是有为,天道支配着人道,两者有着明显区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三、“道”客观存在而不显现庄子非常科学地认识到“道”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以一种不显现的状态存在并运动。《庄子·天运》对天、地、日、月、云、雨、风的运动提出思考,认识到这些运动的背后是一种不显现的力量在推动,并且把这种不显现的力量称之为“道”。
道家的思想是什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差异?
道家的思想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即顺乎自然和无为。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差异??不同处: 一、人格型态不同老子比较深沉而坚实,庄子则比较豁达而透脱。天下篇称老子为「博太真人」,庄子则近似天下篇所说的「天人」。博大真人具有凝敛而质实的风格子比较向于分析的方法,庄子则是描述的。因是分析的,所以概,天人则显浑化旷达的气象。二、思想表达的方式不同老子的表达,比较有层次、有次序,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不难把老子连贯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庄子的思想却不直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因为他的思想,有时像蓝天的浮云,轻盈忽,有时大海的水,汪洋恣肆,有时间直是一团混沌,大时又显得清无比。他的思想不是任何系统式的框架所能束缚得了的。他的思想极具吸引力,但要真正了解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境界不同老、庄虽同表现中国哲学最大特征之一境界型态,但两人所达境界的纯驳毕竟不同。因为老子的思想是采取分解的式,所以仍津津于内外、本末、精粗、常变的分辨,遂使他无法达到游心于万化的浑一境界。庄子反对一切的对待形式,因此在他精神世界里,没有精粗、常变之分,没有内外、本末之辨,他唯是「与天下一」、「与天为徒」,「精神回达并流,无所不极。」如果说,中国哲学的成就在人生境界这一面,那末庄子和后世的禅宗,应代表这种成就取高峰。四、应世态度老子的应世思想,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既讲应世,那就表示对人际关系仍相当重视。庄子对人际关系很少兴趣,他对人世间的态度是抱着不得已的心情,他强调「独志」、「自化」是一个颇为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五、返璞归真老庄都主张返璞归真,但他们各自的原因却不同。老子要返璞归真,是基于他对横暴权力的深透了解,因而激起他对权力斗争的极端厌恶。返璞归真的向往,是起于这种厌心的反动。庄子的返璞归真,是基于他对生命本身的酷爱,他反对传统的习俗、制度,也是因为这些习俗制度,有伤于生命的本真。结果,他们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对政治的领域,一个对生命的领域,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道家: > 道家之所以得名, 就在于它以“ 道” 为其思想的核心。其他各家虽然也讲“ 道” , 但大都局限于人事的范围之内, 是人道。道家所谓“ 道” 则不同, 它从天道演变而来, 又与天道不同。天道一般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轨道或法则, “ 道” 则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思想经老子提出后, 为道家各派所坚持, 成为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当然在对“ 道” 本身的理解上, 道家各派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哲学史上, 道家通过“ 道” 的概念第一次探讨了万物的本原问题, 开辟了中国形上学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 “ 道” 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和人生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 道家各派都强调无为是“ 道” 的一个主要性质。依照关注问题的不同, 无为既可以是一种治国方法, 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治国方法, 无为主要是要求君主舍弃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而听任百姓之自然。在此前提下, 道家各派赋予了无为以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无为与庄子讲的逍遥意义相同, 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感受。 > 道家各派都视生命的价值重于外物, 这 外物主要指功名利禄而言。从老子开始, 强调身要重于“ 名” 和“ 货” , 要求统治者重身、 贵身。其后, 各个学派都发展了轻物重生的思想, 尤其是杨朱学派, 倡导“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 , 把道家重生轻物的态度推向极端。 老 子: > > 庄子: > > > >
什么是道家?
一、道家是诸子百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以“道”为核心。
二、“道”是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对象。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接纳于其中。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将有限的东西当成信仰对象往往带来灾难和冲突。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道"把权力下放给人类,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对"道"的这种信仰,有助于人群凝聚、成长为一个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会。
道学是什么?
“道”,狭义的讲,指的是中国道家文化,广义的讲指的是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称道学文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学是什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道学是什么?1 所谓道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儒家学说互相激荡,都在我国古代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道家和儒家相辅相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也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道学一词最早是出现在《隋书经籍志》里面的,其中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道家的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就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中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性的依据。道学主要包含宗教学的道教、哲学的道家以及生命科学的内丹学。如果狭义的去理解道学,那么它仅指我国的道家文化,但如果要广泛的说,道学就是自古以来同道家思想相通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可以叫做道学文化。道家学派主要是通过道,来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的关系、探索宇宙间的万物,道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是过程、道是本原、道是规律、道是法则。 道学的主要代表有两个——老子和庄子。其中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而庄子对老子的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道学是什么?2 “道学”不是曾经被讥讽为“假道学”的宋明理学,而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与道教之学。道教之学乃是对道家之学的继承、发展,彼此构成了以“道”为本根,以生命完善为理想的大道文化学。 “道学”实质上统括道家与道教的文化传统。集中反映近现代的道学研究成果,展示道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动向,这是十分必要的。 “道学”名称内涵辨析:宋明理学与大道学说 在历史上,“道学”名称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新儒家思想理论——宋明理学;二是指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大道学说。 20世纪以来,一谈起“道学”,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新儒家思想理论。这种认定当然有其理由,因为唐代儒家学者柳宗元于《送从弟谋归江陵序》中即以“道学”来指称儒门之理,谓“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稍后的李翱也说:“吾之道学,孔子者也。” 到了宋代,“道学”名称在儒家学者文集中就很常见了。无论是北宋时期的周敦颐、穆修、张载、程颐、程颢、柳开、胡宿、范仲淹、陈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游酢、杨石、李纲、胡宏、胡寅,还是南宋时期的廖刚、林光朝、朱熹、周必大、李石、吕祖谦、陈傅良、王十朋、楼钥、彭龟年、杨简、杨万里,都在自己的经学论著或诗文中使用“道学”名称。 宋代“新儒家”被冠以“道学家”头衔 鉴于此,元代脱脱在编纂《宋史》时即专门立了《道学传》,他将二程、朱熹等侧重于道德伦理论述的儒家人物包罗其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与朱熹同姓,特别推崇朱子之学。由此衍生开来,程朱理学遂成为官学,被当作科举考试的主体内容,成为文人士子跻身仕途的“敲门砖”。由于皇朝的大力推行,理学勃兴,故而“道学”之名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与此同时,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因其建立学说的经典依据与程朱理学基本相同,也被作为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些新儒家代表人物,极力宣传道德仁义学说,因而被冠以“道学家”的头衔。 本来,在儒家阵营里,“道学”是非常严肃的学术概念。与此相对应,“道学家”也应该是一个颇为光荣的称号。如果荣获了这样的“称号”,那是值得庆贺的。不过,历史往往嘲弄人。当一批新儒家学者相继标榜“道学”的时候,关于“假道学”的批评也随之而起。例如明代弘治、嘉靖年间袁袠所撰《世纬》卷下即称:“假道学之美名,以济其饕餮穷奇之欲;剿圣贤之格言,以文其肤浅缪悠之说。” 明代道学滥用失真成为“假道学” 这里的“假道学”虽然还不具备“假的道学”之涵义,而是说有人假借“道学”来满足贪欲,装扮自己浅薄、虚妄不实的谬论,但却表明“道学”因为被盗用、滥用而失真。稍后于袁袠的顾允成在《小辨斋偶存》卷三中以颇为叹惜的口吻说:“孔子之局变而为假道学,实人心淑慝之关,世道升降之界也。”顾允成这句话无疑是针对宋明理学讲的。顾允成所谓“人心淑慝”就是人心善恶,而“世道升降”则指人间社会的兴衰起落。 在他看来,孔子的学说是真道学,但到了程朱理学,孔子的学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之衍生出来的程朱理学等新儒学已经沦为“假道学”了。类似批评,在李贽那里表现得更为激烈。他在《初谭集》卷二十辑录了时人讽刺“假道学”的一些故事,并且加以点评,指出:“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无用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济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在李贽看来,宣扬宋明理学的道学家们虽然把孔子之名及其学说挂在嘴上,但他们讲的道学完全是欺世盗名,所以是“假道学”。 李贽认为老子代表的道家理论才是“真道学” 既然宋明理学被当作“假道学”,那么“真道学”是什么呢? 李贽认为,惟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才是真道学。他说:“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照此看来,“真道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自然”二字,它意味着没有伪装、没有欺诈,一切出于本真,故而是“真道学”。 清代儒者辩明“道学”与“玄学” 这种“真道学”是那些为了图谋名利而把“道学”挂在嘴上的人所无法学习的。李贽之后,清代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一方面继续批评以程、朱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为“假道学”,另一方面则明确指出“道学”实为道家之学。 例如毛奇龄就说:“惟道家者流,自《鬻子》、《老子》而下,凡书七十八部,合三百二十五卷。虽传布在世,而官不立学,不能群萃州处,朝夕肄业,以成其学事。只私相授受,以阴行其教,谓之‘道学’。道学者,虽曰‘以道为学’,实道家之学也。”毛奇龄是基于揭露程朱理学背离孔孟立场的目的来介绍道家经典文献的,在他心目中,“道学”本来就是道家之学。这种看法得到了惠栋、钱大昕等人的赞同。他们都承认,“道学”本来是道家的术语,《宋史》以《道学传》来介绍儒家人物是不妥的,因此《明史》也不应该设什么《道学传》。 明清两代,众多儒家学者尖锐批评宋明理学,虽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但其诸多论述却让“道学”名称回归于道家传统,这种情况的发生绝非偶然。早在魏晋时期,学者们在叙说玄学渊源的时候就使用了“道学”的概念。《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谓:“夫道学之贵游,闾邑之搢绅,皆髙门之子,世臣之胤。”意思是说,道学中的显贵者,乡里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都是名门望族的子弟。这里的“道学”既指“玄学”,也指精通玄学的名士。 考其溯源,玄学可上溯于黄帝轩辕氏;换一句话来说,“玄学”乃是以黄帝、老子思想为旨归,所以也可以归入“道学”范围。这种思想文化传统,在《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有明确的论述:“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老子道学源远流长 道学当回归道家传统 《隋书·经籍志》这段论述表明,以老子思想为特色的'道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从黄帝开始,授受不绝,颇为久远。此等道学虽然不像儒家那样通过官方来确立师说,但也代有传人。汉朝开始,由于曹参的推荐,能够讲授黄老之学的盖公得到汉文帝的尊崇,从此以后,传播道学的人越来越多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潮流。考《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著录了《道学传》二十卷,而列于《道学传》前后的则是《列仙传》、《清虚真人裴君内传》、《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内传》、《宣验记》、《应验记》、《冥祥记》、《感应传》等。可以看出,《隋书》编撰者是把道学与仙学、灵应、志怪看作一个大类来编排当时的书目索引。尽管这个分类不一定十分合理,但却反映了在宋代理学家将自己的学问称作“道学”之前,道家与道教早已使用“道学”这个名称作为其理论学说的总括,其著名人士则列入了《道学传》之中。 事实证明,“道学”虽然曾经被用于指称宋明理学,但在隋唐以前,这个概念则主要是在道家学派与道教中流行。基于尊重历史的考虑,我们并不反对人们继续以“道学”指称宋明理学,因为那是学术自由;但也必须明确本项目关于“道学”的确切涵义。我们所说的“道学”不是曾经被讥讽为“假道学”的宋明理学,而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与道教之学。 道学是什么?3 “道”,狭义的讲,指的是中国道家文化,广义的讲指的是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称道学文化。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经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道”也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从伏羲创建八卦图形,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道学思维就已经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思维之中,这种思维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道学是中华的本土众文化的核心,有很多借鉴道学思想延伸的一些学说,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道”是对自然万物客观认识的方式,也是正确认识万物智慧的凝聚词,道包含天地之间正确认知的观点,道分阴阳,也就是说世间的万千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相对应的学说观点,把这个观点归纳一个观点符号也就是“道”。 “道”的渊源很久远,从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图形,演绎一个很久远的图腾,那就是伏羲立道的象形学说,远古最有智慧的鼻祖就是伏羲做为华夏人群智慧的代表,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依照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创造出了“道”道字中的“首”是伏羲的头,辶字旁,就是伏羲的躯干,更形象的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伏羲也就是“道” “道”被很多的新出学说借用后,赋予神秘、赋予万能,词藻修饰后,使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看不清“道”的真正含义,道就是智慧。《道解》敬轩子 当代人民群众对道学的解译,大多都是参考古典本籍,由于道学理论体系和宗教理论体系分界暧昧,再加上经典古本理解认识上的偏差,使道学根本理论体系不被人知,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多种学术领域的认识解译更有天壤之别,例举宗教学术体系认为,道德经是道教界立教之本,从玄词理解上过重,不理解意的表达只感受字面解释的表达,所以从继承既传承上就出现了大玄门,和大虚幻的虚伪真理逻辑体系,整个学术体系的形成,通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也衍生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最为有影响力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医家等诸子百家的空前盛况,华夏文化即如大浪淘沙,一家一说的绝对学术被一次次的整合,每家学术体系最终体现的是道,有的学术体系理论维护的根本格局和宗旨也有广域和本域上的区别,诸子百家学术理论的初衷基础都出于捍卫天下,从实际的应用上一家之说又不能完全的满足捍卫天下条件和周密,就出现主体学术采纳别家的道,在此的道是指智慧的、合理的、有效的正确方法,不悖离服务天下的学术为学、服务于政治权利的为术、只服务于本学术主体的为教,所以理解和认识道学就逐步清晰起来了,道学也就是华夏民族的智慧学,不含杂唯心主义论点的理论内容,道学被众多学术流派沿用本意,也是道家得以完善继承流传的重要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