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拜师始末,为何有两个说法?
郭德纲喜欢称呼侯震为“少侯爷”,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按照辈分、艺术、传承各方面来讲述、的话,少侯爷应该是侯耀文。而有意思的是,出生于1948年,17岁正式开始说相声的侯耀文却足足当了接近三十年的海青,直到1994年年底才通过代拉师弟的形式建立相声师承。从那之后他才开始正式收徒。为何侯耀文拜师如此之晚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一、侯宝林对侯耀文寄予厚望侯宝林第一任妻子连秀贞没有生育,后来离婚。侯宝林在天津走红期间和刘淑芳同居,生下了两个孩子,其中有长子侯耀中。返回北京后,侯宝林和京剧演员王雅兰结婚,先后生下侯耀华和侯耀文。在这些孩子里,应该说最受侯宝林重视也最有出息的无疑是侯耀文。因此侯宝林去世后侯家的话事人是侯耀文,侯耀文去世之后侯家才是侯耀华说了算。但一开始,侯宝林根本不支持侯耀文说相声,侯耀文被铁路文工团录取之后都不敢告诉他,还是铁路文工团的领导上门争取侯宝林“放人”的,据说侯宝林气得摔了筷子。毕竟当年老相声艺人一般都不支持子女吃开口饭。但是木已成舟,侯宝林之后也对侯耀文的相声学习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侯耀文在七十年代就成名了。但是,侯耀文当年拜师有两个障碍,一开始是社会环境不允许,相声行业都取消师徒制了,再加上侯耀文是铁路文工团的人,自然没法拜师。后来改革开放了,侯宝林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侯耀文想拜师反而找不到合适师父了。毕竟,以侯宝林当年的地位,侯耀文势必要找个“门当户对”的师父,这并不容易。于是这事情就一直拖了下去。侯宝林1993年去世,侯耀文则是1994年12月份由大师兄李伯祥代拉入门正式拜师赵佩茹的,但是这件事其实早在侯宝林去世前就说好了,有意思的是,这件事的促成却存在两个版本的说法。二、高英培孟凡贵版本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高英培的徒弟孟凡贵说的,他在采访中提到,在侯宝林去世前夕,侯耀文专门找到他,让他联系师父高英培,由高英培代拉侯耀文入门拜师赵佩茹。而且侯耀文说这是侯宝林的意思。孟凡贵赶紧告诉师父高英培,但是,高英培认为这件事必须得由赵佩茹的大徒弟李伯祥来做最为妥当,他让孟凡贵和侯耀文去趟天津找李伯祥商量一下,而李伯祥听说之后立刻亲自来到北京,在病床前和弥留之际的侯宝林敲定了此事。赵佩茹另外一位徒弟常贵田的说法和孟凡贵一致。这个说法当然是没问题的,而且侯宝林找高英培帮忙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他收师胜杰为关门弟子时,因为担心同行对师胜杰跳门之事有争议,他还请高英培去打探了一下同行们的意见并做了工作。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最流行的说法之外,还有一个王平的版本存在。三、王平侯耀华版本王平是李伯祥的徒弟,深受李伯祥的喜欢,而且他和侯家关系也比较近,因此他的说法也绝不是没有根据的。王平回忆说,当年他和侯耀华一起演小品,因此就住在侯家东四头条的老宅那里,侯宝林当时做完胃部切除手术,出院以后住在木樨地的新宅。(这个时间应该在1992年初左右,也就是侯宝林去世前一年,笔者注)有一天早上,侯耀华让王平去趟木樨地见侯宝林,说是找他有事。王平懵懂着就去了。到木樨地,侯宝林和王平寒暄之后告诉他,你三叔(侯耀文)说了这么多年相声还是个海青,这是他(侯宝林)的遗憾。你三叔要拜师的话是带艺投师,不能让活人捡了便宜,你懂吗?王平赶紧点头:“我懂。”实际上,当时他还是一头雾水。然后侯宝林告诉他:“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回去的路上,王平就合计侯宝林的话,然后顿悟:“不能让活人捡了便宜,意思是说要拜去世的人为师,那就得代拉师弟。而王平的师父是赵佩茹的大徒弟李伯祥,让王平办这件事无疑是想让王平做李伯祥的工作,由李伯祥代拉侯耀文为师弟。”王平回到侯家老宅,侯耀华问他知道什么事情了吧,明显这话意思是侯耀华也知道此事。然后侯耀华安排王平回天津找李伯祥汇报。但是,李伯祥却心存犹豫,他担心别人说他攀侯家的高枝。根据王平回忆,他做了几次李伯祥的工作之后,李伯祥才答应。从王平的版本来看,事实上侯宝林早就打算好了让侯耀文拜师赵佩茹,首先说赵佩茹不论是相声艺术还行业内口碑都是毫无争议的存在,曾经在赵佩茹去世前,侯宝林就希望他病好以后能和自己合作。没能和赵佩茹搭档也是侯宝林的一个遗憾。其次,赵佩茹还是宝字辈的门长,侯耀文拜赵佩茹对于侯宝林来说也是“门当户对”。同时,侯宝林之所以说“不能让活人捡了便宜”,这句话也体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自信,毕竟那时候侯耀文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相声行业顶级的存在,他带艺投师不论拜谁都是对方捡便宜。从王平的回忆也能看出来,网上流传的“侯耀文曾想拜师常宝华遭婉拒”可信度并不高。那么问题来了,关于侯耀文拜师,流行的孟凡贵版本和不流行的王平版本,哪个是真的呢?笔者认为,两个版本不冲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侯宝林找王平,不直接说而是采取暗示的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侯宝林在投石问路。毕竟以侯家的地位,万一太直白让人给拒绝了不好看,最好是对方首先提出才是最佳方案。但是,李伯祥一直心存犹豫没有进一步的动作,这一拖就是一年。于是在侯宝林去世前,他决定不能再等下去了,直接启用B方案找高英培,由此“逼迫”李伯祥表态。李伯祥这时候发现不能再拖了,于是亲自来北京在病床前和侯宝林敲定此事,也让侯大师没有带着遗憾离开。笔者的这个推断从李伯祥十几年后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也可以论证,当时李伯祥说侯宝林通过二公子侯耀华和他师弟高英培找到的他,在侯先生弥留之际定下来此事。李伯祥所说的高英培,就是孟凡贵版本,而侯耀华代指的应该就是王平版本。1994年12月10日,在李伯祥、高英培和常贵田等徒弟为赵佩茹举办的诞辰80周年演出现场,侯耀文特意从外地到场参加。演出后,在天津东风饭店举办了拜师仪式,李伯祥代拉师弟,李金斗做主持人,引保代三师分别为京剧界的孙玉祥朱玉良和相声前辈王世臣先生。其他宝字辈艺人如陈涌泉和常宝华也都到场祝贺。最终,侯耀文没让“活人捡了便宜”,不过他后来在铁路文工团却没少捡别人的便宜。
侯耀华师徒拜祭侯耀文,乱了辈分闹了笑话怒了大家,路绝了不好走
30月30日,沉寂已久,几乎被大家淡忘了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二公子侯耀华冷不丁的在社交平台上发了 一篇 文章,说是文章吧,也没几个字。就是一张照片配了句话:“带着小伟来看三叔“”。 这个图文一出来就招来了铺天盖地的吐槽,这也使得这位淡出观众视线已久的“侯大师”又突然火了一把。 侯大师被吐槽的原因有二: 原因一、小伟的身份乱辈 。 随行祭拜侯耀文大师的小伟名叫张伟,原艺名叫张云伟, 曾经是现在的相声大咖郭德纲(侯耀文的徒弟)的徒弟,后因故离开德云社投靠了侯耀华(侯耀文的二哥)当了徒弟, 所以说这个辈分乱的真是烧脑,叫人瞠目。 原因二、对逝者不敬。 无论侯耀文病逝之后侯耀华与侄女因为侯耀文的遗产之争的恩怨纠纷如何,既然是要在清明期间祭拜侯耀华,就应该举止庄重肃穆,衣冠整齐,行为检点,略有哀思的表情。但是从照片来看侯耀华和张伟根本就不像是来悼念亲弟和三叔(师爷), 倒像是闲情逸致游山玩水来踏春似的,缺乏对逝者的最起码的尊敬。 大家也猜想是这师徒二人是想借此来恶心一把郭德纲的,顺便再刷一下存在感,怕被世人给彻底遗忘了。 这位候二公子虽然是已故相声大师侯宝玲的的次子,但是却没有继承大师的衣钵。虽然也曾想在相声界有所发展,但就是一直不上道儿。 侯耀文曾经评价过他这位二哥的相声表演纯粹就是个拿着稿子照着念的,由此可见侯耀华根本就不是吃相声表演这碗饭的料儿。于是乎他便也就放弃了在相声方面发展的打算,自此混迹于影视界,但也只是参演了一些小品,几部影视剧而已。 侯耀华到是为了维持生计一直活跃于主持界和广告界。他曾经在北京电视台、山东齐鲁电视台和广西卫视主持过 几档 节目,但时间都不常。其余时间就是到处接个婚礼主持的活儿(钱多钱少活都接),赚个小型商演出场费和虚假广告代言费。 就因为他代言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还被北京工商总局在2015年作为 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典型案例 进行了通报。由此可见这位候二公子为了钱那是啥活都能干,啥活也敢干啊! 就这么混到了63岁的时候,想在艺术界弄个过得硬的名头身份好闯江湖,就拜了与其父侯宝林先生同为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的常宝华大师为师。他这个年龄拜师学艺形式大于内容,明眼人一看他就是想在相声界有个靠山,给自己增加点捞金的资本而已。 不过,侯耀华多年的东奔西走也还的确闯出了一个文艺界的“大师”地位——2020年12月份,74岁的侯耀华一举夺得了 ”全国影视艺术终身成就奖 ”,这一奖项的摘得真是惊掉了很多人都下巴颏儿。不过,我们详细 地 了解一下之后得知,把参加整个颁奖典礼现场的人员仔细扒拉一下就数他“名气最大,成就最高”,这个奖他也称得上是实至名归了。 熟悉何伟或者德云社的前世今生的人都知道 何伟原名何云伟,1999年拜于郭德纲的门下开始学习相声表演 。何云伟的相声表演还是颇有潜力的,也一直受到郭德纲的信任和器重。 但是随着德云社的发展日渐向好,利益分配的矛盾问题就显现出来。何云伟也曾嫌收入低多次表达过不满意见,但是一直到不到满意的解决。一直到2010年8月份,德云社与北京卫视之间的纠纷发生,德云社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何云伟选择了此时离开德云社,也被外界诟为“背叛师门,落井下石”名头。其实郭德纲对此也并没有表达出多大的不满,也是理解了徒弟的离开。 但是,不能叫人接受的是何云伟离开德云社转投到了侯耀华的门下拜其为师,这辈分就乱了,名字也改成了何伟。 原本从侯耀文和郭德纲的关系辈分论,何云伟是要喊侯耀华 师爷 的。现在到是升了一辈和他曾经的师傅郭德纲同辈了 ,这也成为相声界的笑话。 改投到侯耀华的门下倒也算了,就算是侯耀华本就不是个说相声的那也就算了。但是何云伟不但不感念德云社的栽培之恩,反而大骂德云社的相声,且不承认自己的相声技艺是郭德纲教授的,说自己是带艺拜师。他这做派,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他是为了靠上侯耀华这棵“大树”而递交投名状呢。 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讲究个师徒关系,一直 崇尚尊师重道, 尤其是相声这种传统行业最是看重,何伟的这种行径无疑是触犯了众怒。再加上这次名为清明节将至祭奠侯耀文,实为公开羞辱郭德纲的做法更是大家不能接受的。也难怪大家一直认为师徒俩人品相近,真是一对“好师徒”啦。 中国人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说,无论曾经是兄弟,是师徒,这都是一种缘分。有缘,大家才能走到一起成为兄弟、师徒。合则相守相帮,不和则好聚好散。若为利字弄得恩恩怨怨,闹得鸡飞狗跳,甚至是恶语相向,还做人无下限,只会给别人 当做 笑柄并且从骨子里被看不起。 当你的人生最终落得个无人相帮,无人敢交,这岂不是等于自己把自己的路都封死了?
史书里的“恶人自有恶人磨!”乱世纷纭里那些匪夷所思的真实故事
这是记载在史书《资治通鉴》里的又一个离奇至极的真实故事。
话说北魏末年,胡太后把持朝政,与其子孝明帝的矛盾日益激化。渴望夺回权力的孝明帝下密诏令地方军阀尔朱荣进军京城协助自己,不料事机不密,走漏了消息。得到风声的胡太后先下手为强,毒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孝明帝元诩。
这下正好给了野心勃勃的尔朱荣以口实,尔朱荣将胡太后的恶行宣示天下,自己理直气壮地拥立另一皇族元子攸为帝,即后来的魏敬宗孝庄帝。然后名正言顺的率军杀奔京城,消灭了胡太后一党。
但此后的尔朱荣自恃拥立之功,在朝廷上作威作福,专擅朝政,不仅在“河阴之变”中大肆杀戮朝臣两千余人,而且专横跋扈,对自己拥立的孝庄帝呼来喝去,全无人臣之礼。备受羞辱的孝庄帝咽不下这口恶气,在城阳王元徽、侍中李彧等一帮近臣的怂恿下,诱骗尔朱荣入宫,发动政变将其杀死。
除掉权臣的孝庄帝本以为这下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了,却不料按下葫芦浮起瓢,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兴兵问罪,杀奔京城。危急关头,原本怂恿自己动手的一帮近臣四散奔逃,尔朱兆的大军直接杀入皇宫。步行逃出宫门的皇帝,在云龙门外遇到原本信誓旦旦、怂恿自己最积极的城阳王元徽。元徽此刻正在骑马飞奔逃命,可怜的皇帝多次呼喊求救,元徽却连头也没回的扬长而去。真是“大难来时各自飞”。人情冷暖,皇帝也不能例外。最终孝庄帝被尔朱兆缢死在佛寺之中。
北魏朝局上这走马灯一般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争权夺利永不停歇的杀戮,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但真正离奇至极的还不在于此,而是在这之后发生的故事。
那位为一己私利而怂恿在前,在危急之际又抛弃皇帝,只顾自己逃命在后的城阳王元徽,逃出京城后一路狂奔逃到山南,投奔原洛阳令寇祖仁家。之所以选择投奔此人,是因为寇祖仁一门三刺史,全是由城阳王元徽所引荐提拔。自认为对寇家有知遇之恩的元徽,觉得当此危急之际,正是寇家对自己报恩之时。
说来讽刺,这位落难的城阳王元徽,危急关头连自己的君主都扔在一边,却没忘记带着黄金百斤,良马五十匹逃难。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一点不假。无情无义的元徽曾一力举荐的寇祖仁果然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寇祖仁见到昔日的城阳王如今落荒而逃,身边又携带如此多的财物,顿时见财起意,一边恐吓元徽追兵将至,让他到别处逃亡,一边秘密派人在半路伏杀,将元徽的首级送给了尔朱兆。
但出人意料的是,尔朱兆并未对寇祖仁加以赏赐。最奇异的是,尔朱兆收到元徽首级之后的当天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元徽对尔朱兆说:“我有金二百斤,马百匹在寇祖仁家,卿可取之。”尔朱兆醒来后,觉得此梦感觉太过真实,便信以为真。随即发兵抓捕寇祖仁,令他交出黄金与马匹。一头雾水的寇祖仁还以为是被人密告了,所以不敢隐瞒,乖乖承认了抢夺元徽金百斤、马五十匹的事实。尔朱兆此时坚信自己的梦中数字,认为寇祖仁故意隐瞒,对他严刑拷打。无奈之下的寇祖仁,只好将自己家旧有的三十斤黄金、三十匹马全部交了出来。可惜掏光了家底也还是凑不齐尔朱兆认为的数字。坚信寇祖仁有所隐瞒的尔朱兆勃然大怒,史书记载,盛怒之下的尔朱兆将寇祖仁“悬首高树,大石坠足,捶之至死。”
这位忘恩负义的寇祖仁,可谓死有余辜,毫不令人同情,只是他这种死法,以及获死的原因,实在令人觉得匪夷所思,还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啊!
为什么有的人年龄不大辈分很高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所以辈的高低也不同。首先,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代就已经有着各种宗族礼仪,其中古代人最为重视的就是辈分了。在古代,三妻四妾是正常的现象,国力又是依据人口的数量还计算的,因此压根没有计划生育的说法,反而以多子多孙为荣,加上古代的人都比较早结婚。这么一来,很经常出现自己的小儿子出生不久,长子已经成家的情况。如此一来,长子和最小的兄弟年龄就相差很多了,也就是说长子的小孩虽然可能和小弟年龄差不多,但却要叫几近同龄的伙伴为叔叔,几代人算下来,辈分就越差越远,也就出现村里小妮这种状况了。其次,同宗里的辈分是根据在不在一门来计算的,而分辨是否同属一门则需要看是否还在五服之内。古代有“长门的孙末门的爷”这么一个说法,长门指的是长子流传下来的子孙,末门自然就是指最小儿子流传下来的子孙了。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大部分不会超过一百岁,这么一来,长门的子孙和末门的子孙之间的关系就用来判断是否在五服之内,通常来说超出了五辈这么低辈分的,就是出五服。由此可见,出现这种少年被喊爷的低龄高辈分,主要是因为以前的人们没有控制生育,结婚又早,导致出现不少老来得子的情况,才造成大儿子的儿子可能与自己小弟年龄相仿的状况。
辈份很大年纪很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这在我们这里是正常现象,我家的辈分在我们西头是很低的,基本上出门就是叫爷爷奶奶,有的时候太爷太太,我家的邻居辈分就很高,他女儿和我年龄差不多大,我应该喊她姑奶奶,他的孙子,今年才六岁,我得喊他一声“达达”(叔叔的意思),不过邻居不让叫,说就叫他孙子的名字就好了,本来就是小孩,都给他叫老了,说实话不让叫正中下怀,叫一个小孩子达达,我还真的叫不出口。在我们村东头,我家的辈分还算可以,有一次去村东头的广场玩,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叫“麻麻”,当时我东瞅瞅西望望,当时心里在想这也没其他人,她叫谁呢?结果我家的挨地临说人家叫你呢,你怎么不吭声啊?当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叫我呢,天啊,终于出门不是我“达达”“麻麻””爷爷”“奶奶”的叫了,也有人叫我了,原来我家的辈分在村里不是最低的,而且在村东头有几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按辈分我该喊她们“嫂子”,你说神不神奇,自那以后我就很少去村西头的广场玩,大多数都去村东头的广场玩,哈哈哈。说到人小辈分大,我还真经历过一件事,我一个朋友结婚,我去送她,当时新郎是在自家做的婚宴,男女双方的亲人都在一起吃酒席,当时婚礼的一切流程都走完之后,就该吃酒席了。作为女方家人我们是直接动筷子了,我们吃着的时候发现男方家人没有人动筷子,当时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也都窃窃私语,小声议论着,后来门口走进来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这个孩子脖子里系着红领巾,穿着校服,应该是刚放学,只见他坐到了男方家喜桌的C位,他夹了一些菜,男方家的人看到这个孩子动筷子了,也紧接着都拿起筷子吃饭了。当时我那一桌就有人说,这小孩辈分低不了。最后问朋友才知道,还真的是这样,那个小孩他们家的辈分在他们村是最高的,那天他父母有事来不了,那他的辈分就是那些人里最高的,他们那里的人又比较传统,所以那个小孩子不上桌不动筷子是没有人敢动的,当时就觉得辈分高真好。其实,论辈分在农村比较常见,农村保留了很多中国的老传统,在社会发展中它们也一直是留其精华,有越来越多的老传统,老手艺失传,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传承下去,毕竟老祖宗留下来的,作为子孙后代有任务传承,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话是“长门孙子末门爷”,你知道什么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