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

时间:2024-11-13 22:25:59编辑:阿星

作文我的前半生怎么写

终于的,溥仪的愿望“实现”了,他第三次做了“皇帝”,于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那时的他哪里明白日本要这个帝制,不过是为了使我更加的傀儡化,为了更便利于统治这块殖民地。
在日本的统治下,我们的那位皇帝,是一点权利都没有的,甚至连出行都没有自由,还美其名曰为了尊严和安全,真是胡扯!然而日本制造了太多的假象,使那个蒙在鼓里,醉心于当皇上的人,完全的迷失了,做着白日梦。直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夕,他才终于算是明白了,于是他唯一的思想,也就只是如何在日本人面前保住安全的问题了。
日本接下来做了什么历史课上都讲过,在我们称之为抗战的八年里,溥仪又是怎么样过的呢?我想那样的黑暗对他而言是一样的吧?日本招惹了太多的敌人,终于呈现出了退败的趋势,这时的溥仪自己说他的日常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作文我的前半生怎么写

《我的前半生》
说起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剧中男主是由靳东扮演的贺涵,为人冷酷,确实商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我喜欢的男星之一,。女主老公陈俊生外遇凌玲的子君、喜欢了贺函多年的唐晶等等。
子君的故事是全局的一大看点,看过的人都知道,子君在于陈俊生还是婚姻关系是整天逛街,买名贵的包包,完全是一个贵妇生活,也正因如此,忽略了老公陈俊生的看法,她太单纯了。而陈俊生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他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这时候恰巧凌玲出现在他面前,好感倍增,日渐生情,也就使陈俊生产生了抛弃子君的想法。

离婚自然需要打官司,子君完全不想舍去这个家,她努力维护这个家,但家还是碎了,她一度绝望,感觉世界都塌了,甚至连最坏的打算都做好了,幸亏好闺蜜唐晶一直安慰她,陪伴她,贺涵虽然嘴巴毒,但是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子君的错误,他理解陈俊生的想法,而且陈俊生的工作能力让他赏识,他对陈俊生也很有好感,自然偏袒陈俊生较为多一点儿。
因为唐晶的这一层关系,使得贺涵多次帮助这对孤苦伶仃的母子,子君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贺涵,但她却深知,她和贺涵是不可能的,不仅是因为贺涵是唐晶喜欢的人,更是因为她和贺涵的差距太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很期待最后的结局,贺涵究竟是和谁走到了一起,是优雅大方的女强人唐晶,还是勤奋拼搏的单亲妈妈子君,我更偏袒与前者。还有酱子中的两位,老板和老板朋友的女儿,我们都已经看出,老板朋友的女儿已经喜欢上了老板,可老板其实也对这个姑娘充满了好感,可是身份的界限太深了……


溥仪写的书我的后半生,《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都是爱新觉

《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都是爱新觉罗·溥仪写的吗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后半生》由贾英华根据《我的前半生》续补而成 究竟溥仪有没有写啊??? 你好,没有。 贾英华曾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著成《我的后半生》,他跟末代皇帝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关系一直不错,手中握有大量从溥仪日记等原始材料中得来的东西。 溥仪晚年的愿望,是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因过早去世而未成。 一本关于溥仪的的书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 名字叫《我的前半生》。他后来要写《我的后半生》呢,不幸就死了。 溥仪为什么没写《我的后半生》? 他的后半生 毫无亮点 和普通人一样一样的 就前半生还能拿出来显摆和回忆 溥仪的 我的后半生 TXT 下载 只听说过,溥仪,我的前半生,后半生是别人为他写的,还是前半生好!溥仪自身写的,最有发言权。别人的不一定准确,再说,前半生我看过,在他的书里有写后半生的事情。感觉很好,去网上订一本把,现在书店很难买得到了。 爱新觉罗·溥仪有那些书 《我的前半生》 第一版(1960年):为溥杰执笔,记事止于1957年。1960年1月,由新华书店以内部书发行。 第二版(1964年):1963年,李文达执笔于定稿。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发生著作权纠纷[9],法院裁决[10]认定溥仪为《我的前半生》一书的作者,并享有该书的著作权。 完整版(2007):1964年,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定本)一书中,因当时社会环境和诸多政治原因所致,原稿被删除了16万字。2007年,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将删除内容全部还原,溥仪在改造过程中的情况、溥仪的打油诗以及占卜的卦辞等内容首次公之于众。 《溥仪跟他的五个女人》:1993/07/15,徐虹,希代出版社,ISBN 957-544-461-2(正体中文)(后来拍成电视连续剧,在台湾东森综合台播出过) 《 *** 、周恩来与溥仪》:1999/01/01,王庆祥,东方出版社,ISBN 7-5060-1209-X(正体中文) 《随侍溥仪纪实》:1999/01/01,王庆祥,东方出版社,ISBN 7-5060-1179-4(简体中文) 《梦断紫禁城:溥仪的后半生》:2002/07/10,王庆祥,慧明文化出版社,ISBN 986-7940-36-9(正体中文) 《日落紫禁城:我的前半生,溥仪自传》:2002/09/19,爱新觉罗·溥杰,慧明文化出版社,ISBN 986-7940-47-4(正体中文) 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作文 “我写这本书,是忏悔过去,是为了要把我丑恶的前半生, *** 裸地暴露在祖国人民面前,说它是自传也可以,说它是忏悔录也无妨。” 这是《我的前半生》的作者爱新觉罗•溥仪对它的叙述。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年2月17日),溥仪在浓重的元宵节气氛中呱呱坠地,开始了他那悲剧的一生。1908年,年仅3岁地溥仪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幼小的溥仪哭得死去活来,登上太和殿宝座的那一刻,意味着他从此离开了亲人的怀抱,从此成了他人操纵的傀儡,以致成为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年仅6岁的溥仪跌下了统治地位。在军阀混战的漩涡中,溥仪逐渐成长起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溥仪受到日本人关东军的蛊惑欺骗,被迫当了13年地伪满洲国傀儡元首,在日本人的阴影下过着被监控,没有行动自由的黑暗生活。而后又因此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了14年。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以中国人名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病逝于北京。溥仪的一生是悲剧的,也是富有传奇的。他的前半生是黑暗的,充满罪恶的,但他的后半生是光明而又神奇的。他居然完成了一个清王朝统治者到一位新中国普通共民的角色转变,这几乎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无法完成的。 是儿时被迫与亲人分离,险恶的政治斗争漩涡让他看到了清朝王室的黑暗,让他厌倦了那腐败、荒淫的生活;是日本人对他的一味欺压,让他对军国主义心生憎恶;是抗战的胜利让他看到了希望与光明,让他对 *** 心怀感激…… 溥仪是现实的,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溥仪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虽然这转变的过程充满辛酸,自已甚至一次次濒临死亡,但是他还是完成了“由鬼到人”的转变,对于这个结果,溥仪是满意的,他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历史。 都是(115)爱新觉罗(329)


我的前半生——溥仪

从帝王降为平民,从绚烂归于平淡。

一生沧桑巨变,历经荣辱浮沉。

——爱新觉罗·溥仪。

出身在爱新觉罗家族的溥仪,是道光皇帝旻宁的曾孙,他的祖父醇贤亲王奕譞,被赐亲王“世袭罔替”,深受慈禧太后的恩荣,极尽人世之显赫;他是摄政王载沣的长子,原本可以世袭罔替,成为第三代醇亲王,却因慈禧太后一道仓促的懿旨而改变了命运。

1909年,光绪三十四年,彼时的溥仪年仅三岁。在他还没有任何记忆的年纪被抱上了皇位,成为了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三年之后,时年六岁的他被一道退位诏书辞位,被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张勋等人的支持下,复辟清朝,11天后,再次宣布共和。

在溥仪的前半生中,他只有一个目标——复辟清朝,恢复祖业,夺回清朝的、他自己的江山,重新坐上太和殿的宝座。这样畸形的目标让他的前半生是荒唐的,甚至是可笑的。

溥仪这样畸形的目标与他在皇宫受到的畸形的教育不无关系。在他记忆中的童年,一切都是明黄色的,琉璃瓦顶是黄色的、轿子是黄色的,椅垫子是黄色的,所有的物品都是独家占有的明黄色,彰显着皇帝的身份,其他人见到他要跪拜,名字要避讳,亲人变成臣民,甚至有伴读专门替我挨打,唯我独尊的意识深深地埋在他的心中。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他鲜少见到父母姊妹,与他们相见,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身边唯一有人情味的乳母也在溥仪九岁那年出宫。从此溥仪的生活中再也感受不到一丝温情,充满了罪恶、狡诈、怯懦、迷信……。

他不惜一切代价他拉拢各地军阀,收买亡命的白俄将军,投靠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地把希望放在刽子手身上。1932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成为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

在他勿认为自己距离“时来运转”越来越近时,他的生命却面临即将沉船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他害怕日本人把他抛弃,在日本垮台之前对他杀人灭口,他对日本人谄媚逢迎,出卖东北,在日本人的契约上签字,恐惧整日充斥在他的心中,他猜疑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抱有怀疑、不信任;这让他在家人、佣人面前变得狂妄暴虐、喜怒无常,对他们又打又骂,他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方法,惩罚仆人。他迷信算卦、扶乩,整日像神经病一样。

他吃斋念佛,超度亡魂,每日不停地念咒,甚至连一只苍蝇也不舍得打死、一只蚂蚁也不舍得踩死。打起人来却毫不含糊,丝毫不手软。

在他晚年的忏悔中,他认为在伪满十四年间的自己已经失去了羞耻,丧失了一个中国人的资格,丝毫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他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把一切罪过都推到日本战犯的身上。

在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杨靖宇被剖开肚子,找到里面只有没有消化的草根。溥仪已经厌倦了荤腥,要依靠药物、葡萄糖度日。

日本投降后,他来到苏联进行劳改,溥仪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而在抚顺战犯管理诉说的经历才是他获得新生的开始,他放下了一切内心的掩盖与歪曲。

在抚顺的日子对溥仪来说是痛苦的,却又是新生的。他的身边没有了奴仆,没有人为他侍奉,他要放下皇上的架子,他要从头开始学习自理。他没有继续掩盖事实与真相,不再怯懦,完全交代自己的种种罪行。他在受难的群众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并得到了他们的宽恕。

溥仪的前半生是矛盾的。他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在紫禁城中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他有着历代帝王的冷酷无情、残忍凶暴,一方面却又怯懦、迷信。他对日本侵略者依赖却又渴望摆脱他们 。他痴心妄想着复辟,这成为了他前半生的追求,他的前半生都在为光复祖业“努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劳改经历中,他坦白了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自己的一切罪行。在他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几十年之后,他再次对自己的荒唐进行回忆,他无比的后悔,他发现那时的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中国人了。他出卖东北,出卖自己的灵魂,却还在认为自己距复辟越来越近的假象欣喜。

初到抚顺,溥仪还是抗拒的,还是在竭力隐瞒自己的罪恶,他害怕自己受到惩罚。可是他在其他人的“揭发”下,承认了自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可是换来的是新生。他发现自己的思想、认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他的灵魂获得了新生,这让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冀。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怒无常、暴虐。

溥仪一生多桀,皆因——登上帝位。


上一篇:articlelist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