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被广泛认为是发生于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是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是为了控制斯大林格勒市(现在称为伏尔加格勒),这是伏尔加河上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中心。战斗残酷激烈,双方伤亡惨重。然而,苏联能够阻止德军的进攻,并最终发动反击,迫使德军撤退。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标志着德国进军苏联的结束,也为纳粹德国在东欧的最终失败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也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展示了苏联军队的实力,这将在最终击败轴心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它被广泛认为是欧洲战争的转折点。
2战的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中哪场战役是转折点?
说二战的转折点,严格意义上来说,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阿拉曼战役”。此战役,是北非战场的重要转折。1942年,被后世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由希特勒直接下令,率领德装甲师团进军埃及,妄图切断英军补给线,从而以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当时,盟军方面发现端倪,而隆美尔趁敌方援军未到,悍然发起进攻。不过,最终结果是盟军胜利,战局彻底扭转,纳粹德国阴谋就此破产。第二部分,“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不可谓不惨烈,时长以年为计量单位。由于进攻莫斯科失败,德军便把矛头转向斯大林格勒,首先将其补给切断,然后再不断增兵,团团围住城市。然而,希特勒小瞧了人民的力量,苏军在数以万计的人民帮助下,筑起层层防线,以抵挡德军的脚步。这场会长,有效的歼灭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德军整整150万余人葬身于这片“红土地”。原本,苏德战争中,德国占据优势,但是经过此役后,双方局势完全反转过来,称得上是二战最为重要的转折。第三部分,“中途岛海战”。自打日本偷袭珍珠港得手,日军在一段时间里气焰甚高,陆续占领太平洋诸多岛屿,下个目标便是中途岛。可以说,中途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既能威逼夏威夷,又能迷惑太平洋舰队。不过,美军及时得到情报,提前做好防御准备,令日军遭到沉重打击,最终不得不撤离。自此,美日海上优势拉开,日军节节败退,已无力回天。拓展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二战中发生过哪些战役?
二战著名战役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苏联军队在卫国战争中对德国军队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苏军在这场保卫战中所取得的胜利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不仅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整个形势,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
德国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同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作战目标。7月17日,德军开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图侵占该城,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经过3天激战,德军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尔加河流域。德军在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第4坦克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的指挥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均因遭到苏军的顽强阻击,一直未能攻下这座城市。在这次战役中,德军先后投入150多万兵力。
德军9月抵达斯大林格勒市郊区和工厂区,但他们遭到工人战斗队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苏联防御部队几乎被逼到伏尔加河畔。随着冬天的来临,德国军队的供应开始接济不上,他们的坦克在巷战中也没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苏军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同时转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合围德军22个师33万人,并于12月粉碎了德军的突围企图。
到1943年2月2日,苏军全歼被围德军。斯大林格勒军民毙敌约23万人,俘虏了德军元帅保卢斯、24名将军及官兵共9.1万人。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一次异常激烈和残酷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筑均毁于战火。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
莫斯科的防御战役在长约1000公里的地带上展开,由于当时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只及进攻敌军的一半,所以德军曾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仅25公里的地方。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组织了几十个工人营和民兵师,数百个打坦克班。全市出动50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11月7日,在敌军距莫斯科仅70公里的最艰苦的时刻,红场上举行了意义非凡的盛大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军后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万多个居民点。为扩大成果,苏联9个方面军从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敌人发起全线反攻,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进抵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带,距市区只有5公里,切断了列宁格勒同苏联内地的联系,妄图迫使列宁格勒不战而降。但列宁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动拿起武器到前线作战。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的872天里,苏联政府和人民通过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组织了对城市和军队的供应。列宁格勒前线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击退了敌人不断的进攻,终于在1944年1月彻底粉碎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3月苏军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200多公里。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是法国西北部著名的历史和文化大区,它北临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遥遥相望,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600公里。连绵数百里的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次历史性的战役。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6月6日凌晨,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以2万多空降伞兵为先导,近16万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从朴茨茅斯启航,横渡英吉利海峡,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大西洋壁垒”,置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次登陆作战,盟军出动1200艘战舰、1万架飞机、4126艘登陆艇、804艘运输舰、数以百计的坦克和15.6万名官兵(7.3万名美军,8.3万名英国和加拿大军),分五路向诺曼底海滩发起猛烈的攻击并开始登陆。登陆的海滩从奥恩河的河口湾延伸到科唐坦半岛东南部。12日,盟军的登陆点已连成一片。7月5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人员已达100万。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13700多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有12.2万将士献身疆场。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盟军的胜利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这场战役也被称为“霸王”战役。诺曼底登陆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都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
西西里岛登陆战
西西里岛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位于亚平宁半岛和北非之间,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为保证地中海海运安全并最终战胜意大利,于1943年7月至8月间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登陆战役,成功夺取西西里岛。
1943年5月,盟军在把德意军队逐出非洲大陆后,将意大利西西里岛定为下一个进攻目标。1943年夏,盟军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准备在西西里岛登陆。这次作战的代号为“哈斯基”,由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负责实施。该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8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共有13个师和3个独立旅,总兵力达47.8万人,拥有作战飞机4000余架,各种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约3200艘。
为保证西西里岛登陆战的胜利,盟军在战役前曾实施代号为“肉馅”的误导行动,发出盟军将在撒丁岛和希腊登陆的错误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岛上的德军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军按计划以空降登陆打响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0日凌晨,盟军在恶劣天气的掩护下,在西西里岛强行登陆。面对盟军的突然袭击,德意军队猝不及防,海岸防线很快被摧毁。战役进行到第3天,英军便占领了西西里岛的东南部。7月22日,美军又攻克西西里岛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军占领卡塔尼亚。8月17日,盟军先后进入西西里岛东北角通向大陆的咽喉重镇墨西拿,随即占领全岛。至此,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以盟军获胜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中,德意军共投入兵力约27万人,总计损失近17万人,盟军损失3万余人。西西里岛战役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的胜利为盟军打开了直接进攻意大利的大门,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权所面临的危机,为最终迫使意大利投降创造了条件。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3月底,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国在世界上已没有任何盟国。面对国内经济完全破产、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及军事上接连失败的严酷现实,德国法西斯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欧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以及东波莫瑞战役,消灭了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攻占了德国东部地区,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1945年3月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束后,苏军集结了250万兵力、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战飞机,完成了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德军此时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图负隅顽抗。他集中了近100万兵力,组织起近20万人的守备队,在柏林以东设立了三道防线,并环绕柏林城筑起了三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最后一搏。
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起攻击。经过4个昼夜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5日,苏军形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4月30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宣告结束。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5月8日午夜,德军统帅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欧洲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但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积极备战。经过周密的准备,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军队在北非共驻军12个师,10万余人。他们防守在阿拉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地带。而英军此时在北非已拥有11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23万。
10月23日夜,英军向德意军阵地南北两翼发起进攻。25日,英军在战线北部突破敌军防御阵地。28日,英军调集主力在北部战线继续猛攻,迫使南线德军增援。德军北上增援后,英军立即集中兵力于11月2日凌晨在南线发动代号为“增压”的战斗,攻击德意军结合部,并突破敌方防区,向西挺进。11月4日,隆美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命令向西撤退,4个师的意大利军队随即向英军投降。
至此,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阵亡将士达7000多人,而德意军伤亡及被俘人数近6万。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1945年7月至8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右)、杜鲁门(中)和丘吉尔在德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谋求解决同盟国之间在如何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及战后和平安排等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发布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