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条件而生起,没有自性,因而是一种假象。圆成实性是根据依他起性的原理,认识到万物性空而显示的圆满成就万法的真实本性。惟识说指识是万法的本质,识分为八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化生出世间万物。法相宗又提出五种姓说,声闻、独觉和菩萨三种姓都能成佛,不定种姓则不确定,一阐提种姓不能成佛。提出五重惟识观作为观法,同时对因明学也作出了理论贡献。
佛教法相宗
1. 法相宗常识
法相宗常识 1.法相宗的概述
法相宗 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释迦如来业迹、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修持的方便之门。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而“佛门”又称为“法门”。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而在事实层面上,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法相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它在理论创新上富有睿智,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能破能立,不惧邪魔与妖孽。
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地考察了释迦如来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这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另一个真实是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来来 *** 地行走在印度大地上,流连忘返于释迦如来的遗迹前,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师从于印度当时最权威的佛学大师,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赞誉。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其翻译活动达到了相当于国家编译局的规模,翻译了数以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正遍知”和“法门领袖”,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撇开数以千卷的经书译作不谈,玄奘留给后来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是无字真经。
作为单刀直入的佛门实践的一种遗风,法相宗在当代亦有新的发展。现代法相宗以佛法及其实践为对象,着眼于研究性挖掘性地继承和创新原始佛教以来的佛学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奥秘,以及人类其它修行学派的先进理念及方法,着眼于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方法论,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开放性地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思想上,以数学和逻辑为工具,即以现代高等数学学科体系为思想理论的基石和底盘,以因明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名辩逻辑、数理逻辑等为实用逻辑工具;在知识上,以佛的知见为基础,以前人实践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为殷鉴,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为常识,以了义为常态,理性、冷静、务实地对待一切;在实践上,以原始佛教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不失时机地引入新技术和新观念,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拓佛法实践的新境界、新局面和新愿景。
2.法相宗的四分说的内容是什么
法相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于是就从认识的发生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提 出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四分说。
法相宗从内识显现为外境的关键是“见分”和“相分”的观点。他们认为一般 人所说的“境”(外界,对象),并不是主观所要去认识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由 识所变现的“分”。
“相分”,就是人的认识过程中被认识的形相部分;而与“相 分”相对的心的能够认识的能力,这一部分就叫做“见分”,它是认识者属于具有 认识能力的部分。在“见分”、“相分”的基础之上,法相宗又提出了 “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的理论。
“自证分”指的是意识的记忆能力,又被称为“识体”,它是“见分”的见证者。 相、见二分必有自己能够证知自己有认识活动的“自体”。
为证见分,就设立“自证分”,为证自证分,就设立“证自证分”。为了证知“自证分”的“量果”,而立“证自 证分”。
同时又由“自证分”证知“证自证分”,也就是第三、四两分“互证”。
3.法相宗三性说的内容是什么
三性说是法相宗对于诸法实相,也就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性、本相的根本看 法,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形成及其本质的根本看法。
法相宗认为一切事物的自性,自相有三种:“遍计”、“依他”、“圆成”。 法相宗认为,凡人依据名、言表示,以种种分别为实有,这是“遍计所执性”。
根 据“缘起”理论,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好像是幻事、梦境、镜像、水月,依各种 因缘而生起,似有非有,这就是“依他起性”。知道了 “诸法缘起”的道理,于是 就能显示“实相”,这就是“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为虚妄,是“无”;一切法依他起,也就是“依阿赖耶识”而起, 所以是“假有”,而去掉妄执,见到一切唯“识”,理解了诸法实相,便是“实 有”。法相宗认为,只有这样讲“三性”,才是对“有”、“无”有了正确的认 识,才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
4.法相宗
一、天台宗。
创始人智?(538-597)。因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祖庭是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也有学者认为天台宗祖庭在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净居寺)。该宗以《法华经》为宗旨。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现有日本天台本宗和日莲宗,都很兴旺。 二、三论宗。
创始人吉藏(549-623)。因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经典,所以叫三论宗,这三部经典均是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
祖庭是西安市草堂寺(也有南京栖霞寺一说)。唐武德八年(625),三论宗传与日本。
另外,日本日莲宗也以草堂寺为祖庭,因为《法华经》是鸠摩罗什在此译出的。 三、唯识宗。
创始人玄奘(600-664)。该宗又称法相宗、慈恩宗,还称过瑜伽宗、有相宗、相宗。
本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的主要经论,名相繁琐,义理深邃。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
日本唯识宗的开创人是道昭(629-700),他于永徽四年(653)随遣唐使至长安,受学于玄奘。 四、华严宗。
创始人法藏(643-712)。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
以《华严经》为宗旨。祖庭是西安市华严寺。
本宗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的阐扬,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双璧。华严宗在开元年间传到日本,日本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
五、禅宗。创始人慧能(638-713)。
该宗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还是以《楞伽经》、《金刚经》为经典。祖庭是广东韶关南华寺(也有说是河南登封少林寺)。
禅宗传与日本较晚,约在宋朝。禅宗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派,流传时间长,影响大。
近年来,禅宗还传于欧美。 六、律宗。
创始人道宣(596-667)。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
祖庭是西安市净业寺。因道宣晚年住在南山,该宗又称南山宗。
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将律宗传到日本。 七、净土宗。
创始人善导(614-681)。 该宗经典是“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
祖庭是西安市香积寺。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
唐朝念佛信仰已传到日本,现在日本的净土宗。净土真宗均以善导为祖师,发展很快。
八、密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人,先后把印度纯密传入我国,开创了中国密宗。
密宗的经典主要为《大日经》、《金刚顶经》。祖庭在西安市大兴善寺。
密宗因为要念咒语,所以又叫真言宗。日本僧人空海学成回国后,传授密宗,成为日本真言宗初祖,也称为东密。
5.法相宗认为人有哪八识
法相宗不满足以前佛教哲学将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作用只限于六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他们开始建立八种识,第七种识叫做“末那”,第八种识叫 做“阿赖耶”。
八种识被他们根据主要特点分为三类:前天识(眼识、耳识、鼻 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一类,主要特点是起区别、认识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区 别色、声、香(气味)、味(味觉)、触和思想意识想到的一切东西,包括有形的 事物和无形的法则等。前六识和“末那识”引起识的境界,并不是由独立于人们思 想之外的客观物质实体,而是由识幻想出境界的样子,再由各个识去认识它,重要 的是被称为“根本识”的第/UR,也就是“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