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中梁王是怎么死的
汉文帝嫡二子,景帝亲弟,生母窦太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前161年就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欲夺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孝王子五人,长子梁共王刘买;次子济川王刘明晋;三子济东王刘彭离;四子山阳王刘定;五子济阴王刘不识。女五人,皆封郡主。
汉景时期 梁王怎么死的?
梁王刘武 西汉刘武(?~公元前144年),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母弟,母窦皇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前161年就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梁孝王,文帝的二儿子,大儿子就是后来的景帝,两人同为窦太后的儿子。 梁孝王一开始为代王,后来淮阴王,最后才称为梁王。 奈何窦太后比较喜欢梁孝王,所以一直希望景帝千秋万岁之后能传位于梁王。 景帝确实犯傻,居然在一次酒会上从容说:"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王",记住,司马迁用了"从容"二字,显然不是喝醉了。皇上乃金口玉言,说话当然算数,所以梁孝王窃喜,没想到被窦婴驳回去了。从小就听说过周成王桐叶封疆的故事,皇上岂是口误,奈何当时举目天下,唯有梁孝王才是自己的亲兄弟,不靠他靠谁呢? 所以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后,因为梁王最亲,战功确实也很卓著,所以后来分的财物和大城市最多。 当景帝废了栗皇后之后,窦太后又起了这个心思,没想到袁盎这个时候推荐刘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梁孝王一下子气坏了,派刺客把袁盎给杀了,可是事情没做干净,被景帝查出来了,吓得负荆请罪。景帝又一次原谅了他,还是因为窦太后说了一句。 以梁孝王的财力和军力夺取天下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当时七国之乱时,景帝特别防着他,硬是没让周亚夫发一兵一卒。平定之后更是声名显赫,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所以屡次被景帝暗算。 后来不知道采用谁的破主意,开始大兴土木,宫台楼榭绵延三十里,天子旌旗,出门以天子仪仗,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景帝不担心他称帝的野心,没想到后来打猎打到一头牛,脚长在背上,一发热病死了。 想梁孝王也是虚怀若谷,门下不知多少人才,像我们熟知的司马相如、枚乘、邹阳,都是响当当的名号。可惜啊,身边好的谋臣太少,窦太后死后就没有靠山了。
求问武周(武则天时期)年间当时朝中比较有名的大臣有谁???????????
1.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之,武则天将其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国号。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陇州,气愤致死。
2.娄师德
武周天授初,升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知营田事。娄师德主管营田十余年,取得了积谷数百万斛的巨大成就,获得武则天的嘉奖。长寿元年(692年),拜夏官(兵部)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不久,武则天认为营田事关重要,又任之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部)、怀远(今地不详)等地军队及河、兰、鄯、廓等州(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湟源以东地带)的检校营田大使。后又内迁秋官(刑部)尚书,转左肃政台(即御史台)御史大夫。证圣元年(695年),吐蕃进犯洮州(今甘肃临潭),娄师德统军迎战,兵败,遂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复官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698年),迁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次年,官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依旧充陇右诸军大使,专掌招抚吐蕃事。同年八月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
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武周时期怎样区别官员职务大小
一、商朝官制: 商代的国家机构相对简单,基本上由“内服”(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和 “外服”(内服以外的地方)组成。 内服官吏有: 尹——大致相当于后代的丞相,如商汤时的伊尹; 卜、巫、史——是神职官吏,其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 宰、臣——都是宫廷官员,管理宫廷事务,外服官吏主要是诸侯,诸侯有自己的统治机构,但相对更为简单,而且更多的是可以把 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诸子、功臣等,但商代的诸侯未形成等级制。二、西周官制: 师、保——管理工作朝廷事务,如姜子牙曾为武王师,号称“师尚父”; 太宰——管理宫廷事务,相当于内务总管,因与天子十分接近,权力不断扩大; 任人——执掌政务的官员; 准夫——执掌司法的官员。 牧——管理民事; 三事大夫——即司徒、司马、司空,分别管理农业生产、军事、建筑; 司寇——主管刑法的官吏; 太史——负责记事和写史的官吏; 太祝、卜、宰等——均为神职官员。 司射——执掌畜牧事务的官吏; 司田——执掌农业事务的官吏; 虎贲——负责保卫天子安全,相当于御前侍卫; 趣马——负责管理马匹的官吏; 膳夫——负责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吏。扩展资料:地方制度春秋时期中原侯国的地方政权组织,基本上是国野制。所谓“国”,就是指国都附近区,“野”就是指农村,把郊区和农村的居民按什伍制组织起来,各级设官管理。据《国语·齐语》载,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推行“参国伍鄙”制,在国中以五家为轨,设轨长,十轨为里,设里有司,四里为连,设连长,十连为乡,设乡良人,爵为大夫。国中有二十一乡。轨长、里有司、连长、乡良人是国中的四级官制。在野鄙中以三十家为邑,设邑有司,十邑为卒,设卒帅,十卒为乡,设乡帅,三乡为县,设县帅,十县为属,设属大夫和属正长各一人。全国分为五属。邑有司,卒帅,乡帅,县帅,属大夫,属正长是野五级官制。国野制在西周时期就已推行过。春秋以后,各侯国又相继设县;至春秋末,晋国在县下又增设郡。春秋时郡比县小,这与战国以后的郡统县的地方制不同。在春秋中、晚期,许多县成为国家的地方政权组织。例如晋灭祁氏,羊舌氏后,分其田为十县,每县由国君派人治理,称为县大夫。县大夫下设有县师、司马、司寇(其职掌与中央政权中的司马、司寇相当,只是管辖范围不同)。县本来设置在一国的边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防守。至春秋中晚期,内地也设县,如晋国就曾在旧都绛(今山西翼城县)设县,称为绛县,由于县的大量设置,就逐渐取代了国野制,县郡官吏也就成为地方政权的主要官吏了,到战国时期,国野制也就不存在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