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2 14:20:24编辑:阿星

课文的标题是什么?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购成了怎样的画面?3* 现代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二、学习《秋晚的江上》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课文中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1、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2、能吸引读者;3、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4、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扩展资料小标题通常在一篇文章内的在你整个文章的大标题(即文章题目)之下,通常是对那段内容的概述。小标题是文章特殊的凝练的概括形式,需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提炼方能出彩动人。首先,小标题必须提纲挈领,抓住内容要点,让读者一看之下,就能粗知文意。如《追求》一文提炼了“残酷的现实”、“坚强的表现”、“摸出的辉煌”三个对仗工整的小标题,再现了一位失明小姑娘身残志坚,以手代眼,感知世界,最终取得成功的辛酸历程,用语之凝练,扣题之紧密,令人叹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标题

<<用心灵去倾听>> 什么?

这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12课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
课文真实地纪录了“我”与声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脉络清楚。课文先写了“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下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和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的怀念她。


仿照用心灵去倾听写一个片段急急急 写好了加分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先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时候,手指被锤子砸伤了,非常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显得多么的孤独无助。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文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对词语的理解。

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密语:秘密的通信用语。为了保密,通常用数字、字母、单词等代替真实的通信内容,也叫暗语。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问讯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这些问讯处,为人们就医、乘车(船)带来很大的方便。学生对问讯处应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农村孩子,即便出行也是有大人带着的。因此,结合本课教学,教师可稍作解释,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2.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的内容又是儿童生活方面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如,苏珊面对“我”的提问,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又如,“我”心爱的小鸟死了,苏珊却说是“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美好心灵,感受“我”对苏珊母亲般深厚的感情。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用心灵倾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3.课题“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苏珊作为问讯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对于文中的孩子,苏珊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如,当孩子的手指被砸伤时,她从孩子的哭声中,听出了孩子的孤单、恐惧与无助,她用悦耳的声音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指导孩子实现自救,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又如,当孩子因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去伤心时,苏珊宽慰孩子,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谈谈各自的认识,启发孩子: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4.本文情感丰富,适合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可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如,回忆“我”的金丝雀突然死后的那部分语句,人物感情丰富,是感情朗读的好材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心情:“我”伤心、痛苦,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渴望得到安抚;苏珊听懂了“我”的心声,她用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我”,引导“我”走出痛苦的阴影。然后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5.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利用青少年辨别能力差的弱点,千方百计诱骗青少年拨打电话。个别的甚至利用色情引诱青少年上当受骗。因此,结合本课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用心灵去倾听仿写此句

1、用内心去描绘。

2、用生命去关爱。

3用真诚去表达。

4、用心跳去感受。

5、用行动去证实。

6、用情感去交流。

7、用内心去体会。

8、用思想去学习。

9、用生命去感受。

10、用思维去探索。

11、用灵魂去梵唱。

12、用头脑去摸索。

13、用眼睛去观察。

14、用耳朵去倾听。


上一篇:阮以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