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经营的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为实现外部效应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动力,才能产生竞争,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为了实现产权明晰,应重点做好这几项工作:首先,清晰地规定农业生产资料、工商业的农业投资、农业经营实体等的产权关系,保护其产权的实现;建立土地产权的最严格保护制度,在农用地的流转和买卖、治理及结构调整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使用权所应享有的利益。其次,制定维护和规范“公司+农户”等市场化经营组织正常运行和利益实现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其经营行为和惩罚其违约行为,降低“公司+农户”等组织的交易成本,保证经营组织的正常运行。再次,制定对产权保护执行情况的检查程序,以保障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和有力。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制定与实施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按农业市场化经营的要求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政府在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化经营的相关制度,并组织好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以是否有利于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及其相关制度为标准,来规定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意识。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创新既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也是一场观念变革;既涉及各级政府管理意识的变革,也涉及农民经营思想的变革。没有观念转变的相伴而行,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也难以形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小农特色还比较浓厚,如在乡镇企业、乡镇集体组织中以及土地承包过程中经常产生的“搭便车”行为,农民小富即安等传统思想和随便违约的行为等,这些都妨碍着农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形成和相应制度的创新。为了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意识,应大力宣传农业市场化经营的重要意义,形成农业市场化经营的共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克服“搭便车”行为;形成等价交换的意识,努力降低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意识,为农业市场化经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市场化运作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
最大区别: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1、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这一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的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生产者的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2、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收入很高,而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3、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4、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
农业走市场化,农民是以团体还是散户存在?怎么才能更好的发展?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种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村组为核心,以农民为成员,以组织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服务为内容的集体组织;二是以大户为核心,以专业户为主要成员,以某些专业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为内容形成的组织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小生产、小流通变成大生产、大流通。南街村集团有28家企业,15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品,销往蒙古、韩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用专家的话说,南街村的经济实力比一般的县城还硬。南街村的农民,在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后,与工厂的工人开同样的工资,享受同样的待遇。农民那么高的工资待遇,光靠卖粮的收入,能开出档案工资来,农民是深有体会的。这些钱从哪里来的?是靠发展工业创造的,他们采取的方式完全是支持农民。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3000多户农民就靠1000亩地,想一想农曲在哪里,不只是一个 "模式 "问题那么简单。农业本身就是一个低效产业,粮食价格被调控,农业没有相应的投入,要靠什么样的 "模式 "来改变,只是空谈。过去,我们常常认为现代农业就是大机械、大面积、化学甚至生物,但这是旧工业时代的概念,中央早就强调发展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生产、就业、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等。小农户的管理正是几千年来历史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代表。小农户经营的兼业特点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