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较量

时间:2024-11-29 14:46:03编辑:阿星

朝鲜和韩国为什么开战

  据报道,朝鲜向韩国开了两枪,韩国随即也还击了三枪。不知道是不是偶然?

  不过经过对这个时期的国际背景可以进行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事件背后的端倪:

  一、朝鲜士兵先开火,说明朝鲜是事件挑动的主动者。

  是朝鲜士兵闲着没事向韩国开的枪吗?可以肯定的说,只要这个士兵脑子正常,一般不会向敌国挑衅。这就是说,应该是朝鲜高层授意而为之。

  二、朝鲜开枪的背景实在太令人感到特殊了。

  朝鲜刚刚举办完纪念朝战60周年,中国军委副主席刚访问过朝鲜,与朝鲜进行会谈过,肯定达成了一些协议。这是眼前,我们看看历史,大家都知道,朝鲜是唯一个长期与中国军事同盟的国家。虽然中间有很多不愉快,但是朝鲜毕竟是中国帮助打下来的。这是中朝的历史渊源。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什么朝鲜会开火?这要看近期东北亚发生了什么?海南特区报10月29日:否认取消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希拉里说,这是针对朝鲜的,不是针对中国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出,这个军演说是针对朝鲜,其实就是针对中国。希拉里说,强调中国不用担心。这绝对是在忽悠中国人的智商。

  朝鲜在这个背景下开枪韩国,就是告诉韩国,你不用仗着美国主子,我照样可以打你,我不怕你。其实韩国打仗真的不行,俗话说,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光着脚板不怕穿鞋的。朝鲜的先军政治,别说韩国怕,就是美国日本也够担心。这样通过实际行动警告,韩国真的老实了许多。

  三、通过开枪可以看出主动权还是在朝鲜手里。

  朝鲜通过实际行动告诉敌人,我不怕你,我还是和中国站在同一条战线。通过与中国的加强关系,让人很难相信朝鲜有事发生,中国会不参与?开枪警告韩国,不要误判形势。

  四、美国也没有什么举动。说明什么?

  美国并没不想到朝鲜再打一次了,因为眼下美国也没有这个实力,更没有想过要与中国再次较量。

  最后,笔者得出,朝鲜这次开火,绝对不是随意的,让美国知道,威胁和恐吓是吓不倒朝鲜人民的。你举办军事演习就随意吧,中国和朝鲜依然是兄弟般的关系。当然朝鲜稳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并没有真心实意通过战争来挑战中国,因为他到目前为止,美国只是想通过这件事,从中渔利,并不真的支持战事的言论。


韩国和朝鲜为什么打仗?

韩国和朝鲜其实是一家人,这事情还得从二战说起。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南半部(1948年底苏军撤出,1949年6月美军撤出),朝鲜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46年2月8日,朝鲜北半部成立临时人民委员会。1947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成立,1948年8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进行选举,同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面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1958年,朝鲜宣布完成了城市、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70年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91年9月17日同韩国一道加入联合国。 公正的说,朝鲜的分裂,是由于苏联和美国的共同介入,两大世界阵营的对抗结果。中国的抗美援朝,应该是苏联和中国共同利益驱使下,为了维持朝鲜的分裂的一种做法。于是在南韩压倒性优势的状况下,中国主动派兵增援北朝鲜,后来的和平协议,维持了38线的约定,中政府没有坚持攻占南韩,这个举动也表示了中国也不希望北朝鲜胜利,朝鲜分裂对于中苏来说,是一件好事。值得纠正的是,韩国先建国,正式出兵却是北朝鲜在先。另外,重要的一点,中国抗美援朝军队,对抗的不只是美军,主要是韩国军队。就是说当年的抗美援朝实质,是当时中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干涉他国内政。本质上就是因为苏联和美国的殖民所值,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经济发达,美国殖民的国家,也就是被朝鲜人称之为美国傀儡的韩国,自然不可能落后,苏联解体后对朝鲜就没什么帮助了,而且朝鲜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什么都是大锅饭一起吃,落后啊,现在韩国叫朝鲜赤色份子,朝鲜叫韩国美国傀儡,其实还是有很大代沟的,虽然他们本质上是一个民族。

春秋楚晋争霸

最终的结局是两个国家并列,以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


过程:

楚国、晋国分别位于中原地区南北,各自侧后均有一些较为落后的部族和小国,具有广阔的开拓地域。楚国在西周时已扩展至越章(大别山南、长江以北地区)及鄂(今湖北鄂城)。鄂位于长江中游,铜矿资源丰富,是楚国东方战略要地和重要的兵工基地。春秋初期的楚国,实力不断增强,楚君熊通自尊为王(楚庄王)。至成王时(公元前671—前626年),国都由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迁郢(今湖北江陵,一说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已占有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吞并了权、罗、卢、占、邓、申、息等小国。当楚国北向中原扩展时,受到中原霸主齐桓公之遏制。因双方均无必胜把握,遂订立召陵之盟,各自退兵。楚北上受阻,遂转向东方,相继吞并了弦、黄、英等小国。齐桓公死后,齐霸业衰落。楚再度向中原扩展势力。此时,宋襄公亦企图继齐称霸,但在泓(今河南拓城西北)被楚击败(参见泓水之战)。于是,中原各国相继附楚。未屈从者,仅东方之齐、西方之秦及北方之晋。晋国位于今山西南部,春秋初期因公族内争,发展不大。至曲沃武公时统一全晋。其子献公继位后,扩一军为二军,开始向外扩展,先后击灭、征服霍、魏、耿、虢、虞等小国,成为北方强国。晋文公执政后,扩二军为三军,并因平王子带之乱有功,获得黄河北岸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建立了晋南下扩张的基地。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宋。晋文公于次年率军援宋,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遏止了楚军北进势头,并使部分小国叛楚附晋。晋文公被周王封为侯伯,成为中原霸主(参见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楚虽在城濮之战中严重受挫,但其元气未伤,实力犹存,仍为南方霸主。二十五年,晋在崤山(今河南陕县东南)设伏,全歼越晋境灭滑回国的秦军(参见崤之战),导致秦、晋联盟破裂。楚乘机与秦结盟,在秦支持下击灭庸国,慑服百濮,巩固了其左翼;同时乘晋忙于对秦作战,无力南顾之机,东向击灭江、六、蓼及舒蓼等各国,“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并与吴、越结盟,巩固了其右翼。此后,楚再向中原扩展势力,相继进攻宋、郑、陈等国。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围郑,晋来援,双方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楚军获胜(参见邲之战)。此战,晋虽未受到严重削弱,但因连年与秦作战,其北部又不断遭受狄族袭扰,致使其在以后相当时期内无力控制中原各国。于是,楚又在与晋的较量中略占上风。晋为解除后顾之忧,邺之战后,东进击灭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诸狄,将疆土扩展至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并以武力迫使齐国结盟,巩固了其左翼。同时,晋采取联吴制楚战略,派申公巫臣至吴通好,并传授其车战战法,怂恿其攻楚。周简王八年(前578年),晋集中兵力,并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攻秦,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大败秦军,使秦暂时无力东进。十一年,晋军攻郑时与援郑楚军遭遇,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重创楚军(参见鄢陵之战),从而又占据了中原争霸战争中的优势地位。鄢陵之战后,晋国发生权力之争,内耗严重,国力急剧下降。经晋悼公整治,有所好转,但与楚相比,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晋针对楚距中原较远之弱点,实施“三驾”(三次起兵)战法,即采用将晋四军编为三个作战单元,轮流与楚周旋的疲敌战术,企图以此拖垮楚军,不战而胜。周灵王九年至十年(前563—前562年),晋三次攻郑。第一、二次俟楚军来援时撤回。第三次楚未来援。郑遂与晋结盟,并在较长时间内未再叛晋。此时,晋、楚均已认识到,双方力量均衡,不可能以武力独霸中原。此后十数年间,晋、楚均很少再向中原用兵。楚联秦制晋及晋联吴制楚战略的实施,使晋、楚均处于两面作战的状态。作战重心亦逐渐转移至秦、晋和吴、楚之间。晋、楚两国急于摆脱两面受敌之不利处境,至二十六年(前546年),在向戌的倡导下,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之会”。双方订立盟约规定,除秦、齐两大国外,原依附于晋、楚两强任何一方之小国皆应向另一方朝聘。即中原各国要接受晋、楚两国共同控制。这样,晋楚争霸战争,遂以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


上一篇:用各得其所造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