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
在来到中软的第一天,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日子里,本人十分有幸与队友们共同观看了李幼斌主演的电影《横空出世》。电影没有字幕,更加没有华丽的布景,整个屏幕充斥着的是只有苍黄的荒漠,以及一群眼神里透露着硬朗的人。
谈及原子弹,它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可想而知。甚至可以说,没有原子弹,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就会受到威胁。只有搞出原子弹,才能挺起腰杆子。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默默地艰苦奋斗着。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尊严,他们毫无顾虑,无私地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看完这部电影,顿时对科学家肃然起敬。他们态度严谨,一丝一毫都不允许出站差错。他们凭借一个小小的算盘,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计算出一串串天文数字,而这些数据,关乎一个民族的存亡。他们严格遵守每一个标准,建设原子弹发射基地时,坚持一定要用淡水搅拌材料,咸人喝了大不了会拉肚子,但是一旦工程出了问题,一个团队的努力就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他们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不仅如此,科学家们并没有把自己捧在很高的位置,而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劳动者,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时,他们果断拒绝特殊对待,与大家有苦同享,有难同当。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的。
科学家们淡泊名利,隐姓埋名,时刻心系祖国的安危,甚至有些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的丰厚待遇,全心全意投入到为祖国发展的大业中。为原子弹的建成,付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不负众望,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祖国永远记住了他们,百姓永远爱戴他们。名垂青史非他们莫属。
电影的最后一幕让人热泪盈眶,随着倒计时的结束,一朵巨型蘑菇云腾空而已,慢慢拨开,那一道耀眼的白光刺中了在场所有人的泪腺,他们欢呼着,哭泣着。那是喜悦的泪水,是值得骄傲的泪水。付出往往会有收获,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再艰难的工程也有竣工的一天。
《横空出世》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的启示,有些言语虽然没有表达出来,却无形中给我了巨大的力量,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力量犹如一个指明灯,照亮了我今后的前进方向。
影评国产电影《横空出世》
拍摄于上世纪末的电影横空出世,我有幸在2020年看到,在观影的过程中,几次泪目,用网友的弹幕来说,这部电影,强烈建议全国人民观看,并且纳入教学题材。那么究竟为什么,一部电影有如此高的评价,请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国家初定,外有美帝,上有苏联,内不稳定,条件艰苦。
没有威慑力的武器,如何能保卫国土,于是,中央决定,研制原子弹!
冯石将军受命进入戈壁滩,他路过敦煌莫高窟,看着民族的几千年飞天壁,说了这样一句话,“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
这句话说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
他们经过艰苦的跋涉,在人烟罕至的罗布泊,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也最终决定以这里为中心,作为研制基地,将军说了这样一句话,“罗布泊将有好戏看了”
在影片中,带给观众的,是戈壁滩的艰苦,是烈烈昊日,是干裂的嘴唇和破烂的皮靴,可想而知,在当年,条件只比电影里艰苦百倍千倍。
陆光达,留美博士,他放弃了美国优渥的待遇,选择报效祖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老干部问他,“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陆光达点了点头,这也代表着,他将和妻子分居,谈话的机会都很少。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去想,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人甘愿隐姓埋名,那是信仰的力量。
剧情方面,我不想透露太多,但是有几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苏联专家讲: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里。
陆光达走出雨伞,这也预示着,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宣告结束。
我们没有计算机,我们没有有经验的专家,于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人才,啃着馒头,用算盘去计算公式,去研究制造原子弹的原理。
那个镜头,太过震撼。
我在这里不赘述太多,这部电影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思考的东西。
最后,中国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制造出了原子弹,震慑了外国的恶势力,提高了民族地位。
好电影,记得和家人一起观看,尤其是孩子,我们这一代太缺乏这种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这部电影直击灵魂,感谢他们拍摄出的好电影。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两篇
电影《横空出世》 观后感 1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电影《横空出世》。电影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我们国家以前没有原子弹,科学家们吃尽了苦头,终于造出了原子弹。 看完电影以后,我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我想,我们现在一定要认真学习,而且要从小锻炼坚强的意志,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2 看完电影《横空出世》,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电影里的每一幕都时时在我脑海里回闪。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中国青年迅疾地从路边的一个火坑中抓出一张已烧得零碎的图表,而后拿回去和几位领导在昏暗的灯光下拼凑。而那位扔图表的苏联大使来到他们跟前,藐视地说:“就算你们得到这个数据,用计算机起码也得算6年。”临走时还用饱含讥讽的语气说:“Good Luck(好运)。”看到这,我就特别气愤,真恨不得冲上去把那个苏联人狠狠揍一顿,为中国人出出气。然后,厉言告诉他:中国人是从来都不向困难低头的!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中国人不仅没有用到6年的时间,反而比苏联人算得还要准确,还是用算盘算的呢!! 这其中付出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不再受外国人的欺压、嘲笑,早日造出自己的原子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可爱的红军战士也确实没少受罪。在大沙漠制原子弹时,几次袭来夹着沙的大风,将“房子”都给吹走了。喝的是容易使人腹痛、拉肚子的咸水,平日吃的最好的也不过是馒头、窝窝头之类。造原子弹需要大量淡水,战士们便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到几百里外的平原去运水,累了就在车里打个盹。总之,人歇车不能歇。尤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们连一粒米都吃不到,只能靠树叶和水充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早穿棉袄午穿纱地干。其时,已有200多名战士倒下了,可是谁也没有说过放弃,而是越干越努力、越干越有劲。 造原子弹不仅需要不辞辛苦地付出脑力、体力,而且还要绝对地保密。其中有一位博士——陆光达,可以说是这项雄伟工程的顶梁之柱,只因一次意外遇见了一位旅美华侨同学,差点就被辞去。由此可见,这项工程的意义是何其重大,可以和中国的生死存亡相提并论。 当凝聚着中国人民血汗的原子弹被数十名战士推着缓缓前进时,我的心就像一根绷紧的弦,七上八下、汹涌澎湃。那些工作者就更不用提了,有好几位戴眼镜的领导为了看清这一幕,都把眼镜取下来擦了又擦。终于,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科学家们、战士们那股高兴劲儿真是没词儿能形容得出。笑声伴着默默滚下的泪水,那么真切、那么感人,我也无声地落泪了…一这场电影对我的震撼很大,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有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敢于同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是何等难得、何等珍贵,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磨炼这种意志,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以此为鉴,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