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是谁写的。
1.《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2.《杂诗》 清·龚自珍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也曾糜太仓粟,夜间邪许泪滂沱。3.《杂诗》 清·龚自珍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4.《杂诗》 清·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遗藏春深坞逢。 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芙蓉。5.《杂诗》 清·龚自珍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杂诗是哪位诗人的诗作?
《杂诗》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作者王维作品名称《杂诗》作品别名杂诗(其二)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王右丞集》文学体裁五言绝句作品原文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杂诗》杂诗君自故乡来⑴,应知故乡事⑵。来日绮窗前⑶,寒梅著花未⑷注释译文诗词注释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⑵应知:知道,了解。⑶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词译文白话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杂诗作品思想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 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于是, “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啬意丰,余味无穷。
杂诗的意思全解是什么?
《杂诗》作者:王维(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话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维住孟津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名家评点王永强: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表现“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杂诗》(其二)就是其中很纤巧、很精致的一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本诗描绘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杂诗指什么
1.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2.指杂体诗。具有代表性有:回环诗(或称回文诗)、剥皮诗、离合诗、宝塔诗、字谜诗、辘轳诗、八音歌诗、藏头诗、打油诗、诙谐诗、集句诗、联句诗、百年诗、嵌字句首诗、绝弦体诗、神智体诗等40多种。这些杂体诗各有特点,有些纯粹是游戏,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出自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戎,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阴家。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