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时间:2024-12-01 17:26:50编辑:阿星

张俊为什么害岳飞?

张俊本是抗金大将,却投靠一心主和的权相秦桧。开初,秦桧一伙恨岳飞碍手碍脚,但还没有下杀手,而把矛头对准另一员抗金主将韩世忠。他们认为韩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说,行事不计后果,不大听招呼,肯定是“和议”的最大障碍。他们先削去了韩世忠的兵权,再由张俊出面拉拢岳飞,提议平分韩世忠的背嵬军(卫队)。岳飞当然不愿干这种缺德事,张俊碰了一鼻子灰。秦张没有就此罢休,马上再出毒招。秦桧秘密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统领胡访,逼他诬告韩世忠谋反。当是时,如果岳飞袖手旁观,“风波亭”的悲剧主角则是韩世忠了。但是忠怀激烈的岳飞哪能不管,他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驰马告诉韩世忠。韩世忠连忙去见皇帝,澄清了事实,避免了杀身之祸。秦桧、张俊一伙由此深恨岳飞,他们放开韩世忠,转而陷害岳飞。�
秦桧一伙把整韩世忠的手段照样搬到了岳飞身上,先是收买了岳飞的部将王俊,让他出面诬告岳飞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然后牵连到主帅。岳飞等三人在狱中也是铁骨铮铮,任凭酷刑折磨,始终不在所谓的“抗命供状”上画押。


张俊曾对岳飞十分欣赏,为什么后来却陷害了岳飞?

张俊曾对岳飞十分欣赏,后来之所以陷害岳飞是为了迎合宋高宗的心思,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张俊跟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为南宋的“中兴四将”,这四个人在对抗金国的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四个人最后的结局却不相同,张俊死后被追封为循王,谥号忠烈,而岳飞则被陷害冤枉,最终被杀,直到宋孝宗时才为岳飞平反,张俊本是一个小乡兵,由于作战勇猛一路升迁,到31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入品的武将,在靖康之变之后,张俊拥立宋高宗赵构成为皇帝,可以说是有拥立之功,不过张俊非常善于迎合上意,不同于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张俊是由真本领的,曾和韩世忠互为犄角,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渡江而战,同为抗金将领,张俊曾经对岳飞十分欣赏,但是后来却诬陷岳飞,导致岳飞身死,张俊虽然得以善终,但是死后却被人做成铜像跪在岳母墓前赎罪,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张俊为什么要陷害同为抗金将领的岳飞:一、为了迎合上意张俊虽然是一名将领,但是对于官场上的事情却特别娴熟,虽然也立下了很大的战功,不过对于上意特别逢迎,而且张俊比较贪财,生活奢华,在宋高宗赵构不想岳飞继续伐金并想交出岳飞的人头来求和的时候,张俊准确的领会了赵构的意思,所以才积极构陷岳飞。二、张俊嫉妒岳飞的战功虽然同为抗金名将,但是张俊跟岳飞的出发点却是不同的,岳飞是想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张俊却是为了私利,所以对岳飞取得的战功非常嫉妒。你觉得张俊曾对岳飞十分欣赏,为什么后来却陷害了岳飞? 欢迎留言讨论。

作为“中兴四将”的张俊,为何会在陷害岳飞时协助秦桧?

如果说“靖康之耻”有赢家的话,最大的赢家莫过于张俊。道理很简单:自从徽、钦二帝屈辱地做了金人的俘虏,第一个意识到北宋已经完蛋,第一个提出立康王赵构为帝的,正是张俊,他“故意”当众对赵构说:“大王乃皇帝亲弟,人心所归,当天下,不早正大位,无以称人望。”这意味着南宋尚未建立、赵构尚未坐上龙椅,说这话的人就为他立了一大功。这叫拥立之功,而拥立之功有多大,自己琢磨去吧。图1 张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张俊,今甘肃天水人,也算是少年英俊,十六岁就成了家乡乡兵的弓箭手,但直到1116年,他已经30岁了,在随军进攻西夏时,才当了个级别最低的武官——授承信郎。而在少年英雄辈出的古代战争年代,这样的岁数才混成穿四个兜衣服的干部,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可怜。而又过了漫长的10年,直到靖康元年的1126年,他才崭露头角——那一年,金兵围攻榆次,战斗异常激烈,宋军损失惨重,连主帅都光荣了,张俊所部几百人也差点被包饺子,他率领手下力战突围,边打边撤,不但损失不大,还杀掉五百多追兵。这个数字,对当时兵败如山倒的宋军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战绩了,于是他声名大振,人们知道了“张俊”这个名字。同年五月,完颜宗翰自太原还云中,知枢密院事许翰脑袋被驴踢了一次,以为金兵将退,强令名将种师中出师解太原之围,种师中率军至榆次,被金军重兵包围,种师中身受重伤,力战而死,张俊又来了个率领所部成功突围,一路南逃,一直逃到大名。图2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十二月,时任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也到了大名,赵构认为他虽然是逃来的,但这样的逃跑并不丢人,便任命他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大王乃皇帝亲弟,人心所归,当天下,不早正大位,无以称人望”,张俊说这话是在靖康二年,说这话之前,他不过是赵构的一个近卫官,说过之后,他一跃而为赵构的亲信和心腹,成为宋高宗一生最信任的两个人之一。另外一个是秦桧。宋高宗在位36年,仅去过两位大臣家,一个是秦桧,一个就是张俊。皇帝是不会轻易到大臣家里去的,除非那人在他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为了报答皇上对自己的这种特殊恩宠,张俊也是拼了,花重金把杭州仅有的28位名厨全部请到府上,为赵构整了个“天下第一宴”,这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筵席”,仅正席之前的点心就上了13轮,每一轮都有十多道,正席开始后的下酒菜就有15盏,每盏两道菜,另外还有28道“见缝插针菜”。这58道菜,仅仅是给赵构一个人享用的,其他随从每人另有一套菜,级别不同,菜品不同,数量也不等。这桌“天下第一宴”的菜谱,《武林旧事·高宗幸张府节次略》有完整的记录,仅菜名就长达千字,相信最牛的相声演员,一口气报下来,也得背过气去!图3 南宋初年抗金形势图当然了,宋高宗以这种特殊方式恩宠张俊,是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时候的事了,而在这之前,张俊就忠实地跟随赵构转战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受到重用的他不断升迁,进入朝廷核心领导层,成为高级将领,在平定各地割据势力、镇压起义,以及抗金前线,都立下过赫赫战功,成了赵构为南宋续命的得力助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历次抗金斗争中,张俊都是主帅。赫赫有名的“南宋四大中兴名将”,张俊位列首位,其他三位分别是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一说岳飞为中兴四将之首)。而他在抗金方面的表现,尤为值得一书,当绍兴四年十月金人又至、举朝震恐时,他却力主抗击——“避将可之,惟问前进一步,遮可脱”。他的抗金意志,丝毫不输后来的岳飞!他和韩世忠率领的军队,成为当时南宋最重要的两支抗金力量,宋高宗称他们为他的左右手。图4 岳飞(1103—1142)然而,这样一位抗金名将,最终却“晚节不保”,彻底投入投降派怀抱,并昧着良心制造伪证,成为促成岳飞冤狱、害死岳飞的帮凶,实在令人不解。要知道,作为老前辈,他还曾是比他小十多岁的岳飞的伯乐,若没有他的赏识和栽培,也不知岳飞要被埋没多久,甚至终生都将碌碌无为默默无闻。最重要的是,他们可是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理当始终同心协力、同心同德地将革命进行到底,谁也没想到,到头来张俊的转变却如此之大,这到底是为什么?有观点认为,都怨岳飞后来的表现太突出,升得太快,打翻了张俊的醋坛子,导致他由爱生恨,最终与秦桧联手,害死了岳飞。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虽然同为抗金主战派,但张俊和岳飞其实不是一路人,岳飞是真正的一心抗金,一心想收复失地,心里只有国家和民族,而张俊却是个优秀的机会主义者,是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在他心中,个人利益永远大于国家利益,他之所以那么努力,只不过是为了不断获得和强化获取个人利益的权力,而他的贪得无厌和一有机会就大捞特捞(为防小偷,他曾命人将贪得的银子铸成若干个大球,每个一千两),就是最好的明证,而地位和名望不断上升的岳飞,无异于力量越来越大的一股清流,势必成为他这股浊流的阻挠者甚至中断者,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于是他昧着良心,最终沦为陷害岳飞的帮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图5 南宋、金朝说他是个优秀的机会主义者(说白了就是个投机分子),这一点倒是没错,说他是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这也没冤枉他,但要说他陷害岳飞仅是出于对岳飞的妒忌,则太小看他的格局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把岳飞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没把岳飞当作对手!而事实也证明,唯一能让张俊动起来的“指挥棒”,除了最高领导宋高宗,不会有第二个人!所以,当公元1141年的柘皋之战结束后,宋高宗从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并想以收缴主战派将领兵权的方式,达到他“屈己求和”的目的时,存在于张俊骨子里的机会主义基因又发挥了作用,使他意识到这又是一次“与最高领导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机会,一直对最高领导无条件忠诚的他,尽管也明白这样一来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将白费,还是坚定地抱着紧跟老大才有肉吃的信念,唯恐落在其他人后面地首先自请收了他的兵权,为其他人做个榜样。图6 秦桧(1090—1155年)榜样总是最讨领导喜欢的,张俊的机会主义基因,又一次为他挣了分。如果说主动交出兵权是表明一个态度的话,那么仅有这个态度还不够,至少在他看来还不够,所以接下来,他又以具体工作的方式为自己加分,积极协助秦桧把乞和政策的蓝图变为现实,而制造伪证陷害不听话的犟驴子岳飞,只不过是他帮领导搬掉的乞和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而已。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对领导无比忠诚的他,会以遗臭万年的奸臣的形式,死了也会跪在岳飞面前,而且是永远!

张俊为什么会列入南宋中兴四将?

张俊(1086~1154),南宋人,曾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绍兴二十一年10月,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历史上,张俊之流,人所不齿,却以此宴而闻名;宋徽宗政绩不佳,然亦以书画为后世所推崇。
  【张俊故事】
  张俊生平简介
  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年16岁的张俊为三阳(今天水西北)乡兵弓箭手,“宣和初(当为政和六年,1116)从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门源东南),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徽宗末年,参与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靖康元年(1126),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今河南兰考北),以功已升至武功大夫。五月,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援被金军围攻的太原(今属山西),种师中兵败榆次(今属山西),张俊率所部数百人突围南逃。十二月,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进至大名时,张俊随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杨祖率3000兵马到大名,被任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镇压起义军李昱、张遇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后,不断升迁,阶官升至拱卫大夫。
  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即位后,张俊任御营前军统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讨平叛军、起义军,升观察使,成为高级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镇压秀州(今浙江嘉兴)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兵变时,张俊正驻军吴江,随即率部8000人退回平江,从礼部侍郎、同节制军马张浚同议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军队,平定叛乱后升领节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军都统制。
  建炎三年十月,金军完颜宗弼部南犯,宋高宗离杭州逃向越州;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宁波),张俊任浙东制置使扈从。金帅宗弼占领杭州后,派斜卯阿里、乌延蒲卢浑率金军4000追击,当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军自高桥镇攻西门,张俊部将刘宝,以及杨存中、田师中所部等抗击金军,知州刘洪道亦率州兵助战,金军战败,死伤以千计。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军又攻明州,张俊与知州“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敌奔北坠田间或坠水,俊急令收兵,夜,敌拔寨去,屯余姚”,宗弼派援军赶赴余姚再攻明州,张俊抗击于高桥,推托以高宗令其扈从,逃往台州(今临海),刘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为金军占领。南宋则将明州的“小捷”,列为“十三处战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军势稍张矣”。
  建炎四年四月,张俊改任浙西、江东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区的“群盗”,除刘光世、韩世忠两军外,其他诸将皆受张俊节度,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将领。六月,宋朝改御前军为神武军,张俊改任神武右军都统制,领定江、昭庆二镇节度使。绍兴元年(1131)后,张俊讨伐马进、李成有功,进太尉。以后历任浙西江东宣抚使、淮西宣抚使。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发兵30万大举侵宋,受张俊节制的杨沂中军与伪齐主力刘猊激战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军战败,张俊所部张宗颜等生力军赶至,两军遂共奋击,伪齐军大败,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伪齐军,与杨沂中军一直追击至寿春(今寿县),这就是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的“藕塘之战”,张俊以功进领镇洮、崇信、奉宁军三镇节度使。
  绍兴五年十二月,改神武军等为行营护军,张俊所部改称行营中护军。张俊与韩世忠所部为南宋两支最重要的军队,宋高宗比喻为左右手。绍兴七年,左护军副都统制郦琼率4万人叛降伪齐。次年,原刘光世部主力、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所部2万人,归属于淮西宣抚使张俊。
  绍兴八年,宋金首次议和,金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南宋成为金属国,张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难功臣号。次年,金毁约南犯,张俊兼任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金军主力宗弼围攻顺昌府战败,张俊军也渡淮北上,一度攻占亳州(今亳县)。奸相秦桧令诸将退兵以便乞和,张俊首先退回淮南。
  绍兴十一年春,金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刘锜、杨沂中等出援淮西,刘锜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阵以待,杨沂中、王德等军相继到达与10万金军决战,宋军奋勇争先,金军大败而退。柘槔之战被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绍兴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乌珠(宗弼)十万众于柘皋”。张俊未直接参战,因王德为张俊部将,故只列张俊而未列王德。同年四月,以赏柘皋之功为名,张俊与韩世忠升枢密使、岳飞升枢密副使。张俊知道宋高宗、秦桧想收兵权,遂首请纳宣抚司兵权,宋高宗、秦桧乘势罢三宣抚司,也收韩世忠、岳飞兵权。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终年69岁,追封循王。


上一篇:惠州南国影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