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分为几级
地震震级分为12级。地震通常分为12个等级。地震等级及破坏力如下: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注: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地震分为几级,是怎么划分的?
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十级的地震,所以我们能够划分的就是1到9级地震。一级地震是最轻的九级地震是最严重的。1级地震通常是不易察觉的。因为一级地震是微乎其微的一种振动,甚至人都很难察觉到。除非是处于非常敏感的地带,或者这个人本身就是对地震特别敏感的,才有机会察觉到一级地震。所以它也不会带来太严重的后果,风过了无痕的一种感觉吧。2级地震属于弱震,也不会造成危害。因为二级地震的震源通常不会特别的浅,所以人们是很难察觉到的。人都没有办法察觉到这种级别的地震,自然而然不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3级地震属于有感觉到地震,但不会造成破坏。三级地震也是在新闻里面可能会出现的,因为这个级别的地震人是可以感觉到的,但也仅限于人,可以感觉到不会造成破坏。因为这一级别的地震依然是非常微弱的,是大多数建筑物都不会受到影响的一个地震。4到5级的地震属于中强震,可能会造成破坏。4到5级的地震通常震感都是比较明显的了,因为它摇摆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也会因为震源的深度和震中的距离的关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一些危房,可能会出现裂痕之类的情况。所以一旦出现4到5级的地震,可能就需要一定的救援,或者对建筑物的修复等工作。6级地震属于强震,可能会造成破坏。6月20日,台湾省花莲市就发生了六级地震,而所经历的那些群众反应,就是特别有感觉,铁门都在晃动。当地的捷运也会因为地震有了一些整改,说明公共设施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的。六级地震通常就是比较明显的地震了,所以如果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寻求保护自己的地点。7级地震属于大地震,可以造成比较大的破坏。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7.8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夜半,所以,不仅城市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还有很多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2008年让全中国悲痛欲绝到汶川地震7.9级,它所造成的破坏,我想很多人都记忆犹新。七级以上的地震对于城市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每当看到这样地震的新闻的时候,不得不感慨我们伟大的祖国真的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8级以上的地震属于巨大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八级以上的地震还是非常罕见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级别的地震的话,那么就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国际公约规定,八级以上的地震,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参与支援,并且不需要通过地震国的同意。由此可见八级以上的地震是多么的严重,人道主义救援又是多么的迫在眉睫。
里氏震级表是怎么计算的
程度 里氏震级 地震影响 发生频率
极微 2.0以下 很小,没感觉 约每天 8,000次
甚微 2.0-2.9 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 约每天 1,000次
微小 3.0-3.9 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会造成损失 估计每年49,000次
弱 4.0-4.9 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估计每年6,200次
中 5.0-5.9 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损害.每年800次
强 6.0-6.9 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年内的居住区.每年120次
甚强 7.0-7.9 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每年18次
极强 8.0-8.9 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每年1次
超强 9.0及其以上 每20年1次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的震级计算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至今为止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如玉树地震)。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