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三、说学习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习“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习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我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数的奇偶性》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船所在的位置 1、北岸 2、南岸 3、北岸 4、南岸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2 一、说教学内容及农远资源说明。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特点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尝试。因此,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数学研究方式。农远资源我主要应用于课前的情境创设;教学中对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研究方式的辅助;以及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中的游戏等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技能角度确立目标一: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确立目标二: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确立目标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感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提高推理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及农远资源的辅助使用。 本课我是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第一,我从故事引入,创设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学生们帮他解决一个问题这一情境。学生遇到这样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问题,便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创设中,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对未知内容的探究之上了。 第二,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感受数的奇偶性,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研究方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三个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学习。 活动一:对于船夫提出的划11次船在南岸还是北岸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全班汇报交流时,利用媒体展示“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活动二:让学生翻动自己准备的纸杯子,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同时让学生想若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再用硬币操作验证。安排这一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假设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研究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活动三: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加法中数的奇偶性,让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式。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的使用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出数学模型。 第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我安排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出示几个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这一内容在学生已有数的奇偶性特征这一数学模型经验之后,独立完成已经没有障碍。第二个内容是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这一内容是对前面同一问题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奇偶性,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三个内容,我安排的是一个游戏,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游戏是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从A点开始,连续走两次,走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无论掷几,走两次都是偶数,而奖品都在奇数区域里,所以不论怎样都不能获得奖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开其中的奥秘,获得情感体验。 第四,总结反思,交流收获,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以上四步骤,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创设到建构数学模型,再到运用模型解决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三种层次。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学效果更显著,完全实现了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3 一、教材与学生 1、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 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习,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三、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我的教学不想拘泥于一点,不想修建一个房屋让孩子们在里面玩,在思维的国度,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这难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吗?开放式教学不是我们北大附中的精髓吗?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 2、游戏二:转轮盘 (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 (2)独白: 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 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 (我—我怎么骗人了?)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板书课题,加以破题,加以过渡。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为什么没有人中奖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2、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加以验证) (我在验证的同时,表扬学生达到了一年级水平,二年级的高度,三年级的容量,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愉悦,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而在我展现了验证的过程后,开始表扬自己,这个人多帅,多聪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气,你来呀!?) (三)大胆猜想,细心求证 1、独立来写(写出了加法,又写出了减法,我提示—有没有乘除呢?) 2、小组合作验证纠偏 3、小组展示(满满的一黑板,加减乘除都有。而且欲罢不能,我就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圈出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练习,层层加深 1、填空 2、判断(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及易,层层推进) 3、填表(着重讲解了这一道题—因为它是例题,我把填表作为要点,学会观察与思考,从而得到规律。) 4、动手(有动脑的,动口的,这里的翻杯子就是动手了。)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2、思考题 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