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冢

时间:2024-12-05 05:13:41编辑:阿星

半史三国:曹操之七十二疑冢

早期的 《三国演义》 ,如明嘉靖壬午刊刻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 等,在讲述曹操临终前的遗嘱时,都无 「疑冢」 之说。

反而是清初毛纶、毛宗岗之《三国演义》,格外添加了“ 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之语,不仅将曹操 「七十二疑冢」 盖棺定论,更是将其历史谜团推向顶峰……







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 「七十二疑冢」 ……

参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并序》尝言,‘ 元康八年(298),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 ……’

首先,《遗令》是陆机在宫内秘阁,无意中发现。

其次,陆机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孙,故其所述《遗令》相对可信。




据《遗令》云,‘ 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换言之,曹操西陵之位置,登铜雀台即可见。

且《遗令》所云,曹操坦坦荡荡,并未涉及任何隐秘。







《晋书·宣帝纪》载,‘ 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三国志·贾逵传》亦载,曾‘ 遂奉梓宫还邺 。’

皆有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之记载。




又《艺文类聚》(卷十三)载曹丕《武帝策文》云:“ 卜葬既从,大隧既通。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 。”

(占卜葬日既定,墓冢隧道竣通。面对漫漫长夜,相伴幽幽深宫。如此昏暗无明,何时有所穷尽。卤簿已备整齐待命,三官已绪骈比罗列。前方旗纛飘扬高引,避邪方相舞戈相护。要永离那宫廷故居,去登程这陵岳山阿。)




曹植亦存《诔文》云,“ 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闼一扃,尊灵永蛰 ……”

即曹操的安葬仪式,公开而盛大。三官、卤簿、群臣皆参与其中,曹丕、曹植亦皆对墓室有过描述。换言之,参与安葬之人皆知曹操墓的确切位置,在当时并非什么隐秘之事。







而且在古代帝王中,曹操是中国史上第一位提出 「薄葬」 的帝王。

其在《遗令》中道,‘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




曹植亦在《诔文》有云‘ 明器无饰,陶素是嘉 ’。

即在陪葬品中,最值钱的不过是些素色的陶器而已。那么,参照曹操如此节俭之作风,又岂会在生前耗费巨资,去设所谓的 「七十二疑冢」 乎……







即使至后世几百年间,亦并无 「七十二疑冢」 之说……

《太平御览》晋·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中,两次提及曾亲自至邺县参观过铜雀三台,并谈及至邺县之行的所见所闻,其中并无曹操墓在当时已然成迷、难觅踪迹的任何相关言辞。

南朝·谢眺在《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中道,‘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说明谢眺知晓曹操高陵的确切位置。




后至唐朝时期,亦是如此……

参《资治通鉴》(唐纪十三)载,贞观十九年(645)二月……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 即曹操去逝420多年后,李世民亲征高丽,大军路过邺城故址。

尝亲自撰写祭文(《祭魏太祖文》),祭奠于曹操墓前,并收录在《全唐文》(卷十)中。




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对「邺县」注云:“ 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

且在唐诗中,多有提及铜雀台、曹操墓的诗作,却并无任何 「曹操疑冢」 之提问。由此可见,从三国到唐代,世人应是知晓 「曹操墓」 的确切地理位置,并无「曹操疑冢」之说。







既然如此,曹操 「七十二疑冢」 之说,又是盖因何来……

参《三国志·武帝纪》载,‘ 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即曹操意将墓地设于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侧高岗之上。

但既不封土,亦不种树,并无任何标记。

而曹魏以后,朝代几经更迭,作为魏国国都的邺县,亦随之兴衰几重。




又《资治通鉴》载,‘ 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坚徙相州于安阳,毁邺城及邑居 ……’

即杨坚镇压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同时,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尝下令火焚邺城,并将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加之邺城临近漳河,随着漳河不断改道。

城池及祭殿、藏玺室、陵屋、铜驼、石犬等标志,亦荡然无存。







南宋·王明清《挥尘录》(卷二)中载,‘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十月诏,魏武帝葬高陵,在邺县西……置三户,岁一飨以太牢 。’

即宋初,应至少知晓高陵之大体方位。

而百年后,王安石于《将次相州》道:‘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虽未提及 「八九丘」 之义,但显然虽知方位,却已无法区分邺县西,群墓中的曹操陵墓。




至南宋朱熹理学确立蜀汉正统后,南宋·李壁为 「八九丘」 作注曰,“ 余使燕,过相州,道边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 。”

即 「曹操疑冢」 的首次出现。

而南宋·俞应符在《漳河疑冢》诗中道:‘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即「七十二冢」的首次提出。不过此处之「七十二」,并非实数,而是源于华夏之五行观。

譬如,儒家有七十二贤人、道家有七十二福地……亦表示数量多。







而「七十二疑冢」,却是出自南宋·范成大《七十二冢》云:‘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

是范成大奉旨出使金国,路过漳河所作。并且其于《揽辔录》中曰:‘ 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

换言之,「曹操疑冢」之说,滥觞于北宋,兴盛于南宋。

因为南宋时,尝将北方金朝喻为夺权窃国之曹魏,以致曹操之形象出现了翻天的变化,进而形成「七十二冢」之说。




元·杨涣的《山陵杂记》云:‘ 曹操没,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 。’

而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亦云:‘曹操疑冢“ 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 。’即「七十二疑冢」之说,在明代甚至被载入史志之中。

此后,不仅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中亦经常提及。至清代,甚至被蒲松龄写进 《聊斋志异》 。




然而宋元之后被人文墨客,来此凭吊的 「曹操疑冢」 ,实际上是邺城故址以西,漳河沿岸的一片古墓群。

1956年河北省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尚将其冠以 「磁县七十二疑冢」 。后经考古证实,所谓「曹操疑冢」的陵墓只是东魏、北齐皇室与贵族的墓葬群,共一百三十四座。

至199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其正式更名为「北朝墓群」。




而曹操墓已于2009年,经由考古发掘。经过中国考古学界一致认定,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认可通过。至此,推翻了「疑冢」的所有猜测。

并最终终结了,曹操 「七十二疑冢」 的千古历史疑案。


揭秘:三国时期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真假传说

七十二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磁县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传说演变由来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因曹操对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一带)有着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 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地安葬。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传天下。但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宋代以后进一步强化。宋代后期,宋金对峙,宋朝出于政治需要,以蜀汉自居,谩骂金朝为夺权窃国的曹魏。金朝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就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们对软弱惨遭灭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怀念,同时对元朝异族统治极度不满,于是借古讽今,更加丑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也是秉承了这种思想。 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的《辍耕录》等数据,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来。从此以后,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也就被传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七十二疑冢的历史简载 史料显示,由于曹操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 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


上一篇:凌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