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信条
今日重读《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
下午朗读一个小时,默读2个小时。发现朗读时,大脑反而容易分神,不知所言。
为什么呢?
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到,可能是朗读的时候,心没到,在思考别的事,而默读的时候比较聚精会神,所以反而容易记住。
摘录几段,细细品悟。
1.保存儿童的天性,但儿童天性以外的一切,都要除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要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但要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来武装他的天性。
2.教育的任务在于通过组织促进生长的力量,以确保教育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继续进行。培养儿童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乐于构建一种所有人都乐于在生活过程中学习的生活条件,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3.只有通过共同生活情境中的要求对儿童的能力提出挑战的教育才是唯一真实的教育。
4.我深信,如果每个人都从事适合去天赋的活动,那么个人就会觉得幸福快乐,社会的组织就会完善。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发现个体独特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的利用这种天赋。
5.真正人类生活的特点是人必须通过他自己的意志发展,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理性和自由之人。
6.习惯有两种方式,一种形式是常规化的,习惯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建立适应新情景的能力。前一种习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者习惯就是生长本身。主动的习惯包含思考、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开创精神。
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
提到杜威,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必是他的“三中心”——儿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肯定会想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肯定会想到《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这些教育名著。肯定还会想到胡适、陶行知这些师从于他的国内教育先贤。
杜威出生在美国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农民。而他却成长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成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36岁那年,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就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撰写的。它包括五条:什么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可谓金句频出。
每一条的开头都是“我相信——”三个字,这充分说明杜威对自己的教育信条的自信!
“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一句话。在杜威看来,教育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我们总认为,婴儿的世界很简单,对于他们来说,吃和睡是大事。我们没有意识到,婴儿在吃、睡、玩儿的时候,已经开始了无意识的接受教育。吃奶的时候,他可能会通过眼神、动作来回应大人的给予。即使他还不会翻身、爬行、站立、行走,也会通过成人的表情、语调、动作等,判断出他应该怎么去做。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用咿咿呀呀与人们交流,并渐渐知道这咿呀的含义,渐渐形成清晰的语言,渐渐融入社会这所大学校中接受教育了。
“我相信——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起码到目前为止,世界公认的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仍是学校。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接受系列化的系统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别于他在其他场合所受的教育。但是,因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的雏型,是简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既要传承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学习并拥有适应这一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既然教育是生活的过程,那么他就必然应与孩子的身心一样,在发展与变化中成长。这样,学校才会成为孩子们面向未来世界的出发地。
(今天只想到这些,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