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非常喜欢刘如意,可他为什么不立刘如意为太子呢?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建立西汉后,立长子刘盈为接班人。刘盈就是吕后的儿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邦和吕后越来越不对付,他也越来越不喜欢长子刘盈,认为刘盈生性仁慈软弱,不像自己。而刘邦喜欢上了美人戚夫人,戚夫人凭借着刘邦的宠爱,在后宫的日子过得也是十分的滋润。正所谓爱屋及乌,刘邦爱戚夫人,自然也爱与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他认为刘如意像他,所以一直想要废了太子而改立刘如意。那么,刘邦非常喜欢刘如意,可他为什么不立刘如意为太子呢?其实,刘邦非常想立刘如意为接班人,可是他在之前已经选定了长子刘盈为太子。所以,要立刘如意的话,那么必须要先废了刘盈。可以说刘邦有好几次都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惜还是以失败告终。刘邦之所以改立太子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群臣反对群臣反对的意思是废立太子这件事太大了,很可能造成国家动荡,得不偿失。而且,更加关键的是刘盈是嫡长子,在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王朝要遵守的。刘盈天生的地位在那摆着呢。而刘备虽然喜欢戚夫人,也喜欢刘如意,但刘如意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是嫡长子。所以,群臣必然是反对的。御史中丞周昌反对最强烈,刘邦问其原因。周昌由于为人口吃,且又盛怒,于是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第二,张良的计谋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注意。他认为皇上有想招而不得的贤人,有这样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纪都大了,皆因皇上傲慢慢侮人,所以不愿汉臣。但刘邦偏偏认为这四人是高人。如果能够以太子的名义请回来他们,那么刘邦必然认为太子本事不小。果不其然,刘盈将这四人请了回来,使刘邦很惊讶,觉得太子已经羽翼已丰,重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
刘邦最喜欢的儿子是刘如意吗?他为什么不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最喜欢的儿子是刘如意,他没有立刘如意为太子不是自己不想而是不能。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十分宠爱戚夫人,对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十分喜爱,他觉得刘如意长得像他,几次想要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刘邦的打算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在他不断试探之后,太子的母亲吕后求助张良,在张良的帮助下请出了商山四皓,让刘邦看到了废太子并不容易,因此放弃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自古皇位的继承都是立嫡立长,为了稳定都是以嫡子为先,刘如意的母亲是戚夫人,她只是刘邦的宠妃,刘如意不是嫡子,并且他的前面有很多哥哥,哪怕刘邦放弃立嫡子,也应该立长子为太子。刘如意从法理性方面不具备继承权,刘邦想让他成为太子,就必须让他成为嫡子才有可能。但是刘邦的皇后吕后是他的原配,并且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吕后家很多人都跟随刘邦打天下,她本身没有犯错,刘邦自然不能废掉她,一旦动了吕后就会牵连一大堆人,会使整个朝政不稳。刘邦自然不会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影响朝廷稳定。太子刘盈虽然软弱,但是他本身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并且吕后为了太子刘盈在张良的建议下请出了商山四皓。这四位隐士代表了天下读书人,刘邦曾经多次请他们出山都没有成功,太子能够请出他们,表明太子羽翼已成,刘邦如果强行废太子改立刘如意,会遭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反对,到时候刘如意的太子之位也很难坐稳。刘如意虽然深得刘邦喜爱,但是他非嫡非长不惧天然继承权,过于年轻身后没有大臣追随,没有得到天下读书人的肯定,刘邦自然无法立他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