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后秦之战
刘裕灭后秦之战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国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战争。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配合主力,水陆夹击,终获胜利。417年,后秦灭亡,后秦皇帝姚泓被刘裕所俘虏,后被押送到建康斩首,时年30岁。战争经过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刘裕率军自建康出发,各路大军也相继按预定策划出动。晋军攻取洛阳九月,刘裕率军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前锋王镇恶、檀道济军也进展顺利,自进入秦境以来所向皆捷。秦将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降于王镇恶军;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丘)降于檀道济军;后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坚守城邑不降,檀道济攻克该城,将董遵斩杀,旋即攻克了重镇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俘获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与此同时,建武将军沈林子军,自汴水进入黄河,襄邑(今河南睢县)董神虎率领1000多人响应晋军。沈林子随即与他共攻仓垣(今河南开封北),攻克了该城,后秦兖州刺史韦华降服。十月,晋军进占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王镇恶、檀道济两军旋即会师于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后秦镇守于洛阳的征南将军姚洸,见晋军逼近,派人至长安求救。后秦主姚泓命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武卫将军姚益南率步兵1万增援洛阳,并令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进屯陕津(今山西平陆东南,即古茅津渡),以为声援。此时,宁朔将军赵玄向姚洸建议说:“今晋寇益深,人情骇动;众寡不敌,若出战不捷,则大事去矣。宜摄诸戍之兵,固守金墉不下,晋必不敢越我而西,是我不战而坐收其利也。”姚洸的司马姚禹及主簿阎恢、杨虔皆妒恨赵玄,便暗中与檀道济相通,极力反对赵玄的建议,并怂恿姚洸分兵防守各地。姚洸中计,派赵玄分兵1000前往防守柏谷坞(今河南偃师东南),以广武将军石无讳东至巩城(今河南巩县西南)防守。继之,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皆降于晋军,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军由成皋顺利西进。石无讳进至石关(今河南偃师西),得悉晋军已至,便退兵洛阳;赵玄与晋军战于柏谷坞,兵败战死。十月二十日,檀道济军逼近洛阳,二十二日姚洸出城降晋。檀道济俘秦军4000多人。此时后秦越骑校尉阎生和武卫将军姚益南正率部赶赴洛阳途中,得知洛阳失守,不敢再向前进。晋军夺取潼关刘裕原先命令前锋军攻取洛阳,且待后续主力到达之后再继续西进。但王镇恶等见后秦内乱纷起,潼关守军薄弱,便当机立断,不待刘裕大军到达,分兵两路西进。一路王镇恶军至渑池(今河南洛宁西),派部将毛德祖进攻秦弘农太守尹雅,于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生擒尹雅,王镇恶军迅速进抵潼关(今陕西潼关北)城下。另一路檀道济、沈林子部,自陕(今河南陕县)北渡黄河,向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进攻。后秦河北太守薛帛逃往河东,檀道济等军进攻蒲阪,被守将后秦并州刺史尹昭击退,檀命别将再攻匈奴堡,又被秦将辅国将军姚城都击败。此时,后秦以东平公姚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改封鲁公,率武卫将军姚鸾等步骑兵5万防守潼关,又命姚驴率部增援蒲阪。沈林子认为,蒲阪城池十分坚固,兵力众多,难以很快攻取;王镇恶孤军于潼关,不如南下与王镇恶合军攻打潼关,潼关既破,尹昭不攻自溃。檀道济同意沈林子的意见,遂引军自蒲阪南下。三月檀道济、沈林子军到达潼关。姚绍率兵出战,檀道济、沈林子将秦军击败,斩俘秦军1000多人。姚绍退兵定城(陕西潼关西30里),凭险据守,告诉众将说:“檀道济等兵少势弱,孤军深入。敌只能坚守城池,以待后援。我分兵断其粮道,当可将敌坐擒。”于是,便派将军姚鸾截断大路,以阻止晋军的粮运。姚鸾先派将军尹雅与晋军战于潼关之南,被晋军战败生擒。三月初四日,沈林子乘夜率勇锐士卒偷袭姚鸾军营,杀姚鸾及秦军数千人。姚绍又派姚赞屯兵于河上,欲断晋军水运。沈林子再率军进击,姚赞兵败,逃回定城。此时,秦将薛帛举河曲降晋,不久,晋军给养不继,军心浮动,全军顿兵坚城,不得前进,军中纷纷提议撤军东归。此时,将军沈林子按剑怒斥说:“今许、洛已定,关右将平,事之成败,系于前锋。且大军尚在远方,敌军兵众气盛,想要撤军,也难以安全退走。我决心单独率部继续完成受领的使命。”王镇恶等人遂镇定下来,派出使者驰告刘裕,请求速派援军,运送军粮。使者晋见刘裕,刘裕以魏紧跟于黄河北岸并进,威胁重大,而拒绝派兵增援。王镇恶等于是亲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动员民众,捐献军粮,才解了缺粮之危,军心趋于安定。四月,姚绍再次命长史姚治、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2000人屯守河北的九原,企图再断晋军粮道,又被沈林子击败。姚治、姚墨蠡、唐小方均被斩首,其全军几乎丧尽。姚绍听说姚治等人兵败身亡,悲愤已极,发病呕血,将兵权交予东平公姚赞之后死去。旋即,姚赞率兵偷袭沈林子军,又被沈林子击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刘裕亲率大军于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离开彭城(今江苏徐州),自淮水、泗水进入清河。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刚一登岸,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杀,又斩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七月,刘裕进至陕地(今河南三门峡),将军沈田子、傅弘之进入武关(今陕西商县南),后秦守将逃走。沈田子等军进占青泥,后秦命给事黄门侍郎姚和都屯兵于峣柳(今陕西商县西北),阻击沈田子军。峣关激战和攻克长安八月,刘裕大军进至阌乡(今陕西潼关东)。刘裕顾虑沈田子等军力薄弱,为使其更好地牵制和吸引秦军兵力,便派将军沈林子率军前往支援。此时,沈田子等正准备攻击峣柳。后秦主姚泓本欲率军迎击刘裕军于潼关定城,但顾虑沈田子等军突袭其侧背,于是决定先率军消灭沈田子军,然后再倾全国之军迎击刘裕的主力大军。八月,姚泓所率数万骑兵,突然进至青泥(在峣柳附近)。沈田子得知姚泓率大军而来,欲乘秦军刚刚到达,向其攻击。傅弘之认为敌众我寡,不应出击。沈田子说:“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且今众寡相悬,势不两立,若彼结围既固,则我无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营陈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于是,决定先率自己本部兵马向敌攻击,傅弘之跟随于后。沈田子军被秦军重重包围,沈田子激励士卒奋力拼杀,大败秦军,斩秦军1万多人。姚泓率败军退返长安。当沈林子军到达峣柳时,姚泓军即已退走,于是,沈田子与沈林子合军共追秦军。关中许多郡县见姚泓兵败,暗中纷纷降于晋军。八月初二,刘裕到达潼关,即以朱超石为河东太守,命其与振武将军徐猗之于河北会合薛帛,共攻重要战略渡口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后秦平原公姚璞与姚和都击败晋军,斩了徐猗之,朱超石逃回潼关。此时,王镇恶请求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水,逼向长安。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王镇恶军出发后,正值后秦恢武将军姚难由香城(今陕西大荔东)率军西撤,王镇恶跟踪追击。姚泓率兵由霸上到达石桥(长安城洛门东北),接应姚难;以镇北将军姚疆和姚难合兵守卫泾上(今陕西高陵境),迎击王镇恶军。王镇恶命将军毛德祖率部攻击,将秦军击败。姚疆战死,姚难逃回长安。东平公姚赞得知晋军迫近长安,便率军由定城退往郑城(今陕西华县)。刘裕大军随之逼近。后秦主姚泓见长安危急,自己尚有数万军队,可以抗击晋军。遂令姚丕军防守渭桥(长安城北),胡翼度军防守石积(长安城东北),姚赞军防守霸东(霸水东岸),姚泓自己率军守卫逍遥园(长安城西)。八月二十三日,王镇恶乘蒙冲小舰进至渭桥,弃船登岸。当时,由于渭水湍急,大部舰船皆被冲走。王镇恶乘势激励部众说:“吾属并家在江南,此为长安北门,去家万里,舟楫、衣粮皆已随流。今进战而胜,则功名俱显;不胜,则骸骨不返,无他歧矣,卿等勉之!”于是,身先士卒,率军进击姚丕军。姚丕战败,姚泓率兵来救,与姚丕败兵互相践踏,也不战而溃。姚谌等皆战死,姚泓单骑逃回宫内。王镇恶军由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城,姚泓与姚裕率数百骑逃奔石桥。东平公姚赞得知姚泓兵败,率众往救,士众皆溃逃。八月二十四日,姚泓率群臣至王镇恶军营投降,至此,后秦便宣告灭亡。战争结果刘裕灭后秦之战,发生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止于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东晋太尉刘裕,统率10多万大军北征后秦;后秦以10多万大军迎击,双方展开激战。晋将王镇恶率水军沿黄河、渭水直逼后秦京师长安,姚泓率领百官出降晋军,后秦遂告灭亡。
刘裕灭后秦之战
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年)八月至次年八月,东晋太尉刘裕攻取后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著名作战。
由羌族贵族姚苌建立起来的后秦,历来威胁东晋。刘裕在攻灭南燕和益州割据势力后,谋伐后秦。义熙十二年正月,后秦国王姚兴派兵攻东晋雍州(治今湖北襄阳),被雍州刺史赵伦之击败。为晋提供了北伐的借口。二月,后秦国主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位,兄弟争位相杀,关中骚乱。四月,西秦主乞伏炽磐侵犯秦边;六月,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北)匈奴部落聚众叛乱。同时,夏国赫连勃勃乘机起兵扰秦边境。后秦因此内外交困,国力大减。 八月,刘裕乘机兴师伐秦。以其长子刘义符和亲信刘穆之等留守建康(今南京),亲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后秦。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进攻;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趋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自汴水入河水(今黄河);直指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策应洛前锋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部由襄阳趋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开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入河水(今黄河)。 九月,刘裕率大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各路晋军进展顺利。当时,后秦于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东置有豫,徐、兖三州,屯兵薄弱,且缺乏防备。晋将王镇恶、檀道济进入后秦境,连战告捷。秦将王苟生献漆丘(今河南商丘东北)降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立)降檀道济。其它要点屯守兵力,亦望风降附。檀道济又破新蔡(今属河南),执杀太守董遵,进克中原重镇许昌,擒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沈林子自汴入黄河,攻克仓垣(今河南开封西北),击降后秦兖州刺史韦华。王仲德率水军入黄河,借道北魏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守将尉建率众弃城北渡黄河西走。王仲德进屯滑台。 十月,王镇恶、檀道济会师成皋(今荥阳西北)。后秦阳城、荥阳(今荥阳东北)二城皆降。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姚洸求救于长安。后秦主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人,武卫将军姚益男率步兵1万前往助守。(南北朝历史 )同时遣并州牧姚懿自蒲坂(今山西水济西南)进屯陕津(即茅津,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黄河上)为后援。洛阳守将姚洸拒纳部将赵玄集中兵力,固守金墉(今洛阳东北),以待援军建议,分兵扼守各处险要:命宁朔将军赵玄率千余人南守柏谷坞(今河南偃师东南),广武将军石无讳东守巩城(今河南巩县西南)。不久,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守军相继降晋。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长驱而进。石无讳退还洛阳,赵玄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出降,秦军4000余人被俘。后秦援军阎生、姚益男等得知洛阳失陷,不敢往援。晋军占领洛阳,西秦主乞伏炽磐遣秦州刺史王松寿据马头(今甘肃礼县东北),紧逼后秦上邦(今甘肃天水), 十二月遣使至刘裕处求击后秦以自效。刘裕封乞伏炽磐为平西将军、河南公。后秦在洛阳被占后,正准备派兵增援潼关,未想到接连发生两起内乱,只得将兵抽回。十三年正月,刘裕留子彭城公刘义隆镇守彭城,亲率水军自彭城西进。刘裕原令前锋诸军到达洛阳后,等待后续大军会合再前进;但王镇恶见后秦内乱,潼关空虚,便机断而行,于二月乘胜进击渑池(今河南洛宁西),遣毛德祖攻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北)、引兵疾趋潼关。檀道济、沈林子则从陕县(今属河南)以北渡黄河,攻拔襄邑堡(今山西平陵境),再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转攻匈奴堡(今山西临汾一带),为姚成都所败。蒲阪城坚兵多,一时难下。檀道济等挥师南下,与王镇恶会师并力攻潼关。 三月,夺取潼关,乘胜追击。后秦姚绍引兵出战失利,损兵千余,退驻定城(今潼关西),依险拒守。后秦军先后两次派兵断晋军粮道,封锁水路,均被沈林子部所败。刘裕率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北魏因滑台丢失而倍防刘裕,不肯借道,拓跋嗣以司徒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遣振威将军娥洁、冀州刺史阿薄干,率步骑兵10万屯黄河北岸。北魏还以数千骑兵,缘黄河北岸随刘裕军西行,不时袭扰,迟滞晋军西进。 四月,刘裕以车兵弓弩兵及长矛兵等组成“却月阵”,魏军3万骑来攻,为晋阵所败,斩阿薄干等,晋军遂得以沿黄河西上。魏主拓跋嗣听谋臣崔浩之计,按兵以待。潼关方向,后秦姚绍再一次遣长史姚洽、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众2000进趋黄河以北九原(今山西新绛北),设立河防,以断绝檀道济、王镇恶之粮援,被沈林子击破,将士被杀殆尽。姚绍闻姚洽败死,发病身亡。东平公姚瓒代姚绍行使兵权,引兵攻袭沈林子,被沈林子击败。刘裕抵达洛阳。 七月,沈田子、傅弘之入武关,秦守将弃城而走。沈田子进驻青泥(今陕西兰田)。秦主姚泓遣给事黄门侍郎姚和都屯蛲柳(今侠西兰田境)以拒沈、傅。八月,刘裕到阌乡(今河南灵宝乡)。姚泓欲率军击刘裕,恐沈田子等袭击其后,遂先击沈田子。率步骑数万人至青泥。沈田子军仅千余人,先发制敌,乘后秦营阵未立,首先出击,激励战士奋战,大败后秦兵,斩万余人。姚泓逃还灞上(今西安东)。刘裕至潼关,命河东太守朱超石、振武将军徐猗之合攻蒲坂,被后秦平原公姚璞与姚和都重创,徐猗之战死。朱超石败退潼关。王镇恶引水军自黄河进入渭水,直逼长安,后秦恢武将军姚难自香城(今陕西朝邑东)回救长安。王镇恶率兵追击。姚泓从灞上引兵回屯石桥(今长安城洛门东北),援接姚难。镇北将军姚强与姚难在泾上(今泾河入渭之口)汇合,共拒王镇恶。王镇恶遣毛德祖进击,破之。姚强战死,姚难逃往长安。姚瓒退守郑城(今陕西华县)。刘裕遂挥师进逼秦军。姚泓急遣姚丕守渭桥(今长安城北),辅国将军胡翼度守城东北之石积,姚瓒守灞东(灞水以东)。姚泓则自屯逍遥园(长安城西)。 八月二十三日,王镇恶军到达渭桥,弃舟上岸,攻姚丕,大破之。姚泓与姚瓒引兵来救,遇姚丕部败退,自相践踏,不战而溃。姚泓单骑还宫,王镇恶自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亡。 点评: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配合主力,适时出击,水陆各军配合密切,终获胜利。后秦军则疲于招架,频频失利,以致灭亡。
王翦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秦王政自称为秦始皇。他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在封赏时,始皇问群臣:“你们说,今六国一统,谁的功劳最大呢?”赵高抢先答道:“若论平定天下之功,文莫如尉缭李斯,武莫如王贲蒙武。”始皇说:“你之文臣所推,朕并无异议,但你之武功所推,我以为当首推王贲之父王翦才是。若非王翦平定长安君、樊於期之叛,镇压吕不韦、嫪毐之乱,破赵城而退齐师,平赵燕而俘赵王,攻荆楚而虏楚王负扔,何来天下之统一呢?所以,论天下之武功,必须首推老将王翦。”于是,始皇即封王翦为武成侯,凡频阳周围之10万户,尽为王翦所属。始皇对王翦亦以师称之。王贲封为万户侯,论功行赏封侯之后,王翦父子,名声大振。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王翦老将军,他是举世公认的一员智勇战将。
王翦的简介和故事简介和故事
简介: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故事:秦始皇面对强大的对手,便问自己手下的将军们如果攻打楚国的话需要多少的军力,王翦那时已是一个老将,他的答案是六十万,但是年龄的猛将李信的答案足足比他少了四十万,只有二十万。秦始皇当时以为王翦的内心胆怯,并且一下子有六十万是士兵是一件难事,于是他让李信带着二十万的士兵去攻打楚国,而王翦没有多说话,称自己病了要去养老。姜毕竟还是老的辣,在王翦的意料下李信失败而归,秦始皇这才醒悟,明白了王翦是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秦始皇亲自向王翦道歉并请他亲自出马,还为他备齐了六十万人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翦是一个真正的老将,他能根据对手的情况准确估计需要的人马,不仅让秦始皇为他称赞,也让后人对他刮目相看。王翦是一个英勇的大将,他为秦始皇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同时他也是一个有才华但是低调的人,在秦始皇问要多少兵力对抗楚国的时候,即便王翦的正确答案无人赞同他也毫不生气,甚至愿意再次帮助秦始皇,所以王翦不愧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