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读后感(2篇)_2550字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两篇精选
1、“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的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
品味着汪曾祺老人的《端午的鸭蛋》享受着阵阵民俗文化的魅力,不由想起最热闹的端午节,心中不由涌起阵阵涟漪。
“端午节,我们那里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有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打好了络子……”
读着读着,眼前似乎浮现着孩子们挂着鸭蛋络子,额头上用雄黄写着“王”字奔跑着嬉戏着……回忆着自己童年时的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想想当时玩得不亦乐乎啊!
曾今的端午热闹而丰富,如今的呢?
作为现代都市的一员,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过起了“洋”节日。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已被抛之脑后,扔给历史作记录,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
记得去年的圣诞节,大街上,树上都挂满了彩色的小灯泡,孩子们都兴奋的向圣诞老公公要礼物,所有人看起来都十分的充实和开心。而端午,确实在寂静中度过的。有些人早已忘记了端午节,只有一些老人在吃粽子小学生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在给自己的小孙子孙女系百索子。而其他人已沉醉在城市的喧嚣中不可自拔。
端午寄寓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寄寓着我们祖先的人们,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今的端午,而今的古文明已经和现代文学产生了冲击,致使人们在慢慢的忘记。可是,这些文化这些民俗忘记吗?
我们的风俗,是历史演进中不断沉淀的宝藏,所以我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拾起那将被丢弃的文明吧!
去年的端午,大家丢失了传承文化的机会,今年我希望可以看见往日的繁华。让民俗,让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传承、升华吧!
2、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端午节有吃鸭蛋的习俗吗?
端午节有吃鸭蛋的习俗,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包括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也有其他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吃咸鸭蛋黄的原因是因为咸鸭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端午节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2、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
端午节吃鸭蛋是哪里的风俗
说到在端午节吃什么,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吃粽子。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我们还吃咸鸭蛋。这个吃咸鸭蛋的习俗始于江南地区,如今在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咸鸭蛋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如今端午节吃鸭蛋是江浙地区的习俗,那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呢?今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吧。据说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习俗始于江南地区。 在这里,端午节午餐必须吃十二个红酒。 顾名思义,这是十二道红色的菜肴。 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因其鲜红色的蛋黄而成为十二个红色之一。 清源美《随原食谱》夸高邮鸭蛋,高邮咸蛋因此而出名。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沿袭“十二红”的习俗,端午节期间也吃咸鸭蛋了,尤其是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人,咸鸭蛋可以说是端午节必吃的食品。江浙一带指中国东部、长江下游,包括江苏、浙江两省。正如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咸鸭蛋的一句谚语所说,“你应该先吃咸蛋饺子,然后再发冷”。因为端午节预示着炎炎夏日的到来,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进入了旺盛的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害和细菌活跃,容易导致多种疾病。古代视五月为“毒月”、“邪月”,瘟疫蔓延,五月初五为九毒之首。而咸鸭蛋的外形像一颗心,古人觉得以形补形,吃咸鸭蛋可以保护自己的心气神不受损害,因此在端午节人们为了自己的健康便会吃咸鸭蛋。还有一个关于吃咸鸭蛋的说法。相关资料显示,咸鸭蛋味咸微寒,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咽痛、牙痛、腹泻等疾病。直到现代,人们为了丰富自己的口味,才开始煮鲜蛋和茶叶蛋。端午节期间吃的咸鸭蛋通常在清明节前后用鸭蛋腌制。 春季开始后,鸭子吃更多的活食。 根据民间谚语,清明蜗牛像鹅一样肥。 鸭子吃这些有营养的活食,它们会产满卵,小气孔和良好的营养。 新鲜的鸭蛋有鱼腥味,腌制后去除了鱼腥味,营养更易于吸收。 腌制的咸鸭蛋的正确时间是早春季节,因为 太冷或太热都无法腌制鸭蛋,不然它太咸或太臭。如今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人端午节就会吃咸鸭蛋,小伙伴们,你们了解了吗?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的主要内容概括
1、《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3、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摘要】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的主要内容概括【提问】
1、《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3、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回答】
读完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1、开篇第一句很打动人,我知道,简短的句子里一定蕴含着某种意味,但是一直读到结尾,又连续读了多遍,仍然未能揣透作者的用意究竟何在?关于牛的眼睛,那一段的描述很传神,牛的天真、灵气和妩媚我都曾是有过真切的体会的,经他一提起,多年前那些熟悉又不是很熟悉的牛们的形象就再一次地在我的眼前铺开了。牛的形体是高大、笨拙的,有时又是很狂野的,但是它们的眼睛,却无一例外,都是清亮的、幽黑的、纯净的,那是一种孩子般或少女式的眼睛,淡定、空阔、茫然,还有时不时的惊恐与惊奇。2、这篇散文的技巧性很高,写牛而达到此种境地的,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看来,应该是没有人能跟他相媲美的。牛的眼睛、蹄窝、吃草、牛粪等,传神又极具韵味,恰到好处的形容。精准又优美,不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也不会让人觉得辞藻的浮夸不可信。关于圣人、国王、诗人的联想,轻轻一笔带过,点到为止,意蕴于文字之外,让人回味无穷。最后,它是那么的短小精炼,相比于我这篇洋洋洒洒的读后感,除了赞赏敬佩之外,就只有自惭自愧于文笔的笨拙和天赋的匮乏了。只希望,喜欢文字的人,都能像自己一样的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