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书法

时间:2024-12-11 07:11:06编辑:阿星

魏碑的特点

点画峻利肯定、迅起急收,结体纵横欹(qī)斜、错落有致,多存篆隶遗意,古厚纯朴,不同于唐楷规矩方正一路。【摘要】
魏碑的特点【提问】
点画峻利肯定、迅起急收,结体纵横欹(qī)斜、错落有致,多存篆隶遗意,古厚纯朴,不同于唐楷规矩方正一路。【回答】
魏碑,它是在公元五百年前后出现的北魏碑版上的一种流行字体。这种字体基本上属于楷书范畴。在书艺方面,有着其他时代不可能具有的特色。其行笔速起急收、点划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的特点。在结体方面纵横倚斜,错落有致,由此开创了这一代的书风。这和汉碑、唐碑一样,各自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魏碑主要分四类:碑碣、造像记、摩崖、墓志铭等。【回答】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艺术特色: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扩展资料: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影响魏碑被人们发现的时间较早,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王书代表的晋朝书风在唐朝一代始终是主流。所以总体上,唐朝楷书继承的更多的是晋楷的传统,即使对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书法家个人的兴趣和风格所致,没能形成一种普遍学习魏碑的风气。唐楷达到的高度及其法度严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后人对楷书的修习变得程序化,楷书的面貌变得标准化,从而丧失创造力。结果,宋朝四位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没有可以和唐人比肩的楷书作品,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行书和草书的创作。到了明朝,由于科举取士的日益僵化,出现了一种称为“台阁体”的书风。“台阁体”楷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官方字体,追求美观、大方,同时也要求标准、规范。这种要求抑制了书法家的创作个性。清朝则进一步演变为“馆阁体”,更是受到“千人一面”的批评。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学兴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书法方面,人们也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于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另外,魏碑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是现在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难度,其实践价值也最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的高级形态。李志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碑

魏碑书法作品有哪些?

1、《郑文公碑》《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分为上、下两碑,故又称《郑羲上下碑》,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传为北魏书法家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书书法作品。2、《张猛龙碑》《张猛龙碑》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转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非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至有一点行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3、《高贞碑》《高贞碑》又名《魏故营州刺史懿侯高君之碑》,碑文计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立石。碑文记载了他一生中的功德,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电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4、《元怀墓志》《元怀墓志》的艺术水平在众多魏碑书法中,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种。它不仅由于元怀的身世显赫,其墓志必然由一代高手书丹镌刻,还由于它出土较晚,出土后又得到了精心的保管,字迹清晰如新,保留了书刻的原貌。5、《张玄墓志》《张玄墓志铭》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好评。

当代魏碑书法名家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当代为辈书法家亦不少有优秀的书法作品创作出来。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当代魏碑书法名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当代魏碑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当代魏碑书法名家作品图片1   当代魏碑书法名家作品图片2   当代魏碑书法名家作品图片3   当代魏碑书法名家作品图片4   著名魏碑书法家刘浚川   刘浚川善书多种书体,行草隶皆佳,以楷书和魏碑书法名重于世,深得世人赞誉。是老一辈杰出的书法艺术实践家、著名的北碑巨手。   刘浚川与书法之缘   我与书法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是从七岁入私塾时开始的。那时并不知道书法是国粹艺术,只是喜爱写毛笔字而已。我的舅父李梦飞对我练习书法要求极严,可谓萤窗雪案,苦习临池。到十四岁时就能替人书写碑文。并得到长辈们的赞许,这对我是一种激赏,就俞发热爱起书法来了。可以说,如果幼时没有舅父的严加要求和关怀,我可能不会在书法艺术上走的这么远。那时我学的是唐碑,随时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理解,到了青年时期已感到不能满足自己。那时魏碑书法自中、晚清以来正盛书坛,便由唐而主攻魏碑,同时对汉碑、王羲之、孙过庭、赵子昂和文徴明等也用心有余,未有弃之。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得到清道人李瑞清的弟子余松龄先生的指教。余先生早年毕业于李瑞清任校长时的南京两江师范,他的魏碑书法很精湛,是我得魏碑书法启蒙老师。至今我还珍藏着他用魏碑书法为我书写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幅对联。 砸我八十年的笔墨生涯中,能深深体会其中的苦涩与欢乐,也深悟到艺术上若有所成就,尚须锲而不舍,上下求索,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有道是:天道酬勤!   刘浚川书法评价   刘浚川解放前开始定居南京,生前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由于在书法上的造诣很高,他被人称为当代"楷圣"、"魏碑王"。因为他一生都没做过官,又被称为"布衣楷圣"。靖海宫碑廊创建人李建华仰慕刘浚川的风骨和艺术造诣,经过努力在雷州靖海宫碑廊建成"楷圣刘浚川艺术馆",刘浚川的子女也向该馆捐赠了近200幅刘浚川的精品墨宝,该馆将以碑刻形式展示刘浚川的艺术风采。据了解,南京有关部门也准备斥资建设"楷圣刘浚川艺术馆",其家属将捐赠一批刘浚川先生的墨宝由艺术馆永久珍藏。

魏碑属于哪种书体之一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1.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2.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文人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3.“魏碑体”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面貌,反映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社会风气的演变。4.魏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魏碑的特点:在横画和捺画中,还是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还超出边界。字形和隶书相比较,是呈扁方形的。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上一篇:我生君未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