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怎样理解?
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朋友对“我”这样的反悔,感到伤心极了。
子女的行为遭到父母反对,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只得被迫服从,但是子女的心理当初不复,受到了伤害,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到点影响。
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和对子女做人原则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视的是纯洁的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讲明“贵重”。“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贵重”又没有和大人商议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把羚羊送人。如果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很不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地位,子女的缺点,父母是有责任的,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当然更不能冲动,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问题。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人物分析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
“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权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有了幼儿园时的概括叙述,又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
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从父母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父母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父母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从这里,本文写出了奶奶和父母这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透出了孩子的情义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应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羚羊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给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几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1分) 小题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 ①我轻轻地敲了敲门。(“轻轻地”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愣”能否换成“停”,“咬”能否换成“闭”,为什么?) 小题3:“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你认为万芳想了些什么?试结合上下文推测。(2分) 小题4:为什么“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2分) 小题5:文章结尾写到,“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谁应负主要责任?为什么?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我从万芳那里要回了羚羊木雕。(1分) 小题2:(4分)①不能 表明极不情愿而又不得不这样做,内心十分痛苦,如果去掉了,就表达不出这种意思。②“愣”表明万芳感到突然,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停”则没有惊奇的意思,所以不能换;“咬”表明万芳很难过,在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闭”是随便闭闭嘴,表达不出难受的心情,所以不能换。 小题3:例:怎么会这样呢?送出去的东西,怎么能要回来呢?这算什么朋友,自尊都哪儿去了,以后叫我怎么做人?(2分) 小题4:万芳觉得很难受,因为:①“父母”重财轻义,而“我”重义轻财;②“父母” 不尊重“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尊重“我”的选择,不给“我”交友的自由空间;③“父母”的做法严重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也破坏了“我”和万芳之间的深厚感情;④“我”对朋友万芳反悔了,而万芳却原谅了“我”,仍把小刀送给了“我”,这更让“我”伤心,难过。(2分) (只要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5:(3分)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言之成理,能联系实际,观点明确,都可以。如:我认为“我”的父母应负主要责任。首先送“我”礼物的时候,并没有说明羚羊木雕的贵重,也未告诉“我”不能送给别人。其次,既然已经送了,就不应该强迫孩子要回来,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算要拿回来,也可采取用其他物品交换,而且要解释清楚,取得对方的谅解。第三,“我”和万芳感情深厚,“我”把贵重的礼物送给她,那是“我”的自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朋友间互赠物品的情况很多,如过生日时,我的同桌送我一块装饰表;同桌过生日时,我送给他一支笔,我的父母就未有管我。所以,我认为文中“我”的父母是不对的。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尊重孩子。 小题1: 试题分析:选几个信息点概括,人物:“我”,事件:要回礼物,反悔,感受:伤心痛苦。即“我对朋友反悔要回礼物,感受伤心痛苦”。 小题2: 试题分析:这几个词用得非常精确。从这几个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上分析:“我”是无奈的,万芳深感意外和不解。 小题3: 试题分析:万芳也是个孩子,且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对“我”肯定是有误会的,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想像万芳的心理活动。 小题4: 试题分析:本文段选自所学课文,可结合全文情节来体会“我”的感受:“我”与万芳是好朋友,万芳经常帮助“我”,“我”送礼物给万芳是应该的,“我”不愿意要回礼物,父母不理解“我”,要回礼物会损害我们的友情。 小题5: 试题分析:可从三个角度来谈,“我”的角度、父亲的角度、事理的角度,点明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说明不怪“我”的原因,略谈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如何处理。
课文 羚羊木雕 阅读题答案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起了强掉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加强了气氛的紧张性。
2、思想倾向是: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4、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羚羊木雕 原文
天上下着雪。我一个人孤伶伶地走在去万方家的路上。雪花在路灯前飞舞,路灯在雪花中发出昏暗的光。 我和万芳家只隔一百多米,可是我却走了好久好久。白天我们还在这里举行百米赛跑,那时候,这条路显得又平又直,可现在下雪了。我一个人漫漫地走着,脚下发出吱吱的声响…… 吃过晚饭,我趴在桌子上背诵今天课堂上刚刚讲过的杠杆原理。妈妈坐在沙发上织毛衣。我常常抬起头来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我们这里已经很少下这样大的雪了。真带劲!明天可以打雪仗咯! 妈妈走了过来,轻轻地把窗帘拉上。 另一间屋子里,爸爸和奶奶正在看电视。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传了过来,又是京戏!我用双手把耳朵堵上。妈妈走了出去,电视机的声音变小了。妈妈又重新走到我的身边,慈爱地把我的手从耳朵上拿了下来。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她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艺术品。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我的心咚咚跳了起来,因为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方了。 “你不是说送给我了么?”我喃喃地说。 “当然是送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好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两眼紧紧地盯着我。事情严重了。 “我把它收起来了。”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撒了谎。 “收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一点也不放松。 我只好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 “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起来,“我决不允许!” “没有……妈……我送给别人了。”我都快哭了,连忙解释着。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用手摇着我的肩膀。 “送给万芳了。”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他坐在那里听妈妈讲完了事情的过程,并没有发火。他点着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孩子之间怎么能自作主张地把家里东西送给别人呢!这是不对的,不信的话,你明天问问老师……把这样珍贵的东西送人,他也会反对的……呢?” “可……这是我的东西呀!” “是,这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送给别人呀!” 我没有理由了。爸爸说的话总是让人找不出毛病在哪儿。我知道,那黑色的羚羊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纪念品,是爸爸非常喜欢的东西。可是,当我想到我要去向我的好朋友要回它的时候,我的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呀! 万芳从开始上小学就和我在一起。他学习很好,还特别喜欢帮助人。他有力气,可以在单杠上一连做十个引体向上。可他从来不欺负别人。 那一天上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裤,可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我坐在地上使劲地哭。因为我特别怕妈妈骂我。万芳也不玩了,他坐在我的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对我说:“咱俩换了吧,我妈是裁缝,她能把裤子补得看不出破绽来。”我当时,居然相信了他的话,就把裤子和他换了。后来我才知道,为了那条裤子,他妈妈让他对着墙站了半个钟头。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他却说:“反正我已经罚完站了,要是换回来,你还得挨说,就这样吧!” 那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他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连想都没想就送给了他:“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他也挺激动,还把一柄心爱的小刀送给我……想到这儿,我哭了。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 妈妈忍不住喊起来:“您总是惯着他,您知道那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呀!” 爸爸不说话,他只是默默地坐在沙发上,一个劲地抽烟。 这样,我的心里就更难过了。我已经不是小孩子啦,我都要上中学了。我默默地从抽屉里拿出万芳送给我的小刀,飞快地跑出门去…… 万芳的家到了,我上了三楼,轻轻地敲了门。门开了,万方伸出头来,看见是我,一把把我拉进屋里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里走。 “你怎么啦?”万方焦急地问我。 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说:“你能不能把羚羊……换回去。”我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万芳没有说话,他咬着嘴唇,两眼紧紧盯着我。我低下头不敢看他。我们就这样默默地站着。 好一会儿,万芳说:“你怎么会这样呢?白天我们不是说得好好的吗?难道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我忍不住哭泣起来。万芳的妈妈从里面走出来问我怎么回事。我说不出,只是一个劲儿掉眼泪。她又回头问万芳。 万芳说:“他要把送给我的东西要回去!” 万芳的妈妈顺手给了万芳屁股一巴掌:“小孩子之间怎么能换东西呢,快去把人家的东西拿来!” 万芳站在那里没动,他妈妈又推了他一下,他才不情愿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万方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托着那只羚羊,他还为羚羊做了一个小玻璃框子,也一起拿了出来。他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我呆会儿说他!” 我把小刀和玻璃框子放到他妈妈的手里,正要和万芳说话,她已经不见了。 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方声音。我惊奇地回过头。万芳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张之路:关于《羚羊木雕》
我的短篇小说《羚羊木雕》写于1984年,发表在同年第10期的《东方少年》上。作品发表时的名称叫做“反悔”,选编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一课本时被改名叫“羚羊木雕”。 有一天,一位在中学教语文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正在教学生学习“我的课文”,我很惊讶!她说课文的署名就是我,又说说故事大概,我确信那就是我的文章《反悔》。我问清了这篇课文是选在初一语文的第一册上后,来到出版社。我对一位编辑说,听说我的文章被编在初一课本上,我想看看!他说他这里没有这个课本。我有些失望的看着他身背后的书柜,透过玻璃,我看见一本书的书脊上清楚的写着《九年制教育语文课本第一册》的字样!我请他让我看看。打开课本,果然看到了我的文章《羚羊木雕》和我的署名。我问这位编辑能不能给本书当纪念,他说没有书!然后把我的联系电话用铅笔写在台历上,说以后和我联系……我只好来到位于北京东单的课本门市部,买了一本“我的课本”,后来我那位当中学老师的朋友又送给我一本她用过的课本。于是,在我的书架上至今放这一新一旧的两本初一语文课本,留作纪念。 《羚羊木雕》被选编在中学课本里已经20多年了。想想第一届读过这篇作品的学生如今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想想有多少学生曾经读过这篇文章,那何止是成千上万啊!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已经在电影制片厂当编辑。可是十多年教师生涯中和同学们同事们的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我的书架上摆着一个比我的手掌稍大一些的羚羊造型的木雕,黝黑的木质焕发着柔和的光泽。这个羚羊木雕线条简练而传神,腿长身短,显得矫健有力,两只犄角并不是写实的浑圆,而是写意的棱角分明,高高竖立在头的上方,神采飞扬。 这是一位教英语的姓李的老师送给我的礼物。有一天我到她的家里做客,看到这只木雕,我说好!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她把木雕放到我的桌上说,送给你吧!我很惊讶说,这怎么好呢?她说,有什么不好呢,喜欢就送给你吧!说完她转身走了,并不觉得送给了我什么珍贵的东西。我很感动。如果说我的写作有什么动机的话,这个羚羊木雕无疑是最初创作的诱因和灵感。 送给别人礼物是孩子们当然也是成人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表达友情的一种方式。送给别人礼物后又把礼物要回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尤其在孩子们之间,大部分是因为彼此闹了别扭,要回礼物似乎表达了“绝交”的态度,对于“香三臭四”的孩子这是不足为奇的。当然这也是件挺没脸挺幼稚的事情!还有些时候就是我在文章里写到的——家长认为礼物的“价值”过高。孩子不懂事,然后让孩子要回来的。 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 编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对文章作了比较大的改动,除了题目之外,首先改动的是主人公的性别,我的朋友万方原来是个男生,现在改称万芳,被称为“她”,这样一改,“我”在书中也被理解为女生了。由于这样的改动,我和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就不是那么准确和顺畅了。比如万芳和我换礼物的时候,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女孩子玩小藏刀让人感到稍稍有些别扭。课文中的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我和万芳在体育课换裤子,虽然课文中已经删掉了“忽然,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这样的句子,把地点移到树底下,换好了拍拍屁股,还嘿嘿的笑,读起来还是让人有一种生硬的感觉! 我在网上看到的《羚羊木雕》的教案中有的称我是女作家,是不是受到课本中女生的暗示? 第二,删去了前面的五个小小的自然段落。在结尾的部分也作了较大的改动。文章原来的结尾是: 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方的声音。我惊奇地回过头。万方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芳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而改动后的结尾是: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最后加上的这句话,我以为有些直露了。 还有对于文章中几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台词”的改动,比如我的奶奶,万方的妈妈,她们在文章里只有一两句台词。正是这一两句台词被改变了,缩减了,使她们的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 比如“我”到万芳家要羚羊木雕,万芳妈妈知道后——原来文章中说:“你怎么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我呆会儿说他!”改动以后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好拿着,我呆会儿揍他!” 再比如奶奶在原文是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而在课文中却被简化为,“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对于这些改动,我理解课本编者的苦心和课本作为范本必须体现教学目的的意图。但这些改动有成功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这期间许多杂志的编辑希望我讲讲写这篇作品的背景和动机。我没有动笔,总觉得写作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书写在作者,而理解在读者!于是一直搁置到现在。 及至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大量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案。有些老师还把我当成女作家,我感到又热闹又奇怪!于是我想写写有关的情况,希望能给教学这篇课文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点微小的帮助!
羚羊木雕的作者
是张之路
张之路,著名作家,1945年生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
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等,已出版五卷本《张之路文集》,“非常感动”“非常神秘”、“非常可笑”三个系列,其中《羚羊木雕》一文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五次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三次获宋庆龄文学奖、多次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等。 创作并拍摄完成的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暗号》、《足球大侠》、《扬起你的笑脸》、《疯狂的兔子》、《妈妈没有走远》、《危险智能》、《我要做好孩子》、《乌龟也上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