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怎么做人
生活中应该如何做人?一,人在生活中应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在人群中说话做亊别高人一等,一定说话和气,做到不骄气,更不傲气,别邪眼看人,平平淡淡,爱朋爱友,更要爱门邻,为什么,因为人苦命短,来到当今社会不容易,自己不容易,别人也和同样,所以,才要真心实意对待它人,做人必须善良,要有品,更要有德。二,做人必须有智慧,做到自立自信和自强,不管干什么都要雄心壮志,更要有生机,大气磅礴,民主风格,做华夏儿女的典范,国人标本,老人不欺,少人不哄,尊老爱幼,发扬自慧,讲文明,讲道德,更要讲品质,为社会大众做出优异的成绩来,为民排扰解难,为国做出自已的贡献。三,做人必须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人累是苦中苦,苦傲才能得来甜中甜,什么东西不是天上而来,也不是想有就有的,而是自已的能力和正常发挥,而取得,才有成效,有人在生活中非常伟大,顺心顺意更顺情,红福挡道,年顺月顺天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有人翻天喜地过新年,今年不如那一年,说明了做人必须善心善德,这是人的一生基本准则。
伊姆加德在季老去世后怎么样了?
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
伊姆加德,是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校友田德望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
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季羡林受田德望之邀第一次去了迈耶家。就在晚餐桌上,季羡林第一次看见了伊姆加德,她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俏皮中透出点羞怯。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一天傍晚,当季羡林正在书房里修改论文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伊姆加德第一次造访他,“羡林·季先生,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伊姆加德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
”每当伊姆加德帮忙打印完一篇论文,季羡林就会兑现承诺,带着她去哥廷根的某个地方逛。在温暖的午后,他们前往市政厅广场,在抱鹅女郎铜像下看鸽子纷飞;在雨后初晴的黄昏,他们在布满落叶的小径上散步;有时他们还会去电影院看上一场浪漫的午夜电影。在接下来的4年里,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他们的脚步也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
终于,季羡林的回国日期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他却不知如何跟伊姆加德开口。那天晚上一直到凌晨3时,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才轻声说:“伊姆加德,你累了吧?让我来帮你揉揉肩……”季羡林轻轻地走过去,他按在伊姆加德双肩上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他终于说出了这句话。伊姆加德的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这个一向坚强的女孩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伊姆加德小姐,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好且更爱你的男子,他愿意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呵护你的一生的。”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她擦干眼泪,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
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幸运的是,伊姆加德还在人间。还是那个房间,还有洁白的桌布,银灰色的老式打字机,桌前并排放着小方凳和深蓝色沙发椅……伊姆加德说:“瞧,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甚至还能打字!”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付出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无处诉,一切的不幸与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只有在读书和写论文时,让他暂时忘记世间的烦恼。一旦回到住处,孤身独坐室中,烦恼又涌上心头,无法排解。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离开哥廷根回国。
但是,诚如《红楼梦》中所云:“大不幸中却有大幸。”人生在世,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也是一条辩证规律。季羡林在哥廷根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使他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
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先生是一个小职员,为人憨厚朴实,老实得甚至很少说话,在人多的时候,更是呆坐一旁,一言不发,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她就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
季羡林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稿子因为反复修改,很乱,打字量也很大。适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季羡林和伊姆加德还常常一起去林中散步,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商店里买东西。两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谈,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每次见面,两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如今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他敞开自己的胸怀,让爱情的激流涌泻出来,和伊姆加德由相爱而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大概会是幸福美满的。但是,那样做,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这是违背他所受的教育和他做人的原则的,是他无法办到的。反之,如果他克制自己的感情,让正在燃烧的爱情之火熄灭,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两条路水火不容,没有第三种选择。这使季羡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背起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吧。他想,伊姆加德还年轻,她以后还会碰到意中人,还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会慢慢地忘记自己的。季羡林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理智与情感之间,从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这段苦涩的爱情始终折磨着他。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他在《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中写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心里是什么滋味,完全可以想象。1945年9月24曰,我在日记里写道:
吃过晚饭,7点半到Meyer家去,同lrmgard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同年10月2日,我在离开哥廷根的前四天,我在日记里写道:
回到家来,吃过午饭,校阅稿子。3点到Meyer家,把稿子打完。Lrmgard只是依依不舍,令我不知怎样好。
日记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不是我今天的回想;是代表我当时的感情,不是今天的感情。
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问。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l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当年声称自己不后悔,嫁给70岁大爷生下儿子的30岁保姆,他现状如何?
在爱情当中,我们都知道没有对错,并且随着老百姓的思想逐渐开放,现在很多人选择爱情也不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和约束,更多的人提倡着自由恋爱的思想,为了就是让所有人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对象,而今天要说的这个事情可能也刷新了大家对于婚姻的认知,一个30岁的保姆爱上了70岁的大爷,两人跨越了年龄和身份的差距走到一起,他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了呢?这位主人公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他就是中国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由于季羡林长时间忙碌于文学创作,两父子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冷淡,直到季承的儿子出生才打破了父子两十几年的“冷战”,而让人想没到就是,季承的妻子却是一个比自己小接近40岁的保姆,这件事情在当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季承早些年有过一段婚姻,因为感情原因在2004年跟前妻离婚,而后来跟比自己小40岁的马晓琴结婚,马晓琴是曾经照顾季羡林的保姆,而在相处的过程当中,季承喜欢上了这个比自己小几十岁的保姆,并且跟其在2004年结婚,对于这样的婚姻马晓琴并不后悔,因为她来到季家已经几十年的时间里,而他也非常清楚季承的为人。而在4年后,季承和马晓琴生下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的季承当然非常开心,而这个孩子也舒缓了季羡林跟季承之间的父子关系,成为了一家人关系枢纽的“调味剂”。那这么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据了解,季羡林在2009年已经去世,而他的儿子和媳妇还在幸福的生活着,当年季羡林的孙子也已经长大上学了,面对质疑声,季承也表示自己虽然不被理解,但是两个人相濡以沫这么久,又生下了爱情的结晶,相信以后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平安的。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70岁为娶30岁保姆,跟父亲13年不来往,后来怎么样了?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涌现了一批文人雅士,他们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也是追逐自由恋爱的人,面对包办婚姻,也是最为抵触的人,他们的情感就跟水火相遇一般激烈。季羡林也是这般,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作为最早接受先进思想的人,季羡林是很难接受包办婚姻的,况且在四处求学期间他早已心有所属,1929年,季羡林母亲给他许下了一门亲事。对方大他4岁,只念过小学,可以说大字不识一个,在季羡林眼中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季羡林无法做到爱她,但他维持了这段包办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和祥和,季羡林专心学术研究,妻子则安心照顾他,两人相敬如宾。1935年,儿子季承出生,但季羡林得到了留学德国的名额,他不能错过这次深造,儿子出生三个月,他就前往了德国,二战又爆发了,季羡林从此音信全无,生死不知,直到1946年,11岁的儿子季承从广播电台知道父亲要回国了。对于留洋归来的季羡林,季承十分的陌生,但始终有着血缘的羁绊,然而季羡林在家没呆几天就到北大教书去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1952年,17岁的季承进入了内心萌动的年龄。他对于父母的之间的感情很清楚,加上季羡林时常不回家,每次父子见面,他都以“季先生”来称呼他,1962年,季承专注学术研究,一直都没有时间去谈恋爱,季羡林和妻子很担心,就为他许下了一门亲事。季羡林虽然不赞成包办婚姻,但在成为父母之后,季羡林更加明白责任,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贤妻良母是一生之幸,但找错了,就一生不幸了,季羡林属于前者也属于后者,因为这次包办婚姻,季承对他更加“反感”。不过在母亲的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季承跟父亲一样,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段易碎的婚姻,随着季羡林身体一天天不好,季承在母亲去世后,将季羡林接了过来,由于工作问题,又给他雇了一个保姆。在日渐相处当中,季承对这个保姆非常有好感,他也终于明白什么叫自由恋爱,为此季承选择离婚,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季羡林跟季承两人关系决裂,此后了13年季承跟父亲都没有来往。直到季羡林93岁时,住进了医院,73岁的季承带着几岁的儿子去看望他,季羡林躺在病床上看着小孙子,两人关系也在那一刻出现松动,两个双鬓斑白的老人在13年后第一次谈话。